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中西医各界对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与探讨逐渐深入,目前针对骨质疏松症采取的治疗主要有西医学的骨转换抑制剂、骨形成刺激剂和骨矿化药物的应用,以及中医学以补肾为主,对机体的全身性、多环性、多通路进行调节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骨质疏松主要采取单味及复方中药治疗,西医治疗骨质疏松偏向于开展多靶点联合用药方案,然而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可明显减少单纯服用西药导致的副作用,为治疗骨质疏松指明了方向。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关键词:骨质疏松;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71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35-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被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包括骨质量和骨密度两个方面)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大为特征的全身性、代偿性骨骼系统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本病的发生率不断增长。目前医学界已将治疗骨质疏松症性骨折与高脂血症性心肌梗死、高血压性脑中风的治疗放在同样重要位置[1]。目前在世界常见病、多发病中骨质疏松症居第7 位,患者总数超过2 亿人,美国、西欧、日本有7500万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国患者已超过9 000万,即每14人中就有1 人患不同程度骨质疏松。在我国骨科临床,骨质疏松症是中西医结合疗法疗效突出的优势病种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所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在增强疗效、有效撤减激素用量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已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众多学者也一直期待对该病的研究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寻求实质性的突破,为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及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辨证论治表述了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中医药治疗的精华,正确的辨证在骨质疏松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病因,可大致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两大类,前者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即Ⅰ型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即Ⅱ型骨质疏松)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种[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继发于某种药物治疗及其他情况或疾病的骨质疏松,常见的原因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营养摄入或(和)吸收不良、废用等。

1西医对骨质疏松的研究

1.1在运动系统中:骨质疏松患者骨骼承受力下降、持重困难、劳累、肩背痛、腰酸腿痛、四肢关节痛、小腿抽筋、上下楼梯疼痛、不能久立。X射线显示骨质疏松、椎体变窄、压缩性骨折、关节面周围骨质增生、变形。

1.2在呼吸系统中:伴随有气短、气喘、上楼费劲,吸烟者更显著。X射线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纤细变硬。

1.3在循环系统中:血液循环将钙等物质带到全身的末稍,当一些疾病造成血管的栓塞,骨钙形成受影响。很多功能都与钙有关,它们共同协调来维持人体生命,补钙有利于降血压,缺钙可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冠心病。血液中的钙对神经、肌肉、骨骼系统的生理功能及细胞和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重要作用。

1.4在消化系统中:钙是由口入并经肠道吸收。消化功能下降、腹泻、大便不规律而影响钙的吸收,摄入量少,造成钙及维生素不足等。维生素D由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羟化成25-羟胆骨化醇。再到肾中进一步羟化成1,25-羟胆骨化醇,而发挥调节钙在骨骼中沉着,一定量的钙和维生素D在肠道吸收是必不可少的。

1.5在神经系统中:钙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如低钙,兴奋性增高,急燥易怒,心悸失眠,有时兴奋性降低,情绪低落抑郁感,精神不振,恶梦纷绘,谵妄。钙在神经介质的释放中起重要的作用。

1.6在内分泌系统中:骨质疏松是最重要的综合症状之一。它与甲状旁腺有密切关系。甲状旁腺的功能主要是维持血清钙恢复到正常水平。

1.7在泌尿生殖系统中:常有尿无力、淋漓不尽,生殖器萎缩、性激素减少、下降,绝经早等表现。性腺与脑垂体前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素,如卵巢及机能减退,影响骨骼的正常发育和骨的形成。

1.8在五官系统中:出现视力下降、模糊,眼睑水肿,耳聋耳鸣,牙齿松动及脱落为牙糟骨骨质疏松表现,口干咽燥等症状。

2中医对骨质疏松的研究

阴阳平衡是人体物质与功能活动的形成。阴是物质基础,阳是功能活动的代表,所以缺一不可。这是与西医激素、维生素及三大营养代谢的理论相吻合。

中医理论认为:“肾藏精,主生殖”,“肾主骨生髓,精生髓、髓居其中,髓养骨,骨生髓,聚髓为脑”。因此肾精充足,则骨骼生化有源坚固充实,强健有力。若肾气不足,肾精必虚,髓无充,骨失养,脆弱无力,发为骨痿。祖国医学认为是以肾阳虚为主的阴阳平衡失调,肾阳虚与现代医学所讲的“各种激素的分泌下降,骨合成降低”,阴阳互根,由于阳虚,肾阴也受损,阴损及阳,轻则乏力、骨痛,重则骨折伴合并症,瘫痪死亡。

