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生职业素养研究及养成实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生职业素养研究及养成实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职培养的人才需顺应社会的要求,高职校应重视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提高,通过从知识能力、核心能力、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和修养四个方面对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涵义进行全面剖析,系统提出了教育改革中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实现的途径。

关键词:知识能力;技能;核心能力; 职业习惯; 职业道德和修养

以就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积极为社会服务的根本宗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人才素质有什么样的要求,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焦点,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毕业生,不仅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必然需要。然而,当前,一方面高职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企业用工荒,说明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时期,对社会人才需求动态把握不准;二是学校把人才培养目标着重在职业能力上,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培养重视不够,教育改革碎片化现象普遍,缺乏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设计。

一、高职毕业生职业素养分析

(一)知识能力

知识能力是高职生职业素养的重要部分,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前提和再学习以及发展提高的基础,包括:

1.显性知识:就是经验的固化,可以用公式文字描述的知识。如科学(探索认知,发现自然界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是认知领域,没有创新)、技术(在科学指导下的发明、或者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发明,为人类找到可以制造出产品的某种加工工艺)、工程(一种或多种核心技术在配套技术的支撑下所形成的集成,为社会和人类提品、提供可以服务的装置和平台)。

2.隐性知识(或过程知识):隐藏在实践中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知识,必须在实践中体会或顿悟。隐性知识恰恰是高职学生非常需要的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获得,而隐性知识因高度个人化而难以形式化,不易于传授给别人,但是,隐性知识的顿悟、积累、转换都是以参与综合实践活动为前提的,就像结网一样,在实践过程中,无意识逐渐地将原本无关联的知识和经验连接在一起形成能力。同时,显性知识的接收、理解、记忆、整理和深化也要依靠隐性知识的运用。

3.技能:是由于练习而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是意识活动中近乎自动化了的部分,必须在实践中训练获得。

4.技术能力(专业特有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指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二)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内容,不仅是每个职业人职业生涯的必备素养,更是职务升迁的基础。包括:

1.方法能力:了解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和程序,使问题快速和有效解决的能力。包括概念能力(对复杂问题进行抽象和概括能力、理解事物相互关联性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能力);人际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或理解、激励他人并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交流能力(文字交流、口语交流、非口语交流);沟通能力(消除隔阂和障碍能力、包括上下沟通和左右沟通,其中上下沟通难,是中层管理人员最需要的素养);信息素养(制造信息、记录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比较、计划、细分、归类、总结(比较、计划、细分、归类、总结是研究工作的基础)、变通(解决难题关键)、联想(把事情做彻底的有效方法)、判断和决策(高层领导最需要的)能力。

2.社会能力(能力配置):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进行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适应能力。包括企业文化素养、社交能力、处事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自我判断和自我约束能力、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应变能力、应急事故处理能力、影响和领导他人的能力。

3.职业习惯:习惯就是人的思维或行为自动化。职业习惯就是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自觉养成和遵守的职业行为规范。

职业习惯是职业人非常重要的职业素养,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服务知识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的工作习惯要求越来越严。现在企业里的6S活动就是加强职业规范和习惯的体现。好的生活习惯??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形成好的工作习惯。很多用人单位招聘时,看学生的寝室,就是这个道理。

4.职业道德和修养:职业道德和修养是大学生职业素养中的隐性素养,是短时间不能马上体现的品质,也不是短时间能培养的素养,但是,职业道德和修养又是经济社会职场最关键最需要的素养。“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职业道德和修养包括:忠诚、责任、敬业、主动、吃苦、吃亏、守信、感恩、服从、勤奋、钻研、合作、谦虚、创新。

二、职业素养养成实现

尽管大学生的知识、能力、职业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与社会影响、家庭教育有关,但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和培养最为关键,必须围绕职业素养的全部内容,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实施。

(一)着眼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制定科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推进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教育目标,规定了培养模式,制定了课程体系,设计了课程教学模式,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文件,又是教育质量检查和控制的依据。在充分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必须着眼社会进步和行业技术的发展,围绕知识能力、核心能力、职业习惯、职业道德和修养等四方面的要求进行系统设计,并根据上述四方面素养特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特点,系统制定学生素养实现的实施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改革等。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设计以及学生的所有活动必须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书本上不便学到的实践知识,通过教学情境设计和学生实践活动体会和领悟到。当前项目课程改革之所以成为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因为便于实现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教室和车间(职场)合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步提高。课程教学必须全程贯彻教书育人的理念,结合课程特点既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又训练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

(二)围绕人才培养方案,系统推进教育管理改革

着眼培养目标,创新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和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教学管理和教育管理相结合机制;开展学生社团系列活动;利用实习实训教学、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塑造学生品质,训练学生职业习惯;营造学校校园文化氛围,启迪智慧、发展个性、理解人生、提高境界。

(三)教育活动中提高学生核心能力

明确事情的要求——找出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比较曾经类似的事情经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做计划(预案)——跟进——总结;学会将小事当大事做,把事情做完美,把小事做彻底、把容易事做经典;学会串行和并行结合,提高效率;分清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学会将复杂事分解成若干成简单事,将复杂变成简单;学会将坏事变成好事;学会将被动变主动,不让别人、小事牵着鼻子走;做事一步到位,不留空位。

(四)管理工作中训练学生的习惯

良好的工作习惯来自于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的训练,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养成干净文明的生活习惯,养成每事每理、日事日清、日清日高工作习惯。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十大走向[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1

[2]上官木子.反思中国人成才障碍[M].北京.北航出版社,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