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改进和完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偿债能力分析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应的衡量指标,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这些指标已显出诸多缺陷。本文先从对指标数据来源的分析、对表外事项的分析出发,指出在应用企业绩效评价中应注意的问题。再对常见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在建议中,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二,流(速)动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进方法;三,以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认识误区和评价标准。最后总结正确的偿债能力分析将有助于企业作出最满意的决策与判断。

【关键词】偿债能力;分析指标;改进;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体系的日臻健全,被全面推向市场的企业日渐增多,企业行为要求日趋规范、科学,评价、分析企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及其整体水平,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和常见的流(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分析指标,以及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整体评价分析的要求,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试图从应用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出发,浅谈常见的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局限性和认识误区,并提出一些改进完善的办法。

一、应用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

(一)指标计算数据来源的分析

企业绩效评价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依据,财务指标值的高低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好坏。我们知道,计算财务指标值的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成本原则确认的会计数据编制而成。因此,我们在应用企业绩效评价结果和评价指标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和高账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可能产生潜在的资产项目

对这两类资产项目,我们一般称之为不良资产。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表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表明企业可能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则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数据有“水分”。

2.现金流量

通过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的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

3.未经独立审计机构审计调整的会计报表数据

这类企业由于未按国家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进行调整,其会计科目和对应会计科目的数据,缺乏可比性,由此计算出的指标值,也就缺乏可比性。

(二)表外事项的分析

企业绩效评价的非计量评价指标是企业表外事项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应用时不仅应注意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还应注意对以下表外重大事项的分析。

1.国家宏观行业政策

行业政策标志国家对企业所属行业的产业态度,是扶持、维持、抑或淘汰。对于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企业,国家就会采取扶持政策,给予税前抵扣和纳税减免的税收优惠、给予国家财政补贴、土地划拨等优惠扶持政策。而对于诸如小水泥、小化工、小印染、小丝绸、小钢铁等五小行业,国家明确列入淘汰行业,尽管某些地方政府可能会采取一定的地方保护政策,但终究是短期的,难以持久,在偿债能力分析中应予充分考虑。

2.企业所有制性质和经营管理体制

所有制性质和管理体制与偿债能力分析往往存在着某种倾向性:国有企业由于实行经理或厂长负责制,其经营业绩往往与经营者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故容易产生虚盈实亏或将小利扩大利的倾向;个私企业容易产生隐瞒收入、扩大成本或费用等方式来人为地调控利润,减少纳税。对于法人治理结构较完善的企业,财务数据一般较为可信,而对于家族制管理形式企业的财务报表应慎重对待。上述情况显然都会影响对企业的偿债能力的正确判断。

3.企业历史信用状况

企业有偿债能力并不一定就有偿债意愿,法人个人信用和道德因素、经营者素质、经营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在偿债行为上起决定作用。因这些因素都有历史渊源,故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要十分重视历史的偿债状况和信用状况,调查其是否有过历史债务呆滞和债务诉讼等包袱;是否发生过逃避金融债务、欠息欠贷行为;是否发生过商业信用纠纷和危机等情况,而后再对偿债能力做出客观准确的判断。

二、常见偿债能力分析评价指标的改进和完善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建立在清算基础而非持续经营基础上

长期以来,对偿债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对企业现有资产进行清盘变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且认为企业的债务应该由企业的资产做保障。比如: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以及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都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来计算的。这种分析看起来似乎十分有道理,但是并不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要生存下去就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所有债务。因此,只能以持续经营为基础而非清算基础来判断企业的偿债能力,否则评价的结论只能是企业的清算偿债能力。而正常持续经营的企业偿还债务要依赖企业稳定的现金流入,所以偿债能力的分析如果不包括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分析就有失偏颇。

2.偿还债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化

偿还负债的资金来源有多种渠道,可以是资产变现,可以是经营中产生的现金,还可以是新的短期融资资金。而后两种偿还渠道往往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常常采用的。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大多是以资产变现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渠道,显然不能正确衡量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这样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必然会使企业视线狭窄,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

3.现有的偿债能力分析是静态性的而非动态性的

只重视一种静态效果,而没有充分重视在企业生产经营运转过程中的偿债能力;只重视某一点上的偿债能力,而不重视达到这一点之前积累的过程。

(二)流(速)动比率局限性的原因和改进方法

1.局限性的原因

(1)会计信息数据提供者的利益关系和信息不对称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常常被扭曲。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实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由于各契约关系人之间存在着利害冲突,经济人的逐利本质和契约的不完备性,部分契约关系人便有动机和机会通过改变会计数据进行利润操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信息经济学理论也告诉我们,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由于人总是比委托人拥有更多的信息,当这种信息是会计信息时,人便有动机进行利润操纵,将信息优势转化为利益优势,因此,存在通过某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来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可能,即所谓粉饰效应。用于美化企业财务指标的这些会计处理和交易活动,也将导致计算流(速)动比率的数据被扭曲。

(2)流(速)动比率不能量化地反映潜在的变现能力因素和短期债务

流(速)动比率是通过流(速)动资产规模与流动负债规模之间的关系,来衡量企业资金流动性的大小,判断企业短期债务到期前可以转化为现金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而实际上,由于计算流(速)动比率指标值的数据都是来自会计报表,有一些增加企业变现能力和短期债务负担的因素没有在报表的数据反映出来,会影响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有的甚至影响比较大。

主要因素如下:

A.增加企业变现能力的因素

可动用的银行贷款指标:银行已同意、企业未办理贷款手续的银行贷款限额,可以随时增加企业的现金,提高支付能力。这一数据不反映在报表中,必要时应在财务情况说明书中予以说明。

