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恙虫病32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恙虫病32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皮疹、焦痂及淋巴结肿大,体温达38~40.5C,表现为弛张热、稽留热及不规则热[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误诊、漏诊。现将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并确诊的32例恙虫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岁~65岁,中位年龄35岁;其中农民23例,学生9例;均有野外活动史。32例中有21例(65.7%)曾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发热待诊。所有病例均符合《实用内科学》第10版诊断标准:①有野外接触史。②突发性高热伴特征性焦痂及溃疡。③淋巴结肿大、皮疹。④外斐氏试验OXk1:160以上。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就诊时均发热,体温≥39℃23例,<39℃例9例;全身酸痛26例(81.3%);气急、咳嗽15例(46.9%);恶心、呕吐7例(21.9%);腹痛、腹泻5例(15.6%);表情淡漠、躁动不安6例(18.9%);32例患者均发现特征性焦痂或溃疡(100%);局部淋巴结肿大22例(68.8%)。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5例(15.6%),白细胞减低6例(18.9%),其余白细胞正常,血小板减低4例(12.5%)。尿常规:尿蛋白阳性10例(31.2%)。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18例(56.3%),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16例(50.0%)。胸部X线检查21例,14例(43.8%)显示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片状或局限性炎性浸润。B超:肝大14例(43.8%),脾大8例(25.0%)。

1.4 治疗及预后 本组患者,除12例为8岁以下儿童,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患者使用红霉素治疗外,其余患者均给予氯霉素治疗,1.5~2g/d,分3次口服,疗程7~10天。同时给予营养、支持、保肝等治疗,48h内患者体温降至正常。治疗期间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未出现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异常,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2 讨论

恙虫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立克次体由恙螨传播,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焦痂或溃疡为本病的特征,可见于大多数病人(67.12~98.67%)[2],本组患者焦痂或溃疡占100%。焦痂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痂皮为褐色或黑色,大小不一,痂皮脱落后形成小溃疡,表面无脓液,多无疼痛及发痒,常在体检时被发现。恙螨立克次体侵入人体,主要在小血管及网状内皮系统生长繁殖,释放大量立克次体及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症状,导致多脏器损害,基本病变为广泛的小血管炎,受累器官表现为急性间质炎、血管炎、周围血管炎。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恙虫病缺乏认识,经验不足,体检不细致,特别是患者身体隐蔽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等部位的体格检查[3],未能及时发现特征性的焦痂或溃疡,导致误诊、漏诊。尤其对农村患者,当出现不明原因高热时,需认真进行全身体格检查。

所有患者经氯霉素(或红霉素)治疗痊愈出院,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本病预后的关键在于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以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氯霉素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并防治药物副反应,同时积极保护受损器官,挽救患者生命。

恙虫病患者大多预后良好,合并多器官损伤时病情较重,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重要,对危重病人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绍基,传染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

[2]陈敏章,邵丙杨.中华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00

[3]邝贺龄.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