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超然物外 怡然自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超然物外 怡然自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坡是全能的天才,除了大家熟悉的诗词文赋、书画等外,对于收藏,坡也是行家里手,其收藏鉴赏力非常人所能及。本文主要探讨苏轼的收藏方式、以及如何鉴赏管理藏品,最终升华到东坡的收藏境界,也就是收藏与人生的互动关系,以诠释东坡的人生哲学。

对于坡的收藏,大家可能关注得并不多,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坡不仅是收藏家,也是鉴赏家、收藏理论家。他的收藏领域十分宽广,涉及书法、绘画、奇石、砚台、木山、墨丸等领域,可以说无奇不收。透过其收藏所洞悉的苏轼人格意义内涵更是非同寻常,他在《超然台记》、《墨妙亭记》、《宝绘堂记》、《墨宝堂记》以及《李氏山房藏书记》等文章中对收藏表明了自己的观念,影响甚大。

苏轼父亲苏洵是一个大收藏家,作品数量和质量可与公卿匹敌。苏洵除了收藏有百余品高质量的画作外,还兼收并蓄一些奇异的东西,如木假山、怪石、枯藤做的酒杯等。苏轼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喜欢上了收集奇珍异宝,因此对于他的收藏喜好可以说是子承父业。苏轼的收藏比父亲苏洵有过之而无不及。

苏轼收藏渠道考论

苏轼对于藏品可以说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收集,是十足的收藏痴迷者。下面简要讨论坡是通过哪些渠道进行收藏的。据笔者多方面的资料,苏轼大概有以下几种收藏渠道。

一、购买。在《四菩萨阁记》中,苏轼这样写到:“长安有故藏经龛,唐明皇帝所建,其门四达,八板皆吴道子画……客有以钱十万得之以示轼者,轼归其直,而取之以献诸先君。先君之所嗜,百有余品,一旦以是四板为甲。”[1]其中“轼归其直而取之”说明苏轼花了十万钱,从别人手中把画购买回来。四达八板上的菩萨像是唐吴道子亲笔所绘的,苏轼想见父亲喜欢收藏,于是打算买下,送给父亲。

二、别人赠送。在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流行互赠礼品,这些礼品往往由可以充当藏品的赏玩的东西构成。苏轼一生为官,交游广泛,因此得到别人的馈赠是很自然的事,这也构成苏轼藏品的主要部分。看看下面几则材料便知:

张安道以遗子由,子由以为轼生日之馈。[2]558(《石鼎铭(并叙)》)

野人有刀,不爱遗余。长不满尺,剑钺之馀。文如连环,上下相缪。错之则见,或漫如无。[3]547(《却鼠刀铭》)

以上两则中谈到的都是别人赠送给苏轼的藏品:一是张安道把一个石鼎送给苏辙,在苏轼生日的时候,苏辙作为生日贺礼又赠给了苏轼;后则是苏轼在乡村农夫家看到一把古刀,农夫对刀并不感兴趣,就把它赠给了苏轼。其实关于别人赠给苏轼藏品的资料还很多,不妨再举几例。苏轼和表兄文同关系要好,而且苏轼还随文同学习画竹,因此文同赠给了苏轼不少绘画作品。从“因以所画oY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4]356(《文与可画oY偃竹记》)可知。还有著名的仇池石就是坡在任扬州知州时,他的表弟程德孺知其有石癖,送给他的两块英石(产于广东英德的一种石灰岩),一块绿色,一块白色。

三、自己考古发掘。苏轼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收藏家,对于奇异的东西不光是注意搜集,还非常注重到田野进行探寻,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有田野考古的精神与意识。在《顺济王庙新获石e记》中载有:“建中靖国元年四月甲午,轼自儋耳北归,舣舟吴城山顺济龙王祠下。既进竭而还,逍遥江上,得古箭镞,槊锋而剑脊,其廉可刿,而其质则石也。”[5]401从中可见,苏轼非常具有探索精神,到古遗址一定会仔细勘察,对文物进行搜罗。苏轼正是具有耐心吃苦的品格,才得到了古箭镞。

