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堂精导的缺大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精导的缺大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问题――这样导行吗

最近整理听课笔记,看到了一则教学札记记录了这样三个教例:

1.这样导问启迪学生思维了吗?

教学《爱之链》一课,教师一连串地问:老妇人的车在这样的环境中抛锚了,内心会怎么想?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还有哪些词句也反映出乔依的为人?说说带给你的感受,老妇人凭什么确定店主就是需要帮助的人?读读女店主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能补充女店主的话吗?(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看似活动,实则被动)

2.这样的导讲训练主题明确吗?

教学《槐乡五月》一课,教师安排了多处语言训练:借助媒体映示槐花开放的远景和近景,引导学生边看边思,训练表达。问学生还有谁也被槐花吸引了,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强调运用课文语言描述。让学生和槐乡的孩子一起过一个令人神往的槐花节,写一份请到槐乡来的邀请书,组织学生为槐乡节设计服装、美食套餐以及欢迎标语。(求多求全,缺失训练主题,超出教学要求)

3.这样导读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吗?

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教师引导:默读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这些内容深深地打动你的心?在外层蚂蚁的壮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称蚂蚁为英雄,你有哪些体会?你认为这是怎样的蚂蚁?(文本有隋,教师欠情,何能移情)

症结――何以这样导

课堂精导是一门艺术,需要精心的设计,才能形成课堂的精彩。所谓“精导”,应能依据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学生实际、教师素养及风格,在有限的时间里,站在平等的课堂上,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的问题。以上教例让我们产生困惑,课堂上何以缺失“精导”呢?

1.文本解读欠准。在教学实践中,文本解读欠准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尊重文本的取向不准,即教师没有认真读文本,甚至没有读懂文本,当学生偏离文本和社会核心价值观时,教师缺少正确引导。如教学《诚实与信任》一课,有学生提出“善意的谎言”也是诚实的,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讨论,意见难以统一。这不仅耗时,也与文本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如果教师对文本有准确的感悟,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会及时引导,让学生回归到对文本的尊重上来。二是把握文本取向不准。如教学《山中访友》,学生对“古桥”的理解多种多样,教师唯书定论了一种解答。其实,学生有基本的理解和体验就可以了,规定的唯一答案,学生的思维也就被扼杀了。三是知识链接的取向不准。文本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链接是有学段要求的,前面举的第二个教例,明显是知识链接的缺失。只有对学段要求认识清晰,对学生已有知识了解清楚,因材施教,才能形成教学亮点。

2.角色定位欠妥。课堂是文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碰撞。尊重文本是基础,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应形成双向交流活动。强调主导作用,势必会形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前面的第一个教例就是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因而出现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强调学生主体,学生的思维是活跃了,课堂容易出现收不住场的现象。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课堂上就出现了针对狐狸是不是“聪明”争论不休的情景。出现角色定位欠妥的原因在于教师对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认识不足。组织者就要做到心中有文本,教学有计划,实施有方案,活动有主线,训练有主题。合作者就要做到交流合作有目标,活动过程有导向,平等之中有首席。引导者就要做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思维展开,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只有明确了角色定位,课堂才能形成教与学双向活动的统一,形成生动的、高效的课堂。

3.层次设计欠明。教学艺术如画画一样,层次感越强越诱人欣赏,又如章回小说,情节感越强越引人阅读。教学设计层次欠明,学生兴趣就难以激发,探究也缺少深度。如前面列举的第三个教例,教师试图从“感动”切入,体会蚂蚁的壮举,而学生却没有情感的酝酿,因而在谈感受时苍白无力。不妨这样切入:这是一场怎样的大火?在这场大火中,一群“蚁国英雄”诞生了,品一品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感受到它们是英雄?英雄告诉我们危险来临应该怎样做?这样组织教学,环环相扣,层次清晰,学生在收获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情感也得到了熏陶。又如,教学《争论的故事》一课,教师重点放在反问句与争论言语的理解上,让学生说说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结果学生只知道结论,道理是怎样提出来的就不明白了。其实,教师只要稍加点拨便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写了几次对话?(两次)两次对话有什么不同?(第一次讲怎样吃,第二次讲理由)文脉理清了,再引导学生从词语、标点人手理解争论,教学有了层次,学生就会读书,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4.示范指导欠精。示范固然是教学引导的一种方法,但是如果示范不能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示范就缺失了导的价值意义。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写字指导,教师的示范多是跟着书空,真正给予学生写字方法指导的实属少见。每一个汉字都有特点,只有掌握了其特点,指导才会有的放矢。如教学含有撇捺的字,可以教给学生规律,撇捺在上上盖下,撇捺在下下托上。再如,教学有宝盖头的字,宝盖头下无撇捺,上盖下;宝盖头下有撇捺,盖头缩小展撇捺。日积月累,学生就不是只会模仿了。又如朗读指导,教师的朗读不可谓不好,有时教师也问,听出哪里读得更有感情了吗?学生跟着读,语气相仿,但为什么这样读?学生浑然不知。类似于这样的示范,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话、写话时也常能看到。教师都不明白示范的目的是什么,何来精导?

