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论教学模式与模式化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论教学模式与模式化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作者认为从学科教学方面来说,教学需要模式;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教学则不应该模式化,而应该实施个性化教学,运用新课程的理念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模式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

4fe4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教学模式,是一种大的教学框架或规则,并非针对具体的、细小的教学内容。教师到底是要根据某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还是要各展其能,开展个性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从学科教学方面来说,教学需要模式

1.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建立的。正如乔伊斯和韦尔所说:“每一个模式都有一个内在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它们的创造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说明我们为什么期望它们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则。”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乃是教学模式深层内隐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比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

2.学科教学模式化建设的内容

以教学内容的模式化为例,教学内容模式主要包含了广度、深度、顺序三部分。关于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也许有人会说大纲已经有了规定,个人不必多此一举,其实不然。大纲的内容是比较笼统的,而平时的知识点则是具体的;平时的题目,有些是超纲的,这就要求教学上做相应的调整;教师个体的水平是有差异的,对大纲的理解程度不一,需要有个参照系,等等。关于教学的顺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但是在一个教研组内,多种的教学顺序显然不利于相互交流与协作,势必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建立一个教学内容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3.学科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1)教学模式的中介作用

教学模式的这种中介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是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是为某一类教学及其所涉及的各种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操作框架,这种框架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的理论依据,已经具备了理论层面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某种理论的简化表现方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的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所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使人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比抽象理论具体得多的教学程序性的实施程序。

(2)教学模式的方法论意义

教学模式的研究能指导人们从整体上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从课堂教学方面来说,教学要拒绝模式化

在各种教学模式不断出现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也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如“洋思模式”、“黄冈模式”、“杜郎口模式”等,过分强调遵从于某种教育模式,不仅会导致教育教学的刻板化,甚至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因此,新课程应该拒绝统一的模式化教学。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一个百家争鸣、不断创造的动态过程,具有即时性、多元性、难预料性、差异性等特点,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而抛开实际情况,把某一种模式作为标准推广就会误导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一成不变、僵化固定,这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背道而驰。其次,教育也可说是艺术,既是艺术就见仁见智,一样的课有百种上法,一样的课百家评。既然是创新,就不允许固守统一模式化的结构,就需要不断汲取外地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有时异地的经验用在本地也许是教训,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拿来”,而不是“照搬”,更不能固守,并要求人人遵守。最后,教育因时、因地不同,教育的方法亦应随机应变,教学模式也应百花齐放、不拘一格,课程标准诠释了新的教学理念,没有哪一学科的课程标准能制定统一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供大家推广。

三、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个性化教学

个性化教学就是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需要等进行施教,即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我们提倡个性化教学是因为:

1.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建议别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意味着教学活动中再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将知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吸收、消化所需的知识,并形成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让学生学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个性发挥的空间,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通俗地讲,我们要培养的是各不相同,独具特性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这已不是运用模式化教学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说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

2.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的到来

新的课程标准还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了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独立的价值,同时强调了对个人差异的认同,即在现代创新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学习体系。在这样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学生、知识信息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师生之间成了学习平等的伙伴,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的推动下,教学过程已不是教师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节奏、内容及方法。这种课程内在的疑问性、干扰性、可能性赋予了教学过程极大的丰富性,使之存在“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这种学习方式极其重视学生个性的体现,其所需要的教学方式自然也必须具备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单一和刻板,而这些正是模式化教学所不具有的。所以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的到来。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学习模式、研究模式、借鉴模式、超越模式,进而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在教学设计中,不单要合理选择模式,突破模式、建立新模式,还要弱化模式、超越模式,以满足新课程对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