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30年后初掌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30年后初掌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六月天气热,扇子借不得。有钱买一把,无钱就该热。”这是令记者印象深刻的儿时童谣。折扇不但是纳凉的工具,在武侠小说里也是一种武器,更是古时文人墨客风流才子手中的道具。一扇在手,可谓尽得风流。

折扇是舶来品,于宋代由日本、朝鲜传入中国。荣昌折扇(史称川扇)始于明末清初,与苏州、杭州折扇齐名,合称中国三大名扇。重庆工艺美术大师陈子福就是荣昌折扇的制扇传人。

学艺总有用武时

走进陈子福自号“百扇堂”的家,会让你沉浸在折扇的世界里。尽管窗外骄阳似火,但当思绪跟随陈子福的话语流转,不用取下墙上和博物架上的折扇,也同样让人凉爽起来……

我出生在重庆市荣昌县昌元镇西街的一个折扇世家,父母都是做扇子的手艺人。西街在清末民初因聚集大量的折扇铺,被时人称作“扇庄街”。从小父母就跟我说,你必须要学手艺,才能养活自己。所以1961年当我小学毕业后,十三岁就进入了荣昌折扇生产合作社当起了学徒。当时只有两个老师,带了我们两个学徒。我的老师胡吉山是做白页扇面的权威,在解放前他做十张扇面要十个大洋。我是他的第一个徒弟,只是他从来不讲怎么做,主要是靠自己摸索跟着学。但他又非常严厉,从来不表扬,只会训斥。还记得那时领导跟我说,要学手艺也要偷手艺。我想,那是因为老一辈的艺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怕手艺被徒弟学会后抢了自己的饭碗。不过,他的这种方法却养成了我自学的习惯。当时因为年纪小,只要老师不在,我们也悄悄跑出去玩。就这样学了三年,其实在两年半的时候我就已经可以出师了,那时就评上了二级技师。

三年学扇的日子结束后,我作为厂里的年轻技术骨干被送去培训。谁知培训完后,我被分配到县里的一个基建厂做财务工作,后又一直做了十几年的工会主席。一晃三十年过去了,1995年底,为了供孩子上大学,我从厂里出来重新拾起三十年前的老手艺,开始做起了扇子。

做折扇,我选择制作中高档工艺扇。因为考虑到荣昌有10多家扇庄扇厂,年产量约在200~300万把。他们主要是生产普通纸扇、舞蹈扇、道具扇等实用产品。而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的需要,我做的扇子必须有所突破。而荣昌折扇与苏扇杭扇最大的区别是在文化上,荣昌折扇的特点是大方朴实,经久耐用,苏扇又被称为“雅扇”,杭扇做工细腻,选材名贵。之所以荣昌折扇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它的实用性很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折扇的纳凉功能大大降低,这就需要不断改进创新,这样才能促进荣昌折扇的发展。折扇一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如果能够提升它的文化品位,制作一些高品质的工艺扇,这才是我的优势。因为我懂诗词,会画画,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

关于我学画画,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叫肖拭尘,是我的邻居,他的儿子比我大两岁,我们是好朋友。肖拭尘虽然一直没有出名但却大有来头。他是美术大师吴昌硕的入门弟子,跟著名美术家刘海粟是师兄弟。当年刘海粟在上海办美术专科学校,因为太年轻,担心招不到学生,肖拭尘就对他说,我来报名给你当学生。当时直接授业的老师是潘天寿和张禄山。

肖拭尘毕业后在成渝两地各高校任教。1935年他与冯玉祥将军相识并结为好友,参加了冯将军领导的进步组织“利他社”。电影皇后蝴蝶也曾拜他为师学习绘画。解放后,因为地主出身,他不愿教书回到荣昌老家在荣昌折扇厂当画师。当时画把扇子才几厘钱,直到退休他都很潦倒。但他的画有自己的风格,可谓功力非凡,深得吴昌硕的真传。

肖拭尘先生虽然没有直接教我画画,但幼时常呆在他家看他绘画写字,品评书画,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宝贵的艺术熏陶,这让我受益终生。反映在艺术创作中,让我能够不断去寻找新的发现。我有了这个基础就有别于其他人,没有这一段经历,我可能仅仅是一个匠人,就走不出这个圈子。

名师手笔

对于陈子福来说,做扇子完全是命运使然。生活的影响使他做出决定开始做扇,而时代的发展给他提供了成就手艺的机缘。在荣昌做折扇,对于一个年过不惑的新人来讲,既是考验更是机遇。

我开始做扇的前几年,条件非常艰苦。那时总共40多平方米的屋子,既要住家,又要做扇子。为了按时交货,我和我弟弟每天都要做十几小时。1998年,重庆电视台的记者来采访,因为地方小,他们的摄像设备完全施展不开。第二年,他们又来了,见到我在这样的处境里坚持做扇,都很感动。我跟他们说:“我是没有办法,不做扇要饿饭呀。”

有一次重庆作协在荣昌采风,当时分配一个作家写荣昌折扇。他在折扇厂看了后觉得不好写,找不到感觉。第二天,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把他带到我这里,那时我手头的折扇还不太多,拿出来给他看了。中午他回去吃饭时兴奋地对其他人说:“我找到了一个好地方,你们不去看会遗憾哟。”