5.课堂预设欠活。教学预设是对文本的钻研,对教学的设计,但是,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效果,一切照“计”而行,看不到学生稍纵即逝的发问,更看不到教师机智的点拨。看着课堂热热闹闹,细细想想,这样顺畅的课堂背后,缺少生命的意蕴和情调,缺乏生成的灵动和智慧。因而,难在学生的心灵与人生中留下有意义的痕迹。曾看到这样的公开课,教师面对四十多位学生以及上百位听课教师,一堂课教师除了板书时站在讲台前,其他时间一直穿行于学生之间传递着话筒,所有问题都是对答如流。凭心而论,这堂课的预设,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气氛热烈,现代媒体运用恰到好处,知识点学生基本掌握,教师自然满意。但反思一下,学生独特的个性理解能找到吗?学生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发展了吗?知识是要唤醒,潜能更要激活,没有学生心灵的自由,思想激荡,光有知识的传递,教学的意义又何在?这样的预设就是浅预设,浅预设必然导致精导的缺失。

对策――应该怎样导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精导”并非今日,真正让精导生成于课堂并不容易,联系教学实践,不妨找到一些方法。

1.就文本解读而言,强调人文与工具的统一。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特别强调人文性,但不能理解为人文性的绝对性。强调人文性,是对传统语文教学一味强调工具性的矫正,强调人文性并不能否定工具性。工具性是语文之本,人文性是语文之魂。语文教学如果外延无限扩大,就会导致语文学科的内涵飘忽不定,丧失其独立课程的意义,语文教学就会魂不附体,应该非常清晰地知道,缺少工具性的人文性是不存在的,只有让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语文课才有语文味。如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一课,在理解重点句:“他走得很慢,不停地在每个水洼前弯下腰去,捡起里面的小鱼,用力地把它们扔回大海。”时,首先引导质疑:自己读读这句话,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问:为什么要走得很慢?为什么不停地捡鱼、扔鱼?为什么要用力地扔?接着让学生带着提出的问题,自己反复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些问题。当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时,每一个学生都被小男孩的执著感动,被他的爱心感动。这样的设计,既锻炼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他对小鱼的怜惜,男孩这个美好的形象,已经悄然成为同学们心里的榜样,这可谓一举三得。

2.就思维训练而言,强调学生的体验。新“课标”特别注重让学生体验。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思考,体验从何而来?一是以本为本,朗读而来。体验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如教学《金蝉脱壳》一课,一位教师抓住课文后面练习题这一重点,有的放矢,有层次地指导着读书:第一步,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上理解第4自然段写了什么,让学生用“先……接着……最后……”描述,培养了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为下面的读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第二步,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让学生思考怎样具体描写“我”聚精会神看到蝉脱壳的情景的。第三步,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让学生再读蝉的背脱出来的两句话,让学生从理解词语中体悟心情,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又让学生跳出文本,情感的熏陶,方法的归纳,水到渠成。二是品研文本,想象而来。文字是一种载体,品研语言文字,还原作者所要反映的各种事物的表象、意思,达到心领神会,可以引导想象来实现,这是一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课文中许多词句写得比较简洁,但有着丰富的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本已有条件,如环境、人物、事物等想象送别的场景。在想象中,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具体深入,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心与心碰撞出情景交融一体的高潮。在学生心中“杨柳”是物又似人,“沙鸥”是动物也有了人的感彩,“春水”成了感情的融合剂,如此等等,学生无不进入文本意境,驰骋于开阔的想象空间。三是融情于本,移情而来。教学要运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移植到阅读对象上,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品的表现对象同喜怒,共哀乐,这样,学生便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到文字背后蕴藏的丰富内涵,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一课。当头饰“小稻秧”“杂草”“喷雾器”和道具喷壶一拿出,学生立刻情绪激动,跃跃欲试,都想体验一下当小演员的感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下子就被调动出来。教师提醒学生要依据文本表演,体现文本情感。果然,在课堂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自觉走进角色,用文本中的语言把课文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3.就师生活动而言,强调主导与主体的互动。课堂上需要教师具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教学之外”的超前意识和随机应变的临场调控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动活泼的气氛离不开教师有目的的调控,一个提问,一个点评,哪怕一个微小的动作,都折射着教师的观点。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外在的教育只有通过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内化为兴趣,开启思维,形成智慧的光芒。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拥有者、传导者,而是课堂学习的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学生学习实践的合作者。课堂也不是传授知识的终点,而是学生探究获取求知欲,获取未来生存能力的起点。这要求教师不应以学生的天真和被动来建立自己的权威,而要把学生看作是具有无穷潜能的资源来开发,敢于把学习工具交给学生,真正将求知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探索知识的心理还给学生,注重学习实践能力的开发与引导。建立自我教育,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互动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

(作者单位:无锡崇宁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