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和这个地方相适应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和这个地方相适应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整个行程中,是毛拉给了我们一个“措池村变迁”的整体视角。他做过几十年的村委书记,直到现在还是县里的人大代表,听说为了抵制在草原上乱挖金子他跟县领导拍过桌子。这样一个在草场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在“领导”位置上呆了几十年的人,对“变化”是清楚的,无论是那里的人还是那里的草原。

毛拉:我66岁了,做过措池村书记13年,勒池村书记17年,2000年3月退休的,儿子现在还是勒池大队的支部书记。

在1958年以前,我在通天河南岸放牧,就是以前的大游牧。那时候我正是十四、五岁,整个通天河南北岸水草丰美。但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个分界线,从那一年以后,很多地方变坏了,水沟里没了水,苹也开始变坏。就说曲麻莱老县城那个地方,本来那个地方水草非常好,是这个地区最好的牧场。可是当时在那里种庄稼,全部挖开,挖完了以后种了2年粮食,颗粒无收,后来就全部变成了沙地,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只剩了一些小灌丛。当时的领导让我们把草皮全部挖掉,堆起来烧,烧完以后把灰撤回地里肥田,用铁锹和十字镐来挖。当时没有乡或者公社的说法,大概有1500个人在那里挖了2年,其他什么都不干。冬季的时候也要耕地,劳动竞赛。这样的耕种是在58、59年,就是的时候,到了62年就建立了,之后就没有了农业。

刚刚建立的时候,这里还没有曲玛河乡。曲玛河的意思是红色的河水。当时4个大队。包括了措池和勒池村。那时候草场非常大,主要游牧的地区都在新曲麻莱县城的地域,偶尔过一下河,整个西部都是空旷的草场。大队都是由大队支部书记、主任(后来是革委会主任),下面还有组长来安排,主抓畜牧业。那时候野生动物数不清,各种各样。这段时间日子好了,人们可以吃饱肚子了,家里有个母牛,虽然不能卖,至少能挤奶,按着规定每年还能杀一只羊。放牧是定期转扬的游牧,由大队安排。每年的10月15号要把所有的畜产品集中在一起,这就是一年的收获和成果,最后进行统一分配。大概的规定是:下犊母牛每头要上交15斤酥油,9斤曲拉(奶酪),前一年下犊子的母牛交7斤酥油,5斤曲拉,每只羊2斤羊毛。牛每头0.5斤绒,1斤毛。按着这样的标准交上来以后,把外卖的部分刨除,剩下的接着工分各家分配。这个阶段开始有了一定的自由,人不挨饿了,苹场还没有太多问题。

但是,从1965年开始,草场变得不够用了。速以前,从曲玛河乡再往高海拔走,草场都没人住,是空闲的。也有说法说过了曲玛河,就是野生动物的家了。因为草场不够用,只能继续往高海拔地方走。畜牧局的人出去一个月的时间找牧场。他回来以后,勒池和措池两个大队就整个往上搬了。我本身是勒池的,看草场的时候我也去了。那是春天,只看见草很多,都是黄色的,水有点成,看到很多野驴。但是没想到,搬过去以后,大批牲畜死亡,就像得病了一样,皮和肉都分开了。得病的都是体弱的牲畜,强壮的牲畜就没问题,大概是它们不适应这种海拔,或者因为草太厚了野生动物又不够多,枯草被剩下来没有营养。这样,经过商量,勒池队撤了下来,措池留下了。经过一段时间放牧,原来黄黄的草场长出来的草就绿绿的了。

到了1968、1969年的时候,牲畜规模大了。原来每个生产队6-7个作业组,这时候有8到10个组,每个作业组都有2群羊2群牛。1群羊就是700-900只,有的上千只。牛也分成两组,在作业组里面,一组都是奢牛和空胎牛,包括一些小的,总之就是不能挤奶的。另一组是奶牛,大概是60-70头奶牛。挤奶人大概就是3、4个,每天挤奶30、40头母牛。奶用来做酥油和曲拉。夏天,有些人早上1点或者2、3点起床挤奶,一直到天亮。晚上再挤一次。

1972年到1984年,牲畜头数超越了以前任何时候,野牦牛、盘羊、岩羊,也多得很,尤其是藏野驴藏羚羊特别多,就是个动物的草地。因为畜群非常大,每年剪羊毛、拔牛毛的时候全生产队都要动员起来干。那时候全乡27万头(只、匹),草原没有问题,虽然牲畜一直上升,达到顶峰。不过这有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转场,这期间都是帐篷,一间房子都没有,直到87年的时候,才开始有牧户盖房子。

1985年大雪灾的时候,基本上一下子牲畜就死光7,一个星期的时间。那一年,10月十几号下雪,到来年2月的时候还是一片白茫茫,连野生动物都没有了。这个阶段,整个草原坏了。那时刚刚包产到户,分完了牲畜。派飞机过来扔东西抗灾,就是救人,根本顾不上牲畜怎样了。青藏路上到处都是临时帐篷,都是逃出来的那些人,也不要牲畜了,只要保命就好了。