其实苏轼这种从田野搜集奇异的东西的意识在小时候就已经萌发。他在《天石砚铭》中就记叙了自己十二岁时在自家园子里同小朋友玩耍,掘地发现了一块砚石,得到父亲苏洵大加赞赏的事。如文“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e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6]556

还有著名的宋代第一石“雪浪石”,也是苏轼自己发掘获得的。在《雪浪斋铭》(并引)中有载:“予于中山后圃得黑石(雪浪石),白脉,如蜀孙位、孙知微所画石间奔流,尽水之变。又得白石曲阳,为大盆以盛之,激水其上,名其室曰雪浪斋云。”[7]574

四、与别人交换。苏轼除了通过以上方法获得藏品外,还通过交换的方法获得自己喜爱的藏品。

乐全先生遗我鼎[,我复以饷大觉老禅。[8]558(《大觉鼎铭 》)

还有:

我家铜剑如赤蛇,君家石砚苍璧E而D。君持我剑向何许,大明宫里玉佩鸣冲牙。我得君砚亦安用,雪堂窗下《尔雅》笺虫虾。1237 [9](《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

从材料中可见苏轼对龙尾砚十分亲睐,于是就把家藏的铜剑拿出来进行交换。此种收藏方式,至今收藏界亦非常流行。

五、通过仿制。有一次苏轼从钱塘到胶西,路过甘露寺看见了陆探微画的子板,于是就让工人临摹,然后放置在自己的公堂上,还为摹品作了赞“啼呼颠沛走百鬼,嗟乎妙哉古陆子。”84[10]表现对陆探微绘画的崇敬。还有苏轼收藏的《三马图》,此图为苏轼邀请承议郎李公麟为朝廷的三匹骏马所画的,后来苏轼让鬼章青宜结仿画并藏于家。对于书画仿制收藏较为普遍,苏轼出于对藏品的喜好,通过仿制来满足收藏情趣,实乃佳话。

六、自制自藏。收藏自己制作的东西也是苏轼藏品的一大来源。就拿藏墨来说,苏轼对墨的喜爱有点近乎着迷。他收藏了很多好墨,但总觉得不够。有记载:“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常携古锦囊,满中皆是物也。一日见过,探之,得承晏墨半铤,鲁直甚惜之。曰:‘群儿贱家鸡,嗜野鹜。’[11]2226(文)遂夺之。”元符二年,苏轼贬官琼州,在儋耳遇到了卖墨的潘衡,他的兴趣又上来了,邀请潘衡和他合作制墨。他们弄来许多松枝,砌起墨灶,打算大干一番。开始因为墨灶砌得不合理,“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后来把墨灶作了改进,果然见效。谁知一时疏忽,“腊月二十二日夜,墨灶火大发,几焚屋,救灭,遂罢作墨”。[12]2229后在烧毁的灶中,寻到了一些烟,还真制成了墨。他得意地解嘲说:“日久胶定,当不减李廷。”

藏品的鉴赏与保护

苏轼通过精心收藏,收获十分可观,他的藏品涉及书法、绘画、奇石、砚台、木山、墨丸等领域。下面简要论述一下苏轼对藏品的鉴赏与管理保护。

首先对藏品进行诗情画意般的取名。对藏品的命名最能体现苏轼对藏品的热爱与鉴赏高度,同时也是收藏品格的具体体现。如千古名石“雪浪石”就是由于石头本生夹杂有浪花纹,而且用水冲击可见飞浪如雪,故名之“雪浪石”。雪浪既体现了石头的纹理特点,同时又具有唯美的诗情,把石头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有“仇池石”的命名,苏轼挖空心思、引经据典,最后以杜甫《秦州杂诗》中曾经提到“万古仇池穴,潜有小洞天”为之命名。诗情画意般命名,显露了苏轼那种怡然自得的收藏人生。

