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型农民陆俊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型农民陆俊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学的就是植物保护专业,一定要学有所用。我要带动像自己父母一样的乡亲,带动辛辛苦苦一辈子的农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

5月7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中午时分,在约定的地点,一个阳光洒脱的小伙子健步向记者走来,并微笑着同我们握手,他就是“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远近闻名的“科技能人”、带领农民发家致富的领头人陆俊吉。

从大学生到农民

今年30岁的陆俊吉,从没有对8年前作出的那个看似冲动的决策而感到后悔。即便是辞职两年后,原单位又派人劝他回去工作,他也没有答应。

2002年4月,刚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新疆农科院工作不到一年,陆俊吉就自断了退路。在递交一纸辞职信后,他回到了养育他20多年的家乡――新疆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红星三队,成了一个年轻的农民。

从大学生到农民,这巨大的反差,让父母一时间难以接受。家里人感到丢不起这个人,坚决不同意。父亲说:“这么大的一件事,也不商量,说回来就回来,村里人怎么看?”母亲的气就更大了,没几天连头发都白了许多。

同样,陆俊吉的这个举动,也成为当年村里一条轰动的新闻。村里人说:“可惜了,可惜了,现在找个工作不容易,有了好工作还不干。”

对乡亲的不理解,性格随和、习惯随遇而安的陆俊吉并没有太当回事。他为此还经常和母亲争辩道:“一个人要是能干,到哪里都能干。”

乌图布拉格镇种植的作物几乎清一色是棉花。回到家乡不久,村里的棉田发生了棉铃虫害。附近的农民问他有没有办法,他说:“有。”陆俊吉的自信源于在大学里学的就是植物保护,主攻方向是昆虫生态和测报专业。他认为,要防治棉铃虫,首先要掌握棉铃虫的发生时间。随后,成立了有30户农民参加的棉铃虫测报小组。陆俊吉通过母校老师和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引进性诱剂进行防治,每亩花费不到2元钱。这一年,陆俊吉测报的上百亩棉田,受棉铃虫危害很轻。

别小看这个由陆俊吉指点、农民负责的测报小组,它改变了长期以来那种单纯依靠技术人员负责的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方式,最终形成了一个两者间的双向互动模式。由于对照比较后效果明显,第二年,这个测报小组的服务范围就扩大到全镇的各个村队,甚至连邻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9团场5连的农工也加入了进来。

改变传统种植观念

小试身手后,有些农民开始信服这个看起来不起眼的后生。到了2003年,很多农民对他说,光搞测报不行,能不能搞测土配方施肥。陆俊吉在这一年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当时,很多农民施肥用手撒,他看见后感到用这种方式施肥有些浪费。于是,他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开发出一套配方施肥软件。然而,推广使用这套配方施肥软件并不容易,和当初采用新方法防治棉铃虫一样难。“我到农民地里说什么,人家都不相信。”陆俊吉说。一些农民甚至说:“我种了一辈子地,难道还要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毛头小伙子来指手画脚?”没办法,陆俊吉就选择团员马金生家的棉田做实验。到了年底,马金生家的棉花亩产由260公斤提高到360公斤。这下,很多人服了。不到两年,全镇采用配方施肥的土地就由当年800亩扩大到8000亩,极大提高了施肥的速效性和准确率。

一次,他下地干活时,看到一位老农在施肥,他便凑上前去微笑着说:“大叔,您二胺施的太多了。”那位农民转过脸说:“小伙子,我种了一辈子地,该施多少二胺还用你教?”陆俊吉听完很受打击。此刻,他才意识到,改变农民延续了数代的种植观念不是那么容易的。经过反复思考,他决定从思想开放的青年人手,运用自创的配方施肥,病虫害测警预报等先进科学技术管理他们的耕地。次年,亩产量达到360公斤,其他农户亩产量仅约为280公斤。事实胜于雄辩,那些墨守成规的农民也逐渐接受了科学的种植方法。

