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的社会功能再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的社会功能再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从社会功能论的视角分析了高考的基本社会功能,并在历史地分析我国高考社会功能的变化的基础上,对高考今后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的看法,主张高考应建立在多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

关键词: 高考 社会功能 改革

社会文化功能研究者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不论是如社会制度、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等的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如各类工具器皿等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从一个文化事项的产生来看,任何文化形态的文化事项都是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规范,是一种价值工具。不同的文化功能构成不同的文化布局,文化的意义由它在“人类活动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所关联的思想,以及所有的价值而定”。对于高考,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进行过剖析,下面我从社会文化功能论的视角对我国的高考制度的社会功能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高考改革的方向。

高考作为一种大规模高风险的教育考试制度,自1952年创立,到停止,再到1977年恢复高考,尤其是恢复高考的30多年,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要素的变化,其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我国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考试,高考在恢复后的30多年里社会功能又有了哪些变化呢?又应该如何变化呢?

从本质上看,高考只不过是一种考试形式,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总体上属于教育教学的评价,而从一开始高考的功能更注重选拔的功能。因此,我们说高考本身的基本功能是评价与选拔,在本质上评价是为选拔服务的,如果评价真实有效,那么相应的选拔也就能公平公正。而从价值取向上来看,高考与教育过程中的所有活动一样,考试也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即个体本位的功能与社会本位的功能,高考制度也是如此。两种功能反映出高考的两种价值,即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性价值和促进社会分流的社会性价值。

社会价值的多元体现为教育价值的多元。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争论的焦点,也是教育争论的焦点。在我国,现代社会转型的加速,以及对人的发展和教育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都促进了社会对教育和高考制度改革的诉求。恢复高考30多年来,中国社会在变,高等教育在变,高考也在变: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术到手段,都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而一年一度的高考过后,高考制度都是人们诟病的话题。

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国教育各个方面的改革是巨大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开展了近7年,而当初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探索新型的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设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从办学体制到投资和管理体制,从免费教育到成本分担,从统一分配到自主择业,几乎都有了重大改革,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人才评价标准和质量判定标准多样化的今天,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精英教育与大众化教育并举的时代,如果再坚持使用一种选拔制度与选拔标准或依旧沿用精英教育的选拔方式,就不合时宜了。

现代社会人的异化很多时候都是社会制度造成的,而我国高考制度的弊端也体现在这一点上。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异化所反映的,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及其产品反映人们自己的特殊性质和特殊关系。在异化活动中,人的能动性丧失了,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从而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发展,甚至畸形发展。高考制度的功能异化,就在于不断地强化人才的选拔功能,而弱化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学的评价功能。回头来看,我国历史上的人才选拔制度,其共同的弊端就是重选拔、轻培养过程,重指标、轻能力,甚至是只选拔、综合评价,只看指标、不看能力。这种选拔方式往往压抑了创新的灵感与激情。在高考中,一直有是“宽进严出”还是“严进宽出”的问题,这个争论其实仅仅是手段的争论,在本质上是重评价还是重选拔的争论,是教育理念的争论。高考的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人们思考高考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应局限在教育内部,而应该从思想观念层面、价值层面去挖掘根源。高考问题出在教育,但其深刻的根源却在社会思想价值观念。

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高考的核心的功能是评价和选拔的功能,那么科学公平的评价标准体系就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基础,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完善高考评价体系建立多样化评价标准是高考改革的核心。在评价标准方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多样化的选才指标体系,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要求高校入学考试的多样化。因为各类学校培养目标不同,要求的基础也不相同,所以考试的科目与内容应该有所不同。统一高考不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不利于特长生的选拔,也不利于各高校按自己的办学特点、学科专业特点、学校类型等个性要求去选拔学生。因此,我国应该逐步建立起以全国统一高考为主,与多元化评价和多样化选拔录取相结合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如何建立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科选拔人才需要的多元评价制度是难点。

高考的考试内容的改革要突出对考生潜能的预测。高考的直接目的在于甄选可堪造就、具有良好发展潜能的高校新生,其核心任务并非评价考生的过去,而是预测考生的未来。无可否认,考生业已具备的认识能力水平是其未来发展的基础,理应是高考的必测内容,但更不可忽略的是,还必须对那些影响考生未来成就与成才的相关素质进行考查。不同类型高校对新生的要求,如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等是不同的,因此,按高校类型分卷施考是实现高考功能的内在要求。从学生发展个性化、多样化的角度来看,用一种模式对学生进行测量也是不科学的。

高考既要体现学生的学业情况,更要体现学生的品行与社会交往能力,是对综合素质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的实施、评定办法、考试诚信体系的建立、不同高校录取程序与录取办法的公示与执行、考试机构的设置与职能转变、高考改革的实施与推动等都需要积极探索。实现高考社会功能转变的核心是,高考要实现从单一选拔功能转变成为对考生的综合评价机制。这不仅需要考试机构、高等院校和广大考生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整个社会的大力协助。

参考文献:

[1]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刘海峰.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7,05.

[5]顾海兵.高考与统一高考之辩――兼与孙东东教授商榷[J].湖北招生考试,2005,04.

[6]郑若玲,杨旭东.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