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省民间体育游戏发展状况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省民间体育游戏发展状况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笔者将“丢沙包”、“推铁环”、“抓子”、“玩泥巴”等,这些虽然古老而朴素,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和思想启蒙的体育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深入广泛的问卷调查,获取直接数据,从这些“民间体育游戏”项目的分类现象入手,探讨“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变化规律,为民间文化的传承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民间体育游戏;城乡差异;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7-03

一、研究对象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民间体育游戏”,属于民族民间体育部分,但是已有文献针对这部分像“踢沙包”、“滚铁环”、“摔元宝”等体育现象。笔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法、调查法、逻辑法和数理统计法。

二、分析讨论

在课题创作过程中采用大量的调查研究,采用调查和访谈形式也是本课题数据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对河南省的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南阳、信阳、安阳7个城市和灵宝、宝丰、嵩县、沈丘、登封、封丘、滑县、镇平、南召9个县的乡村和城镇各个阶层的居民进行访谈,调查数据与分析如下表所示。

(一)“民间体育游戏”的城乡差异和项目特点分类

从统计数据看,“民间体育游戏”项目存在城乡差异。乡村民间体育数量和种类较多,形式上显得更自由,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例如:玩泥巴、滚铁环、爬树、弹弓、打棒等项目,都是乡村特有的娱乐项目,这得益于农村地区丰富的体育资源。城市民间体育趋向西方化、现代化、洁净化,从儿童少年的娱乐项目到老年的空竹、陀螺,活动场地都以混凝土地面或公园草坪为主,趋向于安全化、洁净化。

笔者为了研究方便,增加新的“泥土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的定义,将“泥土项目”定义为:以大自然地面或土壤作为主要游戏资源的娱乐项目。将“潜在危险性项目”定义为:当今时代人们认为可能造成自身和他人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项目成为。列举图下表所示。

从调查表对比中可以看出,“民间体育游戏”的城乡差别主要在于泥土游戏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的取舍。并且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泥土游戏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正在逐渐消亡。

究其原因,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对子女的安全非常敏感,卫生意识较强,从而对“泥土”游戏有了抗拒心理。经调查,90%城市家庭和70%农村家庭反对子女参与潜在危险性项目,90%城市家庭和50%农村家庭反对子女参与泥土项目。

“民间体育游戏”发展至今,主要以生产生活的题材为主,我国自古以来以农耕文化为主,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仍然有80%的人口在农村,虽然处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时代,但在广大农村实际经济类型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从经济对文化的决定性关系上,可以推测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民间体育的面貌很少改变,保持有原始特征,特别是“泥土”项目,甚至可以作为还原古代文化生活的主要题材。

(二)“民间体育游戏”项目特征分类

为了本课题的深入研究,笔者将“民间体育游戏”项目进行分类。按游戏特征分类,将“民间体育游戏”分为模仿秀类、儿歌游戏类、捉迷藏类、持物竞技类、身体对抗类、自娱自乐类,如下表3所示。

从分类特征上看,城乡的项目名称有较大差异,但类别规模的差异不大,整体走势和比例几乎相似,各年龄段的项目参与高度相关,例如:老年人群大多参与自娱自乐类项目,幼儿主要参与儿歌游戏类项目,少儿参与性持物对抗性和同场对抗性项目,尤其以持物对抗性项目最为丰富,说明少儿阶段丰富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城乡地区的相似性特征说明民间体育文化的稳定性,尽管经济较快发展,城镇化加速,但是民间文化精神没有根本改变,这就是“民间体育游戏”的传承之道,也体现了这类体育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另外从数量特征分类对照表(表3)中可以看出:持物竞技类和自娱自乐类项目数量占各自比例的2/3强,组成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主题,采用间接竞技对抗,借物较技,在游戏中既可以实现自我超越,又能避免直接身体对抗的剧烈火爆,体现了“祥和内敛”的民族文化特征。

三、结论

1.随着文化生活水平更新,泥土游戏项目和潜在危险性项目在城市地区已经消亡,在乡村地区也逐渐消减。

2.按体育学特征分类,将“民间体育游戏”分为模仿秀类、儿歌群戏类、捉迷藏类、持物竞技类、身体对抗类、自娱自乐类。各类活动形式的成分比例城乡差别不大,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3.老年人群大多参与自娱自乐类项目,幼儿主要参与儿歌游戏类项目,少儿参与性持物对抗性和同场对抗性项目,尤其以持物对抗性项目最为丰富,占主体地位,体现了“祥和内敛”的民族竞技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的社会文化审视[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4).

[2]邵荣,柯玲.中国民间体育的文化思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3]李天元.旅游学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民族传统体育学”建设项目,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作者信息:张克峰(1980-),男,河南嵩县人,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平顶山学院体育系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