其次是对藏品进行题刻、题跋、作诗、作文以表达赞美之情。作为大文豪的苏轼,才华盖天,因而一旦收集到藏品,就不禁要题跋镌刻、作诗吟文来表达对物的喜爱。苏轼爱砚,平生收藏砚台很多:有端砚、歙砚、凤砚、“天石砚”等。面对诸多砚台,苏轼通过题刻与题诗进行鉴赏。流传至今的东坡砚就在砚底刻有行草“轼”字。字后刻有一枚篆字方印“德有邻堂”、除了在砚台上进行刊刻,苏轼还写诗进行鉴赏。于今能见的就有30多首咏砚的诗和各种写砚的文。他在《书砚・赠段_》中道:“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余事也。然此两者常相害,滑者辄褪墨。余作孔毅夫砚铭云:‘涩不留笔,滑不拒墨。’毅夫甚以为名言。”[13]最为称道的是苏轼在这里对品砚提出了标准――“涩不留笔,滑不拒墨”至今成为评砚好坏的一个标准。

又如,苏轼在收藏美石方面也做了不少的诗。苏轼把雪浪石放在盆子中进行观赏,为此他题写盆铭为雪浪石作记,并镌刻石铭于盆沿上,用心良苦。还有苏轼与王晋卿争夺仇池石时所作的《仆所藏仇池石,希代之宝也,王晋卿以小诗借观,意在于夺,仆不敢不借,然以此诗先之》一首,可见苏轼对石的高超鉴赏力:

海石来珠浦,秀色如蛾绿。坡陀尺寸间,宛转陵峦足。

连娟二华顶,空洞三茅腹。初疑仇池化,又恐瀛洲蹙。

殷勤峤南使,馈饷扬州牧。得之喜无寐,与汝交不渎。

盛以高丽盆,藉以文登玉。幽光先五夜,冷气压三伏。

老人生如寄,茅舍久未卜。一夫幸可致,千里常相逐。

风流贵公子,窜谪武当谷。见山应已厌,何事夺所欲。

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

苏轼题跋作诗赞美最多的要算书画了。对字画的鉴赏十分高妙,很多书画题跋、书画评诗为后世推崇,影响巨大。题跋如《题鲁公书草》、《题羊欣帖》、《跋醉道士图》、《跋文与可草书》、《跋文与可墨竹》等不胜枚举。诸多题跋体现了其艺术思想以及审美水平。“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卷。汉杰真士人画也。”[15]此段表现了苏轼对文人画的本质的概述。评书诗也是精辟独到,他在《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中道:“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徐家父子亦秀绝,字外出力中藏。峄山传刻典刑在,千载笔法留阳冰。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16]

再次对藏品精心防护。苏轼对于收藏到的东西精心呵护,视之如子,定期清理,定时护理,具有很高的收藏维护意识。苏轼对于书画的保存是相当到位的。

余虽不足以知君,愿从与可求君之昆弟子孙族属朋友之象,而藏于吾室,以为君之别馆云。[17]{颜中其 苏轼论文201}(《墨君堂记》)

苏轼对文同赠与的墨竹图,打算专门开馆保存,为藏品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对绘画的寿命有相当的益处。苏轼不仅打算辟馆藏书画,而且还对字画定期凉晒做到防虫、防霉。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18]颜中其 苏轼论文193(《文与可画oY偃竹记》)

