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涵与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从教师专业化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自其提出至今历经了从群体专业化到个体专业化,再从个体被动专业化到个体主动专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体在专业化中的自主性和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并受到重视,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由此逐步走上个体自主发展的道路。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充分体现了教师个体自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教师作为主体人的发展的本质特征,也符合我国当前教育改革在培养人上的“人本”要求,因而它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说更具适切性,而其专业化过程也必然更具实效性。
一、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师自主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自主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对教师自主的认识并不深刻,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教师自主的研究缘于古希腊的自主概念。自主最初作为一个哲学名词出现,其基本含义是自己指导自己,不受他人约束。2002年美国教授Ridgers认为,自主是建立在个体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自主的行为是一种自愿自发的、自我选择的、自我控制的,并为之负责任的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科恩区分了自主的两个基本内容:一是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相对于外部强迫和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生活的权利和可能;二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之初,主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自主。之后,教师自主也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并被认为是学生自主的前提,没有自主型的教师就难以培养出自主型的学生。总之,教师自主被视为教师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国外目前的研究主要强调了教师控制、支配教学情境的权力与教师自己控制自己的权力。
自主也是专业的一个基本特征,专业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和基本特性。因为,只有对专业活动拥有一定的自,他才能自由挖掘、运用自己的智慧与潜能,顺利进行专业活动,最大可能实现社会对他的角色期待。对于教学专业来说,教师专业自主不仅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和权利,也是教师教育追求的目标。从教师专业自主的主体类别上看,教师专业自主分为个人自主和团体自主,当前,人们更倾向于重视教师的个人专业自主,即教师“在其专业领域里依其专业智慧,包括课堂教学、学校或是组织决策,以维持其专业品质,及不受非专业的外界干预的状态”。
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价值审视
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化的理念一样,既有深远意义,又难以得到确切把握。无论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是在教育的潜在意识中,人们一般是把人的发展当成一种“外化”结果或者外在价值的实现,这种观念在教师专业化实践中是根深蒂固的,以至于教师教育中“目中无人”的状态一直延续至今。这种教师发展观在教师自主发展的理论及其实践中,重新得到了价值层面的审视。下面笔者就从哲学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它进行一番审视。
1.哲学层面的价值审视
发展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的历史和人类的产生一样久远。人类在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同时也开始了对发展意义的探求,从而形成了发展观念。
人在出生之时,对世界一无所知、一无所能,比起动物,人在本能上有着天生的“匮乏”。人没有固定的生存环境,缺乏天然存在的生存手段,但是人能够使用自己的创造性潜能来补偿。这样,人与世界就互相敞开着,原来否定意义上的“未确定性”、“未完成性”变成了发展意义上的开放性,人因此被置于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之中。事实上,也正是通过社会文化和教育,人在个体与动物之间划开了一道动物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正如切尔・兰德曼所说:“人只有在担负着传统的、他自己同类的群体中成长,才能完全成为一个人,他的文化方面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发展起来。”人的发展不单是以自然的安排和赐予为基础,而是以人自己的生产和创造及其结果为基础,同时又都渗透着人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的意识,因而都体现了人文精神,具有扬弃和高于自然的文化性质。人作为社会存在,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存在物。社会作为人的世界,就是一个文化世界。换言之,文化就是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人不仅是文化的创造者,也为文化所创造。只有在社会的文化环境中,在参与文化创造的活动中,人才能实现自我塑造,才能把自身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理性力量。
人自觉、主动地从事文化活动,不断生产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世界,从而不断创造自己的新的存在状况和规定性;另一方面,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方式,现实地决定着人的发展状况。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活动过程中,人始终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身的主体。社会环境和教育固然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环境和教育归根到底只有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才能发生作用。因此,教育应该定位到人的发展上来。无论是教育目的还是教育过程,都应该把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把人仅仅看作是消极地适应环境、接受教育的对象,忽视人的主体活动的意义,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决人的发展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本质上涉及人的发展这一根本问题。主体教育理论指出,个体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即客观条件方面。没有外部世界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和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人的发展将成为一句空话;二是在客观条件相对丰富的情况下,人的主体性发展由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则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自身的条件,包括唤醒人主动发展自身的意识即主体意识和驾驭外部世界对其才能实际发展的推动作用的能力即主体能力。对于个体而言,要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要使自己成为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不仅需要主体意识,还需要个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主体能力。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个体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主体条件,因此,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具备这种主体意识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专业自主发展。
按照人的发展一般规律,教师是根据自己的内在本性与要求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的,或者说教师至少应是自我发展的自觉主体。因此,在教师的发展问题上,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立足于人的自由本性和自主实践能力,使之成为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积极能动的主体,才能产生实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2.实践层面的价值审视
教师自主发展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师主体性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自主发展命题的提出及付诸实践不仅有理论上的渊源和依据,也反映了一定的现实需要并以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
首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培养主体性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的发展,其中自主性品质的形成是核心目标,这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是学生素质培养的关键角色,教师的主体性状况直接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学生自主性品质的培养必须以教师自主性的发展为前提,没有自主型的教师就不会培养出自主型的学生,没有教师的自主性品质,也就不会有学生的自主性品质。因此,从学生的发展要求这一角度来看,教师理应成为一个具有专业自主性,能不断自主发展的人。
其次,在我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培训效果不佳的状况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合法途径―――在职培训因此备受诟病。教师培训的弊端在于人们往往视教师的发展为被动发展,因此教师的主体作用和地位几乎被忽略。针对这一弊病,教师教育必须使教师专业发展自回归教师本身,积极创造外部条件,激励和引导教师以独立的力量自觉地参加到专业发展实践中,让教师积极寻求自主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优化教师教育的过程,达到有效的教师专业化。
再次,教师的自主发展事关教师的身心健康。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对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按照一种全新的理念去实践,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又没有典范的模式可以参考,只能靠自己学习和探索。这既意味着教师要进行超常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去备课。也意味着在摸索中的生存必将遇到更多的问题,产生更多的矛盾。因此,在这些种种矛盾现象面前,教师自然会产生一些心理失调的问题,一些教师的身心健康处于危机状态。在新课改背景下,国家和教师是放弃、应付课改,还是“外减压力、内强素质”?新课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系国家方针大计,放弃与应付是不可取的。全部出路在于外减压力、内强素质。外减压力是相对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内强素质。主动、积极、及时地调节自己的身心,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新自己的角色等才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的调节器。
最后,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相关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给予教师专业发展以支持与援助,其中包括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物质与信息条件、改革教师教育制度、积极营造舆论环境,这给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利的客观条件。除此之外,教育研究者的理论建构、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等也为教师自主发展的实现创造了现实可能性。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教科院江苏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