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说卜辞中的“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说卜辞中的“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甲骨文“舞”的初文中手执之物为树枝,“舞”的发生背景为燎祭求雨仪式。“舞”和其它词连用如“奏舞”,透露出祭祀活动中和“舞”相关的内容特点。“王乎(呼)舞”,即“王”指定认为是合适的舞者进行祭祀活动。“舞河、舞岳”,表明了“舞”的具体祭祀对象。

关键词:卜辞;古文字;舞;燎祭;考释

中图分类号:H02 文献标识码:A

“舞”在甲骨文中已见,在卜辞里“舞”可以作为动词单独使用,如:

“贞:舞,有雨。”(《甲骨文合集》5455)即通过“舞”的方式来求雨。

同时“舞”还和其它词连用如“奏舞”,表示和“舞”相关的内容;另外“舞河、舞岳”则涉及到“舞”的祭祀对象。卜辞中“舞”的这些用法,为我们追溯“舞”的原始涵义,进而梳理“舞”在早期文化中的嬗变过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文首先分析甲骨文“舞”字的形体含义,阐明“舞”字的形体演变的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卜辞里有关“舞”的各种用法。

(1)甲骨文“舞”的形体义以及演变

甲骨文“舞”的初文作,其形体为人的正面状“大”,且在两手之下各有一物。在卜辞三期中则出现“舞”的异体,即在早期形体的上方加“雨”状(此形下文用“舞A”表示)。而“]侯舞[器”上“舞”字的金文形体,人的正面状“大”下则有两脚(此形下文用“舞B”表示)。有关金文“舞B”形体,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曰:“上部象人两手执舞器,下部象两足均有足止(趾),用以表示手舞足蹈之形。这是由o字孳乳为舞,成为舞字的初文。”于说甚是。

《说文•舛部》:“舞,乐也。用足相背。从舛,o声。”此外,《说文》还收了“舞”的古文,其形体“从羽亡”(此形下文用“舞C”表示)。段玉裁注:“[用足相背]说‘从舛’之意。[古文舞,从羽亡]亡,声也。”比较《说文》篆书形体和金文“舞B”形体,可知《说文》篆书形体承金文“舞B”而来,只是篆书已将金文形体中的人形断开,而原来下方的两足则成了“舛”。由于篆书“舞”的形体已发生讹变,所以《说文》“从舛,o声”的形体分析非初文旨意。当然《说文》“用足相背”所谓“说‘从舛’之意”,从形体上解说亦不确。

有关甲骨文“舞”的初文中手执之物,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姚孝遂按语认为:“乃舞之本字,象舞之形,所持者至若象人两袖舞形,则非是。”姚孝遂甲骨文“舞”“至若象人两袖舞形,则非是”之说是正确的,不过“所持者或谓牛尾,或谓羽,实则随所需而定”,则有可商之处。甲骨文“舞”中手执之物和“牛尾”或“羽”相比较均不类,而姚说以为手执之物是不确定的看法,亦不确。

甲骨文里有“屮”字,其形体作。《说文•屮部》:“屮,草木初生也。”而甲骨文“舞”中手执之物为的颠倒形,即“舞”中手执之物具体而言是树枝状,由于“舞”字在形体表现时树枝从手中下垂,所以树枝也成了颠倒形。“舞”的发生背景为燎祭求雨仪式,而“舞”者之所以手执的是树枝,是因为树枝可用于燎祭。燎祭是非常古老的巫术仪式,其燎祭的原始对象是雷神,而殷人盛行燎祭,其主要功利性目的是求雨。①而“舞”字的甲骨文异体“舞A”上方加“雨”状,正是在形体上突出了“舞”的求雨功能。

下面讨论有关“舞”字的形体演变过程。甲骨文“舞”的初文隶定为“o”,后来“o”在书面语中假借为“有o”的“o”,所以“舞”字的金文“舞B”则成为“舞”的专用形体。而《说文》所收的古文“舞C”,段玉裁认为是“从羽亡声”的形声字,当从。“舞”的上古音为明母鱼部,“亡”的上古音为明母阳部,两音声母相同,主要元音亦相同,韵部相近,属阴阳对转。《说文》“舞C”作为“舞”字形的后出异体字,其形体“从羽”,实际上强调了“舞”中的一种形式“羽舞”。《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子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凡舞:有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又《周礼•地官•舞师》:“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从中可见“羽舞”亦用于祭祀。

