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扩大内需重点在于民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扩大内需重点在于民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基于当前中国内需不足的现实与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对1998年以来中国为扩大内需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作了简单介绍与评析;对当前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进一步扩大内需提出了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扩大内需 民生 政策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一路蹿升,2001年为44%、2002年为51%、2003年为60.2%、2004年为70%、2005年已达到惊人的80%。对外依存度的大幅提高加大了中国经济的系统性风险,减弱了中国经济的独立性与抗风险能力。当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时,中国经济将会受到不可预计的打击,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让这一问题暴露无遗。面对经济硬着陆风险的加大,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已经成为共识。然而,启动国内消费,需要居民收入增加作为前提和支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或者收入预期下降,百姓仍然不敢消费,国内消费也就启动不起来。

十年前,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启动了扩大内需的政策。为了借鉴历史的经验,有必要回顾一下当年的政策的功过得失,来作为现在的参考。

1998年,中国采取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对策来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具体包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配合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大规模发行国债,促进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发展,以带动工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等措施,同时,也采取了降低利率、征收利息税等做法。这些举措在当时无疑是成功的。利用国债资金进行重点建设,不仅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而且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同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消费、促进出口和支持改革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的宏观政策作用下,2000年年中,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转机,当年GDP增长率恢复到8%,扭转了经济增长持续下滑的趋势。到2000年,中国已经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机。此时,扩大内需也不再只着眼于当前的困难,而是逐渐被当作了一项长远的发展战略。

而此时在扩大内需名义下,与普通民众生活休戚相关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三项,也开始了全面的市场化改革。由此演绎出的高昂的子女教育支出、虚高不止的医疗费用和快速上涨的房价,成为压在中低收入阶层头上的“三座大山”。此可谓扩大内需难解的综合症,也是大众无法承受之重。

一、分析当年的政策不难找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1.扩招及教育“市场化”

当时经济学者汤敏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的高考想到了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启动内需。他觉得,扩大高校招生将是一个国家投资少、刺激内需力度大,又能实现群众迫切愿望的有效措施。故他向有关部门建议,在3年至4年内使高校的招生量扩大一倍,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汤敏在信中强调了其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这两点在当时的情况下很能打动人心。结果,1999年有关部门拟定一个招生计划,招生人数比前一年增加20%多,后来觉得幅度还不够大,几个月后增至47%。由此,声势浩大的高校扩招拉开了序幕,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以一个急转弯走上了大众化的道路。由于收费增加迅猛,使许多家庭特别是来自农村的无力承担,另外,扩招速度过快,而高等教育资源并没有提高,这些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2.医疗改革

尽管医疗改革的起始时间可能更早,但1998年却是我国城市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分水岭。这一年底,中央制定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问题在于,医保的覆盖率在政府努力下固然呈现快速增长,但是距离广覆盖的政策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截至现在,我国目前尚有65%的人口没有医疗保险。医改的总体倾向,也体现为政府逐渐减少自己对医疗福利保障的财政责任。一方面,取消了部分人所享有的免费医疗待遇;另一方面,对于公共医疗服务机构,政府也减少了财政支持的力度。而在一些地方,又试图以“市场化”为取向破解医改难题,把“市场化”作为医改方向,把产权制度改革当成“突破口”,政府忙着“卖医院”、“甩包袱”。这种“市场化”,导致医院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处处在患者身上“打主意”。一些公立医院也表现出强烈的逐利冲动,淡化了其公益性质。与此相对应的后果,则是虚高的药价和医疗费用。被广受批评的,正是所谓“看病贵”和“看病难”。“小病熬,大病死”也成了许多贫困人口应付病患的无奈选择。

3.住房

1998年,中国也开始了住房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停止福利分房。但事实上,当时提出的启动国内住房消费,却是为了拉动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乏力的国内消费。住房制度改革更多地考虑到经济增长问题,而不是老百姓的安居问题。后来的各项政策,又片面地强调了房地产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功能,强调“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结果,“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很多地方政府发挥到了极至。他们协助开发商设法抬高房价、地价,最大限度地利用房地产行业来刺激当地的经济增长。强大的利益驱动,使得住房的功能由“居住”沦为各利益集团寻租的“工具”。高额的房价,则成了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要面临的现实压力。

现在看来,1998年的措施虽然在短期内使中国经济重新进入了发展快车道,但却没从根本上解决内需的不足,反而留下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今天问题重新爆发。

扩大内需的根本在于富民,重在民生无忧。虽然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可在短期内掩盖内需不足的问题,但长期来看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虽然通过采取解决民生的措施来扩大内需将比较缓慢,但这种内需的扩大将会是根本性的,有实质性意义的。

二、应该采取的措施

1.加强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作用,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2.增加居民收入,并以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为重点,适当提高个人所得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发挥税收对居民收入的调节作用,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减轻中低收入居民的税收负担,防止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4.稳定就业、扩大就业,确保居民收入稳定。

5.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增强农民消费能力。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6.加快推进金融部门改革,降低居民消费的信贷约束。

7.财税要瞄准消费倾向大的普通百姓采取让利政策,涉农税收还有进一步减免的空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应该考虑进一步提高;涉及居民的财产易和收入要进一步降低税率;涉及消费领域的各种税收要想方设法调整。

面对扩大内需的要求,我们应当在确保民生的前提下,谨慎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来从根本上解决内需不足的矛盾,改变经济结构,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孙慧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贸依存度与扩大内需[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8)

[2]蒙令华:回顾1998年“扩大内需”:不可忽视的综合症[J].财经文摘,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