那时候不仅仅牲畜,野生动物都死光了。1985年以前,措池有一群白唇鹿,20多头,经常能看到。后来再也看不到了,那群鹿雪灾的时候死在通天河里了。现在黄羊慢慢恢复了一些了。

1985年雪灾以后,整个草原变坏了。鼠害、虫害这么高密度,从来没有过的。措池有个地方原来是最好的草场,无论对牛羊,无论冬、夏都是最好的,可是现在已经退化得没人住了。我是个老人,只看到这样的现象,具体的原因,我想问问你们。你们会遇到很多老人,都会这样跟你说的。勒池有个纳如,以前大队部在那儿,以前的藏嵩苹草场现在都变成沙化的地了。

草原的变化很大,很多人都在说,大部分人都说是因为采金。因为采金、开放也是这个时候。采金就像把人体里的某个内脏器官拿走了,这是不行的,同样,地里面的东西也不能轻易就拿走。采金的事情大概从1990、1991年开始,挖的人都是外来的,本地人不会挖。过去,盖房子动土都是我们的大忌讳,更别说挖金子了。

然后,草场承包到户了,把草场给了个人,盖了房子,定了居。一家就在一个地方,不动了,这是草场不行了的一个重要原因。游牧是长期适应这个地方的一种生产方式,不动了肯定会出问题。

还有就是天气的原因。从1985年到现在,风越来越大,大风把苹根刮出来,揭掉了草皮。我们这个地方风本来就大,但是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风。有时候夏天温度很低,有时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采捡和草场承包责任制。以前几月份到什么草场都有规定的,一年下来一块草场最多用3个月,现在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就在一块草场上,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草一长出来就被吃掉了。

听说现在乡周围正在做移民区。政府管着移民的生活,发补贴。可是10年以后要怎么办?听到这种情况我是很不安的。现在国家也在发钱给老年人和年轻人,让他们到城里来。这对年轻人很不好。年轻人晚上都不睡觉,白天到12点才起床,就是到处逛,什么都不干。人的体格也都不行了,记忆力变差。不到年龄,30多岁老相就出来了,干活不一样了。以前年轻的时候干活一点不会觉得累,很愉快的状态。现在干一段时间腰都直不起来了,情绪也不好,人也都在退化。孩子也不行了,不知道是不是喝百事可乐喝的。

如果要比较哪个阶段好的话,我觉得人们最喜欢的还是承包到户,因为自由是人人都喜欢的,不像时干什么都得听分配,现在你喜欢睡觉、放牧都可以,我觉得这是很可贵的。但是有些事情,比如退牧还草,必须要如何如何,这也让我们迷茫。我希望国家整个走向完善的法制和规则,牧民有自己的土地、牛羊,自由和公平。

现在我自己虽然已经退休了,接触不是很多,但是我也很注意看这方面的文件。我知道,现在说三江源是个很重要的地方,是水的佛塔,世界上很重要的水的源头。说如果这里不保护下游就会很麻烦。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人都在说现在的草场退化是因为我们牧民。可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儿,不是外来的,几千年,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就依赖这片土地,也一直都没坏,现在这到底是怎么了?我们就是一直游牧,不种地,不开工厂,没采过金子。真正的三江源地区连挖虫草的都没有,主要就是靠畜牧业。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和这个地方相适应的,这些,能保留吧?

毛拉的话很淳朴也很干脆。他是在四十多年前第一个带领牧民进入措池的人,当时那里还是荒无人烟的地方,到现在经历了一段段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能大致看到这片土地兴与衰的过程和原因。我们的队伍太需要听这样的故事了,许多时候,我们的争论都是因为不了解这个地方的变迁。队伍中有一种看法认为人是渺小的,在如此广阔的高原上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而一切变化都是气候造成的。但是措池的故事告诉我们了另外一个侧面:最初进入措池的牲畜曾经有过强烈的不适应而大批死亡,到时期牲畜数量发展到顶峰,再到85年毁灭性的大雪灾,以及后来的采金和草场承包,使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契合与否”是这片土地兴衰的另一条主线,而应对气候变化正是需要依赖这条主线。用毛拉的话说就是:保留与这个地方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

当然毛拉说得“保留”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我们在与措池的现任书记加义交流时,也听他说过:“国家给补贴给钱,如果是支持牧民们买很好的帐篷或者改良帐篷,搭起来简单方便,里面能够暖和舒适,还能保持帐篷的流动特点,不会对草场有压力,这样不是更好吗?”

毛拉和加义书记心中的梦想是现代化的游牧,不知道他们的梦想能否成真,但是他们的话让我们对黑帐篷的未来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