准备很快变现的长期资产:由于某种原因,企业可能将一些长期资产很快出售变为现金,增加短期偿债能力。企业出售长期资产,一般情况下都是要经过慎重考虑的,企业应根据近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辨证关系,正确决定出售长期资产的问题。

B.增加企业短期债务的因素

记录的或有负债:或有负债是有可能发生的债务。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对这些或有负债并不作为负债登记入账,也不在报表中反映。只有已办贴现的商业承兑汇票作为附注列示在资产负债表的下端。其他的或有负债,包括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质量赔偿、尚未解决的税额争议可能出现的不利后果、诉讼案件和经济纠纷案可能败诉并需赔偿等等,都没有在报表中反映。这些或有负债一旦成为事实上的负债,将会加大企业的偿债负担。

担保责任引起的负债:企业有可能以自己的一些流动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如为他人向金融机构借款提供担保,为他人购物担保或为他人履行有关经济责任提供担保等。这种担保有可能成为企业的负债,增加偿债负担。

2.改进方法

为弥补流(速)动比率的局限性,较为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建议改用以下三个指标评价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1)超速动比率

用企业的超速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来反映和衡量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评价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大小,计算公式如下:超速动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信誉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短期负债

由于超速动比率的计算,除了扣除存货以外,还从流动资产中去掉其他一些可能与当前现金流量无关的项目(如待摊费用)和影响速度比率可信性的重要因素项目(如信誉不高客户的应收款净额),因此,能够更好地评价企业变现能力的强弱和偿债能力的大小。

(2)负债现金流量比率

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是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能力的指标。计算公式如下:负债现金流量比=经营现金净流入/债务总额

我们知道,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来源于现金流量表,年末(初)流动负债来源于资产负债表。由于有利润的年份不一定有足够的现金来偿还债务,所以利用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负债现金流量比率指标,能充分体现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证当期流动负债的偿还,直观地反映出企业偿还流动负债的实际能力,因此,用该指标评价企业偿债能力更为谨慎。

(3)现金支付保障率

它是从动态角度衡量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的指标,反映公司在特定期间实际可动用现金资源能够满足当期现金支付的水平。其公式为:现金支付保障率=本期可动用现金/本期预计现金支付数。本期可动用现金资源包括期初现金余额加本期预计现金流入额,本期预计的现金支付数即为预计的现金流出量。

现金支付保障率高,说明企业的现金资源能够满足支付的需要,如果该比率达到100%,意味着可动用现金刚好能用于现金支付,按理说这是一种理想的保障水平,既保证现金支付需要,又可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降至最低;如果该比率超过100%,意味着在保证支付所需后,企业还能保持一定的现金余额来满足预付性和投机性需求,但若超过幅度太大,就可能会使保有现金的机会成本超过满足支付所带来的收益,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果该比率低于100%,显然会削弱企业的正常支付能力,有可能引发支付危机,使企业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

(三)以资产负债率评价偿债能力的认识误区和评价标准

1.认识误区

资产负债率作为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一般认为其值越低表明企业债务越少,自有资金越雄厚,财务状况越稳定,其偿债能力越强。其实,适当举债经营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规模的扩大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些发展迅猛、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企业在其能力范围内通过举债,取得足够的资金,投入到报酬率高的项目,从长远看对其实现经济效益的目标是十分有利的。相反,一些规模小、盈利能力差的企业,其资产负债率可能很低,但并不能说明其偿债能力强。因此,对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不光要看资产负债率,还要考察资产报酬率的大小。若其单位资产获利能力强,则具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也是允许的。但并非所有的项目一经投资就会立即有回报,尤其是报酬率高同时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其获得的利润不能在当期得到反映,这便使资产报酬率也无法修正资产负债率所反映的情况。

2.评价标准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主要取决于企业价值的大小。企业价值高,一方面表明企业盈利水平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多、偿债资金多;另一方面也说明银行的信誉就高、获得银行的贷款可能性大、偿债能力强。

根据企业价值理论,企业价值等于不负债经营企业的价值加节税收益的现值减财务危机成本。债务利息支出是税前列支的成本费用,企业的债息可以获得一定的节税优惠,其节税额的价值等于债务额乘所得税税率。

财务危机成本是由于企业增加债务比例而引起财务困难产生的成本。当企业负债增加时,贷方由于企业财务风险加大,而往往要求很高的债息作为补偿,这种高息便成为一项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在极端情况下,贷款人还有可能完全拒绝予以贷款,这样企业就不得不放弃那些本来应当接受的利润较高的项目,从而产生了机会成本。另外,企业现有的和潜在的客户还可能对企业继续经营的能力失去信心,则是财务危机成本的又一种形式。再有,如果企业在现金流动方面或是清偿能力方面遇到问题,则会因为企业在财务上采取一些措施而发生一些法律费用或是会计费用。最后,如果企业被迫进行最终的清算,企业的资产将可能以低于市价的水平出售,这种损失也是财务危机成本的一种形式。

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与其自身的负债比例虽然并不呈线性关系,但实践证明,在负债达到一定比例后,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发生的概率加大,相应地,企业的财务危机成本也便提高了。

综上所述,首先,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有利于企业经营者进行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经营者要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必须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畅通或顺利进行,而企业各环节畅通的关键在于企业的资金循环与周转。因此,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者及时发现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保证企业生产经营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次,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状况,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有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状况,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综合反映。企业偿债能力分析,可以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这对于正确评价企业偿债能力,说明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找出企业经营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措施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美]埃里克.A.海尔菲特.张建军等译.财务分析技术[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1

[2]财政部CPA考办.经济法规汇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席伟.新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案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