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频度副词“频”的语法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频度副词“频”的语法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频”历史演变的考察,分析了频度副词“频”的语法化过程,总结了诱发“频”语法化的若干因素及其语法化路径。

关键词:频 语法化 副词

一、引言

语法化是指语法范畴、语法成分以及某些特殊的语法结构萌生或形成的过程和现象,典型的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或结构演变为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大多是词,部分是短语),也包括较虚的语法成分演变成更虚的语法成分。汉语新的语法成分的萌生与发展与动词的系统的发展和演变有密切的关系①。历年关于语法化的研究成果是很丰硕的,对于“频”语法化的研究,前人在汉语语法化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共时平面,而鲜有历时研究。故本文尝试对“频”的语法化进行研究,通过对汉语副词“频”的源流及其演变规律的探索,实现对副词“频”的历时研究。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频”的释义如下:①屡次;连续几次;次数多。②频率。

“频”在《汉语大词典》中有8个义项,分别是:①皱眉;②用同“埂保张口;③危急;急切;④并列;⑤屡次,接连;⑥接近,靠近;⑦方言,贫嘴,爱多说废话或开玩笑的话;⑧姓。

二、“l”字词义虚化的过程

“频”:从步,从页。《唐韵》符w切。《说文》认为步是“涉”的省略。人将要渡河,见水深,皱眉而止。本义“皱眉”。“频”最早出现在周代。如:

(1)六三频复,厉,无咎。(《易・复卦》)

(2)九三,频巽,吝。(《易・巽卦》)

(3)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曰:恶用是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语义上,例(1)~(3)中的“频”都表示“皱眉头”,用作“颦”。从词性上看,作为动词来使用,这里的“频”有实实在在的词义。从结构上看,“频”后接动词,“复”“巽”“”分别表示“往返”“算卦”“皱缩”,同样也是动词,所以“频”和随后的动词组成了双动词结构。马贝加认为:来自动词的虚词大多产生于双动词结构,双动词结构是汉语语法化的温床。②

“频”除了用作本义“皱眉”外,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并列”,但例子极少。如:

(4)日月会于龙,土气含收,天明昌作,百嘉备舍,群神频行。(《楚语・观射父论祀牲》)

“频”本义“蹙眉”,因眉毛一般都成双成对,对称排列,皱眉时两边眉毛动作保持一致,所以“频”引申为“并列”之义也是合乎情理。例(4)中的“频”表示群神并排行走的意思。另外,由于眉毛加之空间距离短,皱眉的同时距离又缩短,所以“频”又引申为“接近、临近”义。“频”表“接近”义最早见于西晋的《三国志》。例如:

(5)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晋《三国志》)

(6)且说弃海自别椒花子后,恨不常见,兼之望师念切,无事出洞,频于黄沙岸上,散步消闲。(《绣云阁・第六十三回》)

(7)俾百姓流亡,频于涂炭。(《文选・卷五十七》)

(8)太清元年,何敬容为太子詹事,“是年,太宗频于玄圃自讲《老》《庄》二书,学士吴孜时寄詹事府,每日入听。”(《册府元龟》)

例(5)~(8)中,“频”表示“接近、临近”义和介词“于”搭配,而且一般“于”后接的是某个具体的地点或者所预料到的不太好的事情。句法功能上,“频”是句子的中心动词,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后接“于+O”。另外,“频”表“临近”义也可以和“行”搭配,例子多见于北宋。如:

(9)频行,翘云啮舌上血染素帕为赠,以订终身,儿女情痴,一至于此。(《履园丛话》)

(10)宣毕就宾席,晤两贡使,两贡使点头服。频行,以金盘奉宝货数种,一无所受。(同上)

“频”表“皱眉”“并列”“接近、临近”义皆有实实在在的词义,但是当“频”表示“连续的”“危急、急切”“繁重、多”义时,“频”不再表示具体的某个动作,而是作为形容词来修饰中心语的情形、状态。“频”用作形容词,最开始出现于《诗经》中,可译为“危急”。如:

(11)民靡有黎,具祸以烬。于乎有哀!国步斯频。(《大雅・桑柔》)

(12)极有七事,咎有三尼,丰有三频,忍有四教,宝有五大,聚有九酌。(《逸周书・文酌解第四》)

例(10)中,形容词“频”作谓语修饰主语“国步”,表示国运事态的危急艰难。对比之前的双动词形式,这里的“频”以零形式存在;句法位置上,处于句尾,前面也没有其他动词。例(12)中,“频”前有数量成分“三”,句中还有谓语“有”,所以在这里,“频”和“三”共同作为宾语,译为“令人感到危急的”。语义上,中国古代有成语“迫在眉睫”“火烧眉毛”“燃眉之急”,可见,人们习惯用即将伤害到眉毛来形容情势急迫的状况。因为人皱眉一般是面对不容易解决的事而产生焦急、苦恼会有的动作表现,通过转喻机制,演变为表示危急的事态、情状。

“频”也有很多用作形容词表示“多”“连续的”的例子。如:

(13)加以旧章乖昧,事役频苦;童耄夺养,老稚服戎,空户从役,或越绋。(《宋书・本纪卷二》)

(14)光和二年上计吏,时巴郡板反,军旅数起,征伐频年。(《华阳国志》)

(15)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已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勤之咎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16)乞伏墓末,频年失何,终日言笑,要当一举,剿其巢穴。(《全宋文・卷六十一》)