帮助农民致富,陆俊吉自有一套独门妙招: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他充分发挥自己广阔的人脉,从内地厂家直接供的农资价格与销售点的提货价不相上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可根据每户农田土壤情况精确施肥,杜绝浪费,最优的土地养分配比,还可有效提高产量。及时的病虫害测警预报,可将害虫消灭于萌芽阶段,有利于节约农药、人力等成本,最大限度保护农作物。2004年,他成立了棉花协会。农民可以免费入会,分享先进的农业技术及信息。自协会成立至今,已累计向会员发放会报1万余份,免费向各个农业协会发送农业信息10万余条。

“现在,我到农田里查看一次,地里的农民都会停下手里的活和我打招呼。”陆俊吉得意地说。

财富,我曾经的艰苦岁月

在协会成立之初,由于资金短缺,陆俊吉的艰辛令人难以想象,每天连吃饭都成问题。他当时有位朋友在面粉厂工作,可以免费提供面粉,其他由陆俊吉负责,以保证两人伙食。他就买最便宜的土豆,每天做疙瘩汤,连吃了两个月。最后朋友实在忍不住了,胆怯地说:“还会点别的吗?”后来,他们在偏远的角落发现了一家便宜的饭店,每天都去吃5角钱一碗的胡辣汤。连吃数月后,一进饭店闻到胡辣汤的味道就顿时没有了食欲,扭头就走,连那5角钱也省了。

记者问他,如果留在农科院断然不会过得如此艰苦,当时有没有后悔过。他微笑着说,人生不同的选择就意味着经历不同的风景。留在农科院会看到平缓的大道上温婉的风景,而现在一路走来我看到的是羊肠小道变成宽阔通途,杂草丛生变得繁花似锦。我更喜欢第二道风景,它让我看到了曼妙的斗转星移,收获了尊重和爱戴。

团结,快乐地创造未来

采访过程中,陆俊吉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快乐。他的脸上也时刻挂着灿烂笑容。“不要像乌云,使一片天空都变得黑暗,要像阳光,使整个天地都辉煌灿烂。就算遇到巨大的挫折困难,也要抱着一种中了大奖的心态面对它!”陆俊吉乐呵呵地说。

2006年冬天,陆俊吉出车祸右腿被撞断,送往医院后又染上了重症肺炎。而他却调侃起了自己做手术时麻醉及后来的康复过程,完全感受不到任何的痛苦和沮丧。住院期间,他每天通过电脑了解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玛纳斯的酿酒葡萄、塔城地区的设施农业都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突然想到,尽管乌图布拉格镇适宜种植棉花,但棉花并非当地唯一的优势。2007年,陆俊吉提出了“三三三一”的发展思路,也就是说通过5年左右时间调整,力争在协会内部实现30%收入来自棉花、30%来自养殖、30%来自服务业、10%来自与阿拉山口口岸相关的外贸。

让他最感动和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团队。

“木桶的最短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而团队就是桶底,没有紧密结实的桶底,木桶的容量连最短板都不可能达到,其他一切都是虚谈。而我们,有最团结互信的团队。”在自治区领导询问他的棉花协会和其他协会有什么区别时,陆俊吉如是说。

每个人都很弱小,若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与人合作。从大学校园到广阔田园,陆俊吉转眼已经在家乡“劳作”了9年。从创业至今,他身边就没有缺少过合作者。而他因豁达的胸怀和高尚的个人品行,使得他在最艰苦的时期也不乏追随者,一个月400元钱,一年只能干3个月。这几乎是无人能够接受的待遇条件,而他的队员做到了,且一干就是3年。村民对他的信任,协会内部由一批头脑灵活、接受新生事物快的年轻农民构成的核心力量:他们包括汉族农民陈林泉,蒙古族小伙子那斯卡、那布其,回族农民马新远、马金生,维吾尔族姑娘玛依努尔等。现在,与其说他们是同事,不如说是亲人。

陆俊吉坦言:“当初领奖时根本没想到这个奖是中国青年最高荣誉。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西部偏远地区的普通农民是多么的关心和爱护。我明白,获奖是任务不是荣誉,是让你做什么而不是你做了什么。我会继续做好我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