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阅读两字看似简单,其实阅读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学习过程:通过阅读,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在不断积累;通过阅读,学生自身的情感认知在不断积累;通过阅读,学生自身的意识形态在不断完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情感认识、意识形态都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初中时期正是学生各项行为习惯、情感认识、态度观念养成的关键阶段,阅读对于学生的综合技能养成有深远的影响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注重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关系、读者对作者的情感体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等几个角度,不断的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情感教育 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注重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促进学生阅读的有效进行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只有和老师亲近了,才会信任老师,相信老师所说的,接受老师的教育。这既是一句古话,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道基本准则。特别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相信大多数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而一旦学生不喜欢某位老师,就不会配合教师的教学计划,导致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不协调、不同步,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是人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牢固的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为教学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屋及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作用,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过去那种简单的“教”与“学”的师生关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改变角色,主动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或为严父慈母、或为兄长诤友。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学习感知、学习地位的变化,改变传统语文学习中学生单纯的“接受者”角色,让他们能够站在和教师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知识的自我品读、独特见解,通过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来让学生对于知识、对于课文内容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引导学生善于站在作者角度进行学习,加深学生的阅读感知

有人说过:想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需要站在三个角度进行品读:首先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阅读,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其次要站在编者的角度进行阅读,感受文章的安排意图,再次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品读,加深学生的阅读感知。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 比如对于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课,写的是父爱,父亲送儿子北去念书,为儿子买桔子穿铁道,跳下爬上,那过程的描述,已把读者受感动的心情调动起来了。特写到“他用双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了。”作者自己流泪了,如果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进行情境想象、进行情感体会,相信很多读者读到这里时,泪水也会涌了出来,这样也就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情感教育案例,每篇文章都有其各自的写作背景与写作目的,在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当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情感,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沟通融汇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情感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比如在教学《羚羊木雕》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站在文章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我们是作者,我们会怎么做?如果我是家长,我会怎么做?通过角色体验与角色感知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升阅读的效率。

三、引导学生注重同学之间的阅读交流,不断完善自身对于文章的认知

新课改以来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语句)。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一般来说,传统的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会独立思考、没有探索欲望、没有个性的状态。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找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及比较,我认为,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对培养未来需要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假如我有一种想法,你有一种想法,交换一下,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想法。笔者认为,交换想法后,不只是每人有两种想法,而是每人原先的想法也得到修正、补充和提高,同时,甚至产生第三种新的想法。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学习体验、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情感认识,对于相同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引导学生自觉组成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他们因性相投、趣相近,容易交流,有利于开展探究的学习。例如让小组成员互改作业、互评试卷,甚至同桌吃吃饭等等,让他们建立起一种超越一般同学关系的“好朋友”关系,使他们在互相鼓励和互相支持中朝一个方向共同进步。这种作法在语文实践课中更容易组织和实施,学生在共同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同学感情得到加深,反过来,同学感情又激发了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优化学习效果。这对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熏陶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