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高频考点讲与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高频考点讲与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地球运动速度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赤道处的线速度最大,两极处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处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地球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约为1°/日。

例1.下面是有关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解析]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0外各处都相等,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在远日点(7月初)时最慢、在近日点(1月初)时最快。

(2)甲图中M点的纬度、乙图中N点的月份分别是

A.30°、1月

B.60°、7月

C.60°、1月D.30°、7月

[答案]B

[解析]甲图中M点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所以M点的纬度是60°。乙图中N点的公转速度最慢,因此N点的月份为7月。

二、日照图转换

1.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2)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5)晨昏线与各纬线可垂直、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可相切、可相离;晨昏线还可平分赤道。晨昏线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归纳起来主要有:(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确定(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确定。(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将交点和切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例2.请按要求把甲图转化为乙图。作图要求:画出北半球日期分界线、晨昏线,用阴影表示处于黑夜中旧的一天。

[答案]如丙图所示。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能力,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根据图中A点经度为150°E和时刻为6时,可知0时(新的一天开始)经线的经度为60°E,其与180°经线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70°N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三、地震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释放出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的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例3.2012年9月7日11时19分,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与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发生5.70L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12时16分,昭通市彝良县又发生5.6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至2012年9月8日下午2时,地震已经造成了18.3万户共计74.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80人,房屋倒塌7138户,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37.04亿元。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本次地震“小震大灾”的原因。

[答案](1)两次地震叠加,震源浅:两次地震间隔时间短,而且地震震源深度仅有10公里、14公里,因此破坏性很大。(2)住房质量较差:地震中心的彝良县位于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的鸟蒙山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地群众生活贫困,房屋抗震性能普遍偏弱,部分房屋为“墙抬梁”式结构,抗震性能不好。(3)山高坡陡:灾区多为山区地形,山高坡陡,海拔落差大,有落石,因此破坏性很大。(4)人口密度大:云南省平均每平方公里117人,而震区内每平方公里达到205人,灾区人口密度是云南省平均人口密度的近两倍。

[解析]略。

四、地壳物质循环

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后都可以变成岩浆。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例4.下面右图表示巨蟒出山风景,它是江西三清山标志性景观,海拔1200余米,相对高度128米,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下面左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1)形成巨蟒出山风景的岩石属于下面左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B

[解析]上面左图中的甲为沉积岩(变质岩)、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沉积岩)、丁为岩浆。巨蟒出山是由风化和重力崩解作用而形成的巨型花岗岩石柱,因此选B。

(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有

①岩浆侵入②地壳运动③外力作用④火山喷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形成的岩浆岩,因此不能选④。

五、岩层新老关系

1.根据地层层序律判断: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中岩石的接触关系判断: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离海岭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例5.读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1)~(2)题。

(1)下列岩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A.M层

B.N层

C.P层D.E层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岩层受力发生弯曲后又发生断裂错位。但M层并未受到断层的影响,说明岩层M是在发生断裂后沉积形成的。

(2)图中F岩体

A.相对于两侧岩体垂直上升

B.相对于两侧岩体垂直下降

C.相对于G侧岩体上升,相对于P侧岩体下降

D.相对于G侧岩体下降,相对于P侧岩体上升

[答案]C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F岩体相对于G侧岩体上升,相对于p侧岩体下降。

六、锋面气旋

1.判断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判断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例6.下图为某地面气压分布状况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天气系统为

A.北半球锋面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锋面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气压低,为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表明位于北半球。

(2)a、b、c、e四地中,即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A.a

B.b

C.c D.e

[答案]B

[解析]冷锋将东移,控制b处,b处会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七、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例7.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页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1)―(3)题。

(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3条曲线随纬度变化的特点,可知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对应的是曲线②;赤道上由于降水量大,雪线高度偏低,即①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③是降水量曲线。

(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答案]B

[解析]根据上题解析可知多年平均雪线高度在副热带地区最高,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低。

(3)据图示资料可知

A.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答案]A

[解析]据图示资料可知北半球高纬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南半球中纬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不一致,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北半球高纬地区陆地比重大于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