骨质疏松的原因甚为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发病程度与受邪有所不同,如因风寒、潮湿,对肌肉、肌腱、经络、骨质侵害而患病,饮食不节,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年老久病所致肾虚精亏,筋脉失养等而发病。

3中西医结合对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病机以肾虚为主,《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云:“脾为百骸之母,肾为性命之根,治肺治肾治脾,治虚之道毕矣”,又“虚则补之”,故对骨质疏松症多以调补脾肾为本,佐以养肝补脾之品。阴阳平衡是人体物质与功能活动的形成。阴是物质基础, 阳是功能活动的代表, 所以缺一不可[3]。这是与西医激素、维生素及三大营养代谢的理论相吻合。目前中医学者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还是以研究单味中药为主,例如淫羊藿对破骨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这里还要指出的是, 中医一直宗补肾为治疗包括骨质疏松症在内的各类骨病的大法, 这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补肾, 则至少是不全面的。人至老年, 机体功能的减退累及多方面, 除了肾气、肾精不足之外, 实际上五脏俱衰, 其中尤以与脾的关系甚为密切。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两者相互滋养, 相互为用。肾虚阳气衰弱, 则脾失温煦而运化失职; 脾虚生化乏源, 则五脏之精不足, 为此对骨质疏松患者在补肾调节阴阳的同时, 也要注意对后天脾胃的调理, 以加强对五谷精微、药物及钙等的吸收,从而使由肾虚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恢复得更快。此外, 年老体弱多病、心气不足、脉络瘀阻、局部微循环的障碍, 都是不利于老年人骨代谢的因素, 活血化瘀也是治疗老年病的常用方法。

首先,老年性骨质疏松与内分泌失调密切相关。长期给予雌激素的妇女可致高血压、水肿、血栓形成、阴道出血或胃肠道反应,男性用酮可引起肝损害。辨证使用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补肾益精中药,不但可防治骨质疏松,尚能改善体质,配合性激素制剂可减少其用量,降低不良反应。

其次,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引起骨质疏松,在减停激素时由于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反馈性抑制,临床上出现食欲锐减、乏力神差、形寒肢冷、腰酸骨痛、恶心纳差等脾肾阳虚症状,可用人参、黄芪、淫羊蕾、肉苁蓉、巴戟天、熟地、附子、肉桂等健脾温肾药,复方如金匮肾气丸、右归丸、保元汤等,有助于恢复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对骨质疏松而原发病又必须用激素治疗者,中药可显著减少激素用量和减轻副作用。

最后,在使用肝素引起的骨质疏松而病情又需要用肝素的患者(如血栓栓塞性疾病),可用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桃仁、红花、鸡血藤、水蛭或复元活血汤、复方丹参片、血府逐瘀渴治疗,既可减少肝素用量或甚至不用,且副作用小,也无诱发出血的弊病。

采用中西药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缩短,且治疗期间病人反映食欲增加,服药后的胃肠道副作用也较小。说明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

4小结

治疗骨质疏松症春、夏、秋季效果更理想, 夏季最好, 舒筋通络、补肾壮骨效果更好。因此,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既要考虑中药、西药的有机联合应用的问题, 也要考虑不同中医治则有机配合, 辨证施治的问题, 只有这样, 才能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上实现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药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内容。一些骨松替代药物,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利用中医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研制一批以补肾为主,着重调整机体功能,达到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药制剂已成为一种趋势。我们治疗骨质疏松是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发挥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方能推迟衰老, 延缓衰老的进程, 使人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静脉注射钙剂与加减芍药甘草汤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腰背疼痛5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3):3561-3563

[2]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三种治疗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患者腰背抽搐样疼痛的比较[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10):769-772.DOI:10.3969/j.issn.1006-7108.2009.10.014

[3]李恩.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在骨质疏松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药学报,2003,31(5):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