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开放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开放式教学在初中物理实验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改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并帮助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究,以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保持较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思维习惯的形成,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不敢放手。学生的实验探究只能教条地依据书上提供的方法步骤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一个操作工,而不是策划与实践者。类似的物理课堂缺少了一些探究的味道,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印象不深、记忆不牢,课堂效益不大。如何有效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用相对开放的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开放式实验教学要求,在实验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表达、争论,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巡视指导工作,学生有问题时,要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开放式实验教学,不仅重视“放”,而且也要注意“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要建立以学论教的思想,课堂教学中力求“开放”

1.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挖掘学生潜力,大胆地“放”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解开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相信学生,大胆地“放”,让学生自由地思考、讨论。

如在探究“压力作用效果”时,可以这样做:先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海绵、砝码、木板、盛有适量水的矿泉水瓶、装有沙子的容器等。然后进行演示实验:(1)选择海绵、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让钉子做腿的小桌平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再在小桌子上放上砝码,观察到海绵的形变比原来大,从而得出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接着用钉子做腿的小桌分别正放、倒放在海绵上,观察海绵的形变情况,进而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再选择其他的器材进行演示得出结论。

另一种教学法是这样的:给学生介绍演示实验器材,并让学生利用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讨论好后,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来汇报成果,学生的方法很多:如(1)有的学生选择海绵、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做实验,得出结论。(2)有的选择装有沙子的容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做实验,得出结论。(3)有的选择海绵、矿泉水瓶,具体做法是将矿泉水瓶正放和倒放时,比较海绵的形变,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接着倒去矿泉水瓶中的水,比较矿泉水瓶中有水和无水时,海绵的形变,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4)有的选择海绵、木板、砝码,具体做法是将木板平放和竖放在海绵上,比较海绵的形变,从而得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学生方法很多,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方法,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预设的条条框框,学生能自由发挥、自由创造,课堂探究气氛浓烈,课堂效益明显提高。

2.整合教材资源,激趣设疑,努力做到以“放”促“学”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吃透教材、大纲,做好教材资源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应注意合理设置疑问,在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的情况下,“放手”让学生探究。

如在教学《电流和电流表使用》时,笔者先用两个不同规格的电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两个电灯的亮、暗程度不同,这时学生就产生了疑问:串联电路中电流是否各处相同?这就需要实验验证。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很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实验。实验中需要用电流表来测电流,教师拿出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电流表的连接、读数方法。最后让学生交流得出电流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个过程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验,学生对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比较好。最后教师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让学生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学生在实验探究中积极动脑、动手,并相互合作,最后交流得出: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是处处相等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调整了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对教材资源重先进行整合,巧妙设疑激趣,适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充满着喜悦,感受到物理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3.努力将生活・物理・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将课题“放”得深入,并延伸到课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开放的思想,在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中,适时适当地放手,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方能在实践中体会到开放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如在《压强》教学中,可在学生学完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后,让学生测量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让他们课后先讨论选取一些实验器材,并进行实验设计,将课堂上研究的课题提前开放,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示课前设计方案,学生的实验方法是:(1)用体重计测出自己的质量;(2)将自己的鞋子压在方格纸上,数出鞋印中不满一个方格的方格数,除以2,加上完整的方格数,并乘以方格的面积,得出鞋印面积,最后算出压强。接着放手让学生进行测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最终都能通过测量与计算,得出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最后深入放手,让学生讨论得出各自对地压强不同的原因,进而过渡到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课后,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深入延伸到课外,运用压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深入去“放”的过程中,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

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放”,还要注意“收”

1.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中,应注意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需要自然地“收”

“收”得自然才能达到“放”的效果。有些设计得好的实验,学生做的思维正在逐步打开,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师为了赶时间,急于去收,并分析得出结论,就会抑制学生的探究兴致,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对问题的认识。

如水的沸腾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但又是学生不容易注意的现象。做水的沸腾实验前,可请学生描述一下沸腾的现象。虽然学生讲得很多,但只会描述水面上的情况,水的内部会怎么样?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这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对水的沸腾现象认识不全面,这时放手安排学生实验,学生会认真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将观察到现象记录下来,记录如下:“温度计的温度升高了”,“烧杯底有小水泡,再看到水泡上升时气泡变小,快沸腾的时候气泡上升逐渐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水在沸腾前声音较大,沸腾时声音较小”,“当水的温度升到98摄氏度继续加热水温不变”。当所有学生都将烧杯中的水加热至沸腾一段时间后,教师才让学生停止加热,此时观察到“气泡马上没有了”。这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观察到的现象,交流得出结论。这时,把学生的思维概括起来,把看到的实验现象提升到理性的认识,这样的“收”才是自然的“收”。

2.在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注意学生的探究层面,力求适时“收”

实验中,如果停留在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表达、去争论阶段,教师不引导他们分析、比较、归纳总结,那么学生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一个浅层面上,很难得出结论。因此,需要教师适时地“收”,并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考,进而将思维层次提高到“质”的层面。

如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让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安装好实验器材后,在将蜡烛逐渐靠近透镜的过程中,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呈现最清晰的像,记录物距、像距以及所成像的性质。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成倒立缩小的像、倒立放大的像,而正立放大的像不容易找到,这时教师就要“收”,将学生记录的物距和像距统一罗列下来,让学生分析,得出在成倒立缩小的像和倒立放大的像的条件。接着再引导学生分析和推出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的条件,让学生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成正立放大的像,从而得出结论。在实验中,如果在“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学生不能更深入地研究了,教师就应适时地“收”。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有“放”,而没有必要的“收”(并要求“收”好),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开放式教学在物理课堂有效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在课堂中应合理运用开放式教学,将更多的空间时间让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8.

[2]刘炳生,仲扣庄主编.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技能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