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学养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本。”这是中医理论的根本立足点,其养生学说当然不能例外。所以,养生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维护阴阳平衡,守之则健,失此即病。把人的各个环节的阴阳交互作用、消长变化处于协调、和谐状态视为健康,“阴阳平,则天地和而人气宁”。中医学非常强调适应四时,顺乎自然的保健养生原则,正如《灵枢本神》:“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人防病健身的关键就是顺应自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要健康就应顺应这个规律,“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素问四气调神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即养生以防病,“治未病”―即预防病理体质的形成。《类经》注曰:“祸始于微,危因于易,能预此者,谓之治未病,不能预此者,谓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己。”“知命者其谨于微而已”即预识病理体质的渐成并及时纠正之,在病前采取积极措施加以防范,真正达到防病于未然的境界。
2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是当代社会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中医思想脱胎于道儒等诸子百家养性的思想。中医学历来重视心理保健在养生中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说:“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怒伤肝,思伤脾。”《灵枢本神》说,:“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可见五脏的一系列病变都可由于神不内守而引起。《杂病源流犀烛》说:“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养心守神。不论导引、太极拳,其关键在于收心,守神而能入静,以达到“无恚嗔之心”,“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进入一种“宠辱皆忘”的恬儋境界,“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养生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积极的情绪的体验,能提高人的生活能力,增强人的精力与体力,并能驱使人去从事积极的生产活动;反之,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降低人的生活能力,减弱人的精力。现代医学还认为某些疾病如高血压、溃疡病及月经不调可能与情绪不良有直接的关系。3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的关键
精在中医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来源于先天,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精入藏于肾中。元气由肾精所化,神赖精养,故精盛则神旺,精衰则神忧。《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上古之人所以能“春秋皆度百岁”而“今时之人不然也”,首先是由于“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故“半百而衰”。《类经》曰:“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由此可见,养生之道贵在固护肾精。这一思想也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张景岳在这方面的论述较为完整。《景岳全书虚损》曰:“年将未冠,壬水方生,保养萌芽正在此时,而无知孺子遂摇女精。”指出少年不宜。就年龄而论,青春期以前当禁,青春期当戒,壮年期当节,四十而后,阴气自半,更当节。“过度者多成劳损”的机理在于,“淫欲邪思又与忧患不同,而损惟在肾”,肾主藏精,“过度,肾精亏空”。强调有节,不能恣情。《景岳全书妇人规》曰:“凡饮食之类,则人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为拘执,惟酒多者为不宜。”其理由是,“酒性淫热,非惟乱性,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其半耳。精不充实,则胎元不固,精多湿热,则他日痘疹惊风脾败之类,率已受造于此”。指出酒后入房的危害及原因。张景岳还提出“中兴”之道,也意在开源节流,维护肾气,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4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
元代御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告诫人们,“若食爽口而忘避忌,则疾病潜生”。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颐生无玄妙,节其饮食而已。意思是说养生别无玄妙之法,节制饮食就行了。张仲景是一位食疗大家,认为“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食疗胜过药疗。《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有食物配伍其中,如百合鸡子黄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苦味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然后体质偏颇明显者,可用药调[2]。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疗篇,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阐明高明的医生能用食物治愈疾病,解人忧愁,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养生之术。匡调元在《体质食疗学》中首先提出了“辩顶论育”酌概念,强调每个人的饮食应按其不同体质而有所取舍。总之,不要片面追求一饱口福,不要过食、偏食、误食,要改变不合理的烹调习俗,贯彻辩质论食原则,依据体质类型,选择恰当的饮食,纠正病理体质,以达到防病治病、健康长寿的目的。
5勤锻炼持之以恒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古语曰“动则生,静则死”。可见生命在于运动。中医学对此也有精辟论述。《素问汤液醪醴》有“微动四极(四肢)”以治疗水肿的办法。华佗创五禽戏。《诸病源候论》中颇多“养生导引法”,教人以运动来养生与治病。妙卜台秘要》:“劳动关节常令通畅,寻常有力,每食后行五百步,疲倦便止。”《十臾长寿歌》中也有“饭后百步走”“安步当车走”“服劳自动手”及“太极日月走”的劝导及开展体育锻炼雨长寿经验。体育锻炼对人的身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已证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改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与结构,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对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历经2000多年沧桑巨变的中医养生思想仍显示出勃勃生机,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指导着人们的养生实践,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提炼,为新世纪的人类健康事业服务。
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及文化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人们本能地对于健康与长寿的要求日益迫切,养生保健意识日益增强。养生,即通过合理调整生活起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中医学对养生有许多合理而深刻的论述。中医养生理论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实践结合古代哲学思想而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它包容了道、儒、佛、医、墨、法、兵、阴阳诸子百家,可以说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和剖析中医养生文献,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化对养生理论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对其进行客观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