(2)奏舞

“奏”的甲骨文形体义为双手执树枝状。《说文》:“奏,献也。”卜辞中“奏”用作祭祀义,实际上就是燎祭过程中奉献树枝的仪式,如:

“乙酉卜:丙奏岳,比用,不雨。”(《甲骨文合集》20398)其中“奏岳”义即用树枝向“岳”祭祀,但这样的祭祀活动的结果仍“不雨”。

在卜辞中亦有“奏舞”连用的情况,即求雨时用了“奏”和“舞”两种形式,如:

“庚寅卜:甲午奏舞,雨。”(《甲骨文合集》12819)

“戊申卜:今日奏舞,有从雨。”(《甲骨文合集》12828)

(3)王乎(呼)舞

“……王其乎(呼)舞A。大吉。”卜辞中的主语常省略,而该卜辞的主语则是“王”本人。“乎”即“呼”的初文,在卜辞中用作招呼义。“王其乎(呼)舞A”实际上就是王指定某人舞之义。以下两条卜辞中主语省略,根据语境可知主语也是“王”。

“贞:乎(呼)舞,有从雨。”(《甲骨文合集》1283正)

“乎(呼)舞,无雨。”(《英国所藏甲骨集》996)

(4)舞河、舞岳

“贞:勿舞河,无其雨。”(《甲骨文合集》14197正)

“贞:舞岳,有雨。”(《甲骨文合集》14207正)

“…卜:今日舞河暨岳…从雨。”(《甲骨文合集》34295)

卜辞中的“舞河”、“舞岳”义即手执树枝而舞,向“河”、“岳”祭祀求雨,而在“舞河暨岳”中,则同时向“河”和“岳”祭祀求雨。

综上所述,卜辞里有关“舞”的用法,首先都是在“舞”一词的本义层面上使用的,即“舞”发生于燎祭仪式,作为祭祀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舞”,其目的是求雨。通过“舞”来求雨,这在卜辞里可以大量见到,如:“于翌日丙舞A,有大雨。吉。”(《甲骨文合集》30041)这是“舞”在卜辞里单用的情况。

其次,“舞”还和其它词连用如“奏舞”,透露出祭祀活动中和“舞”相关的内容特点。同时“奏舞”先“奏”后“舞”的词序,表明安排在最后的“舞”可将整个祭祀活动推向高潮。

另外,“舞”的发起者是“王”,他指定认为是合适的舞者进行祭祀活动,因为这样做关系到祭祀活动最终是否有效,即是否下雨。而“舞河、舞岳”,则表明“舞”的祭祀活动的具体对象是“河”和“岳”。

总之,卜辞中的“舞”记录了“舞”的原始面貌,揭示了“舞”起源于作为巫术思维产物的燎祭文化,而且从“舞”中可以看到先民对上天的敬畏和对生命之水的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舞”是沟通“天-人”、关乎自身生存的情绪化的肢体语言,构成了祭祀仪式中虔诚而又热烈的场景。(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参见徐山《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版。

参考文献:

[1]姚孝遂.殷墟甲骨刻辞类纂[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山.雷神崇拜――中国文化源头探索[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2.

Character of "Dance" in Inscriptions on Oracle and Bone

XU Sh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The character of "dance" in inscription on oracle and bone presents a standing man holding branches. "Dance" derives from rituals of burning ceremony praying for rain. "Performing dancing" reveals what is going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burning ceremony. "Emperor demands somebody to dance" means that the emperor selects a dancer who was suitable to perform the rituals. "Dancing river and dancing mountain" refers to concrete objects in memorial of.

Key Words:Inscriptions on Oracle and Bone; Ancient Character; Character of "Dance"; Burning Ceremony;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