(17)案吴兴频岁失稔,今兹尢馑,去之从丰,良由饥棘。(《宋书・列传・卷四十六》)

语义上,人处于焦急、苦恼的状态时,皱眉会比正常状态下要频繁,另外上文已经解释了“频”由表示“皱眉”引申为“危急”,所以“频”引申为表示“多”“连续的”意思。从句法结构看,原先是“V+V”并列结构,经过重新分析,演变为“频(定语)+V”;搭配上,“频”常与时间名词“年”“岁”搭配,“频年”用在动词前,表示连续多年出现同一状况,多见于北宋时期,所描述的多为劳役繁重、自然灾害等事件。从功能上看,由作为谓语演变为定语。

“频”用作副词表示“多次”开始于东汉,在六朝时期渐渐增多,六朝以后频繁使用。如:

(18)皆自知得罪天下,结雠中山,则必同忧,断金相翼,藉假遗诏,频用赏诛,先除所惮,急引所附,遂诬往冤,更征远属,事势张见,其不难矣!(《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上》)

(19)频再破贼,庆快无譬,既屡摧破,想不复久尔。(《宋书列传・卷一百》)

(20)吾无昔人之才,而有其病,癫眩屡动,消渴频增,委化任期,故不复呼医饮药。(《梁书・列传・卷三十三》)

(21)余宿昔之心期,常有怀于遐邈,屡徘徊于阆圃,频留连于名岳。(《全梁文・卷六十八》)

(22)屡执戎麾,频歼丑族。(《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23)唐独孤怀恩武德中为工部尚书,率兵讨贼,素无筹略,贪冒货财,频为贼所败,高祖屡下诏责之。(《武经总要》)

从语料中可以发现,“频”和“屡”往往对称出现,副词“屡”本义为“多次”,表示相同或类似行为多次重复。从语义上看,由于皱眉是一直重复一个动作,因而可以把皱眉的行为重复引申为行为的次数。从搭配上看,例(19)中“频”和副词“再”共同表述破贼次数之多,例(23)为“频+介词结构”;例(20)、(21)为“频+V”形式,例(21)为“频+双音节V+于+地”。从功能上看,“频”单独修饰谓语或者和其他副词一起修饰谓语,相当于状语,已经完全不表示本义“皱眉”。在现代汉语中,“频”单独用在动词前有所限制,使用双音节副词“频频”的频率要高得多。

三、诱发“频”语法化的因素

(一)句法条件

汉语的虚词多数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动词通常的句法位置是在“主―谓―宾”格式中充当谓语③。充当谓语的动词是句子结构的核心成分,它所表达的动作或状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某个动词不用于“主―谓―宾”组合格式,不是一个句子中唯一的动词,并且不是句子的中心动词时,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减弱。在周代,“频”与后面的动词并列作为句子的谓语,西晋时期,“频+于+O”格式中,“频”明显是句子的主要动词;六朝时期“频”多与“年、岁”搭配,“频”演变为形容词作定语和宾语,动词性减弱;慢慢演变为副词作状语是开始于东汉,宋梁时“频”多与“屡”对应,副词词性明显。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实词虚化的基础,“频”由谓语到定语,由定语到状语,最终在六朝时期语法化为副词,但是它的语法化过程可能还在继续。张谊生在《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中提到:部分副词的重叠基式已经逐步退化,正在转化为构词语素。

双音节词“频频”最开始作为定语修饰中心语,依旧是动词;“频频”作为状语开始于梁朝,五代时期增多,频繁使用见于唐宋。“频频”是由于汉语复音化通过重叠而形成,但是不完全等同。如:“频传”不能说成“频频传”,“频频传来”也不能说成“频传来”。“频”在古汉语中也不会用来作补语,而“频频”却可以;另外,“频”与动词结合有一定的限制,而“频频”的搭配范围则很广,且较为常用。

(二)语义变化

意义和形式是同一个问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实词的虚化过程中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句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会引起副词化的发生,同样,词义的泛化、分化、融合也会导致词的结构关系和句法功能的改变。“频”本义“皱眉”由于眉毛对称分布、空间距离短引申为“并列”和“接近、临近”,这是词义的泛化;皱眉是一直重复一个动作,根据隐喻机制,因而可以把皱眉的行为重复引申为行为的次数。

(三)语用因素

实词的副词化是实词功能和词义的转化,这种转化当然需要以一定的形式和意义为基础。但是,某些虚化机制的形成主要由于语用原因而触发,其虚化过程的最终完成,也是通过语言的表达而实现④。“频”用作本义“皱眉”的情况少之又少,由描述动作行为引申为表示事物并列、接近和事情的繁多、连续性,词义分化明显,最后引申为动作行为的次数。王寅、严辰松(2005)提到,高频率重复和惯常化是语法化的必要条件,使用频率越高的实词,就越容易作为语法化的始源,也就越易被虚化为语法标记,其结果反过来又提高了该形式的使用频率。六朝时,使用“频”来描述事情接连发生的用例频率高,“频”后所接的动词也越来越多样,并且经过重新分析发现后一动词承担了句子谓语的功能,“频”的动词性已然消失,位于谓语动词前修饰后面的“V+O”或介词短语,“频”于是获得了作为状语的特征。现代汉语中,“频”作副词已经成为它的主要用法。

注释:

①②马贝加《汉语动词语法化》,中华书局,2014年4月,第1版。

③⒓幔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④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兼论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分类与范围[J].中国语文,2000,(1).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国语文,1995,(3).

[4]马贝加.汉语动词语法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