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多元化策略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多元化策略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的时展视域之下,各种思潮和文化涌入高校校园,对大学生的思想和思维习惯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此,我们要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挖掘和利用新媒体的强大优势特征,有效地对大学生实现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顺应时代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探索培育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要将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线上的媒体平台结合使用,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篇章。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策略

在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力支撑之下,新媒体成为了普及性的重要工具,它以其便利、快捷、多元的虚拟状态和方式,改变了高校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式,成为了最具敏感力和接受力的大学生群体的追捧,大学生在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下,善于创新和探索,思维创新而不守旧,成为了推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推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开展与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性

新媒体相对旧媒体而言,是一种以数字计算机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的,向广大的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介和载体形式,它的传播特性具有以下几点:(1)即时性。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可以根据使用者的需求,产生极强的即时性效应,它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快速、轻松地进行复制,极大地提升信息传递的即时效能。(2)交互性。新媒体可以改变单向的信息传送方式,可以实现互动式的信息交换和传递,这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交互环境和氛围,具有极其有效的实用价值。(3)个性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之一,即是其信息服务是个性化的,它可以满足需求者的个性化需求,定制各项特定的信息服务内容。(4)开放性。新媒体具有海量的信息,社会进入到了一个“自媒体”的开放性的时代,它突破了固有信息和人为的限制,更为开放地进行交流,使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出现交流和碰撞的局面。(5)虚拟性。新媒体具有空间虚拟和信息虚拟的特征,可以为大学生开创极其宽泛的虚拟空间,同时,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也是一个虚拟的身份,这就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虚拟化。(6)多元功能性。新媒体可以整合相关资源,实现各种传播信息的多元化传递、保存、编辑和传输,可以包涵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在内的信息,具有多功能化的特征。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提供了极其宽泛的平台。新媒体在先进科技的有力支撑之下,以其突出的优势特征,实现了实质性突破的信息传输和接收。这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源,在这个极其宽泛的平台之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抢占新媒体的制高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提供了全新的媒介。在新媒体的网络平台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的平面化教育载体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立体化的载体方式,它的载体极其丰富,如:电子邮箱、QQ、微博、微信、手机短信等。

3、增了教育的互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极为重要的要素和过程,在新媒体平台之下,师生减少了面对面交流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有利于建构宽松、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挑战和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体权威地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具有不可挑战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学生在信息接受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和劣势,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而不再单纯依赖于教师的信息传输,成为了一种主动攫取信息的状态,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发起了冲击和挑战。

2、弱化了对大学生的道德约束,引发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危机。新媒体具有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的特征,在真伪难辨的虚拟网络之下,大学生还缺乏准确而全面的辨识能力,容易受到新媒体网络中不良思潮和文化的侵蚀,在个人思想道德方面出现滑坡现象,而现有的道德约束手段难以对这种新媒体行为发挥作用,这就极大地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使大学生躲避于虚拟空间之中,疏离了现实人际交往,引发了大学生的人格障碍和心理危机。

3、新媒体的开放性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在开放的新媒体网络环境之下,大学生极易接收到负面的、不良的信息内容,这些不健康的文化产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对于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具有较大的侵蚀作用,导致大学生无法产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认知和理解,怀疑并否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理念的变革与创新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渗透和融合,我们要将“立德育人”为宗旨和主导,面对西方文化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使大学生摆脱价值抉择迷茫和错乱的现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标杆,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念和理想。

要实现新媒体虚拟网络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和渗透。由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存在问题间关错综,将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移植于新媒体的虚拟空间中,显然不适合。为此,就需要将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对大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和情感交流,使网络和现实相互补充,共同促进。

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转变原有的观念和意识,要成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中的主导者、引领者,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辨析网络环境中复杂的信息,引领大学生重塑正确的、健康的思想品行与修养,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

(二)新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变革与创新

1、网络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法

互联网络媒体成为了大学生普及性的使用媒介和方式,为此,需要开展以网络媒体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建构和完善高校校园的网络建设,增添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电视和网络视频等栏目,吸引栏目的人气,并通过这些网络栏目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创建聚焦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的新闻网站,开辟热点问题的校园网络论坛,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发表言论,教师要在这个论坛中成为引导者和“把关者”,使之成为师生交流思想、了解动态的平台。教师还可以通过人人网、QQ空间等社交网络平台,实现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更好地融洽师生之间的情感和联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另外,微博、微客也可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原创的博客或微博内容,加以合理的包装,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手机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

智能手机产品的普及化和强大的功能性,使之成为了大学生的手中最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的不同功能,实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手机短信平台为手段。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发送和传输,实现与大学生的平等交流,它具有信息的私密性和沟通及时便利性特征,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独的沟通和对话,可以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的群发平台,向大学生提供各种信息。

(2)以手机微博为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开设手机微博,与学生建构主动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并在手机微博中积极组织参与讨论各种热点话题,在交流和讨论中引导学生的舆论导向,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阵地。

(3)以手机微信为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抢占手机微信制高点,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新阵地,开通主题网站集成微信平台,使用微信公众帐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针对性,可以极大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不能单纯依赖于手机微信,还要将这种强大的网络工具与其他新媒体工具整合运用,如:易信、来往、陌陌等,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这些整合的渠道,发表文章、评论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改革与创新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强弱也有极大地关联性,它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和指导,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新媒体环境中,保持正确的方向。同时,要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要组建具有强劲实力的高校新媒体管理队伍,使之成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并且还要培养新媒体舆论引导队伍,他们要能够及时监控网络舆情和突发事件,进行网络初期防护、舆论疏导和事后补救等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知识化、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以改革和创新,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开辟多元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和路径,使大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引领和指导,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倩文.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1

[2] 刘先长. 浅谈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04)

[3] 孟翔. 现阶段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理论观察. 2014(12)

[4] 祁承勇.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党史博采(理论). 2015(05)

[5] 董颖,李鹰. 论如何有效发挥专业教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 亚太教育. 2015(21)

[6] 张淳. 信息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优化的研究[J]. 时代教育. 2014(11)

[7] 罗祥莉. 试论当前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意义及做法[J].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3(01)

[8] 王贺成.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理互动机制探讨[J]. 教师. 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