可以看出苏轼对于珍藏的书画是认真整理晾晒了的,这样可以延缓字画的寿命。

收藏观念的精神美学

一、收藏的本质与境界――人本之乐

苏轼对收藏可以说是行家里手,在收藏观念上也建构起了一套完备的价值体系。下面主要讨论苏轼收藏的本质与境界。

宋代文人雅士的收藏,与当今世界的收藏截然不同,古人“乐心”,今人“乐利”。也就是今天的大多数藏者是以获取利益为目的的。而苏轼的收藏与今人大相异趣。苏轼的收藏观念在其文章中多有提及,但主体看来,其收藏的价值核心在于“乐”――人本的快意。“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19]356此是苏轼为王晋卿的宝绘堂所作的题记。此段话表明了苏轼收藏的本质就是以乐为归宿。在收藏中获得乐趣,才是最重要的东西,是收藏的价值与目的所在。而不是把藏品进行占有,这种贪婪的结果势必为物所累,不能快意自足。苏轼以“寓意”与“留意”把收藏者划分为两种类型,“寓意”反应人与物的的主动与被动关系,“留意”却显示出人与物的被动与主动关系。何为主动与被动?主动即是在人与藏品关系上,谁占据主动性,谁役使谁。很显然,被役使的对象是次要并出于压抑的地位。反应在人与物上,物是没有知觉感性的东西,也就没有所谓的忧伤与快乐,而只有人才会存在这种感情。如果人与物以“留意”模式发生关系,人就处于一种执著,贪婪、围绕物不惜一切,而被物所役使,那么人是得不到快乐的。而以“寓意”模式发生关系,物便以一种媒介载体出现,被人所役使,成为人获取快乐的一种工具或者说一种介质。在寓意与留意问题上苏轼总结出了两条结果:人处于寓意状态即使是微小的东西都可以带来快乐;处于留意状态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不能带来多少乐趣。显然苏轼收藏价值观念是建立在物与人关系上而展开的,“以人为本“仍是收藏的中心,人本主义得到充分的展示与显现,也就实现了收藏的本质与境界:以人为本、超物快意的一种“乐”。

二、收藏的品德

苏轼围绕人与物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对收藏品德作了多方面的论述,不妨辑要几点,以备讨论。

1、尽人事而理足。虽然在人与物上苏轼主张“寓意”但在藏品保护方面还是非常关注,前面已有实例说明。“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20]354此段话乃是苏轼为孙莘老的墨妙亭所作的记。孙莘老搜罗断碑等文物,并修筑亭子加以储存保护。对此苏轼从两个方面做了讨论:其一是物的方面来看,再好的东西都会岁着时间的流失而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于此不必太在意。其二作为人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要尽最大的努力去维护藏品,延长藏品的寿命才是所谓的知命、得理。这就是苏轼的收藏品德,至今为藏家们所尊奉。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21]收藏界往往存在攀比现象,而且经常有人以自己的观点凌驾于别人的观念之上,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苏轼强调收藏不管是好东西,还是渺小的藏品,只要自己喜欢就行,不必以自己的口味强加于别人,同时也不要因别人的嘲笑而放弃自己的喜好,在收藏上应该保持特立独行的品格。所以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提到“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22]意思就是说每一种物品都有其可观之处,不能以奇怪伟丽来否定其他藏品――“存在即合理”。

3、不择手段,失其本心。苏轼在收藏道路上同样经历过沉迷藏品,不择手段。“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356-357[23]“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椎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 358[24]“钟繇至以此呕血发V,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356[25]苏轼举出了一系列为了得到藏品不择手段,甚至去掘坟开馆,呕心沥血,其结果往往是不得好,会产生相互的猜忌,甚至害身、害国。可以说这近乎疯狂的贪欲,最终让人失掉心性。正因如此苏轼在《石氏画苑》364记中曾提到:“独好法书、名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求之,不问有无……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足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26]

4、收藏之为――利人利孙。收藏不是为了独自的占有,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的占有,死后带入坟墓,这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叹息。苏轼对此没有评论语言可稽查。但是苏轼对于收藏利人利孙的观点是显而易见的。“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癜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27]359可以见得苏轼十分欣赏李氏的收藏,收藏不是为了占有,不是把书藏在自己的家里独自享用,而是藏在僧舍之内,让大家欣赏阅读,并希望传承后代,着实让人感到欣慰。

苏轼的收藏精神美学是其光明、正直、宽博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意义深远。

小结

苏轼的收藏以及收藏观念是文人士大夫气节的一种外显,坡的收藏方式以及收藏观念无异于都有很多独到之处,此篇小文试图通过苏轼的收藏发掘阐释苏轼的人性深层次的魅力,那就是“超然物外怡然自得”的情致。

注释:

[1] [2] [3] [4] [5][6] [7] [8] [ [11] [12][13]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孔凡礼点校 苏轼文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一版第385、558、547、356、401、556、574、558、2226、2229、 2237、356、354、357、351、556-557、358、356、364、359页

[10]邓立勋 编校 坡全集[M] 中册 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84页

[9] [14]清 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 苏轼诗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一版第1237、1940页[15][16][17][18]颜中其 苏轼论文艺[M]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5年第215-216、248、201、1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