媒体的报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很多喜欢折扇的朋友认识了我,也让我有机会参加业内的各种展览。1996年7月,我应邀赴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扇子艺术大展,向与会专家和观众展示荣昌折扇的艺术魅力,很荣幸受到了大家的好评,部分作品被中国扇子艺术家学会收藏。我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觉得荣昌折扇有奔头。

陶器、夏布、生猪、折扇为荣昌四大特产。有一天,一个熟人来找我,问我能不能用夏布来做折扇。这个想法很好,既然都是我们荣昌的特产,如果能够结合起来不是一项创新吗?因为从来没有人用夏布来做扇面,我决定一试,可研制过程却不是一件易事。夏布古称麻,始于夏朝,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品。它的难点就在粘合上,一把折扇要糊三层扇面,用夏布的话就非常沉重,效果不好。后来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我才解决了这个难题。夏布折扇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制作折扇历史上的空白,它以其古朴、典雅、深沉的艺术魅力受到了海内外人士和收藏界人士的关注和欢迎,让我非常欣慰。它也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竹匣夏布折扇”获得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大奖赛二等奖,这是荣昌折扇历经300多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从1998年十月开始,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制作了一套“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该套扇共计51把,从49cm起至99cm止,每扇递增的一厘米象征共和国成长的年轮,套扇第一盒长度为49cm到59cm,浓缩了折扇自宋代中期由日本和韩国传入中国后变为中国式折扇的各个历史时代的折扇造型演变;第二盒60cm到69cm为绘画、工笔彩绘画;第三盒70cm到79cm为传统阴刻技法雕刻;第四盒80cm到89cm为传统阳刻技法雕刻;第五盒从90cm到99cm,分别采用了嵌、刻、雕、绘、画等技法,着力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艺术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为完成这套折扇,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其规模、工艺及纪念性在国内可以算是独一无二的。纪念套扇是我向共和国5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愿祖国明天更美好。我最大的心愿是想把这套“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赠送给三峡博物馆收藏。这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制扇生涯的一个交代。

失传的技艺

陈子福随后带记者来到离家不远的工作室。一栋老楼房的两居室,放满了各种制扇的材料和糊好等待晾干的白页扇面。为了便于记者了解制扇工艺,他非常仔细地现场制作了一张白页,边做边介绍:“制作一张白页的工序包括:调浆糊、铺纸、喷水、上浆、上空心条。”他说这一段工序代替了传统工艺中折扇和尾庄这两个工段。一个手艺人的执著与用心在他动手之时流露无遗。

折扇的主体是由扇骨、扇页两部分组成。扇骨包括扇夹和扇心,传统扇页分为白页、黑页两种,又有穿页和糊页之分。扇骨取材于棕竹、楠竹、黄竹、檀木、乌木等,扇面取材是用宣纸、丝绢等。荣昌折扇向以棕竹、楠竹取胜。

一把小小的折扇,制作起来却相当繁琐。荣昌折扇制作传统工艺主要分为八个工段,包括:青山,指由选竹到制批的过程,即把竹子砍下来剖成块,撕成片,再削薄;同骨子,指开捆摆扎选骨子;同把头,即把不同粗细的同骨子选择它的批数,配搭厚薄、宽窄、颜色。出批子,是指制作扇夹、扇心的批子;下头子,是指对扇头取式样的重要一环,即做出扇头上的扇形,把大小扇骨上其他多余的部分切除;梳练,是指对扇子批加以琢磨出光,扇夹、扇心配扇不错乱,即把扇骨的棱边刨去,倒棱角,打磨成光滑的弧形;尾庄,是指做扇面,用纸或者丝绸把扇骨展开在糊板上糊好,晾干;折扇,是指用手敛拢来跟着骨子的批数,调整扇面的平正;捆扎,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工序,负责扇子的总体成形和打磨出光完成;然后才是做最后包装绘画等。

每一个工段都有很多不同的工序,整个工序连贯起来有108道。而现在有的环节被机器所代替,比如钻眼、切头子,过去是用刀砍,现在是用机器把它切下来,感觉形状不是这么好看。

传统的黑纸扇是荣昌折扇的王牌,它是用鲜桐子泡出来的膏水作粘合剂,这种粘合剂调上墨烟后做出来的扇面能够耐水,因为膏水含有油脂。所以是最结实耐用的,也是最受普通百姓欢迎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都不用它了。而后新兴代替的是用丝绸做扇面,这种扇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它很轻便,也耐用,但缺点是不耐水。它是用米浆为原料加热制成浆糊来进行粘合,非常环保。

现在和以前的制扇工艺主要区别在粘合剂和材料上。过去是用纸,现在主要用稠,但做折扇的工序和手法还是一样的。只是材料在不断改进。鲜桐子泡水作粘合剂的工艺已失传,因为几十年已没人做了,或许也有少数老师傅知道,甚至有材料还可以做。但是随着桐树大量的消耗,原料已经很少,而且膏水有一股不太好闻的味道,又不太环保,所以现在没有人再愿意做了。而苏扇杭扇是用柿子油作扇面粘合剂,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压力。

陈子福独白:我总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想想荣昌那些历代的制扇大师和前辈们,不管技艺多么杰出,一辈子仍然默默无名。如果没有他们代代传授制扇技艺,我也不会有今天。我希望我的制扇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但现在我还没收徒弟。一是因为没人学,二是需要综合素质比较高,必须要会绘画。现在学美术能画画的年轻人都看不上这些传统艺术,可遇而不可求吧……(这段单独排版,放在文前或者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