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公路底基层施工质量的控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结合施工实践浅谈底基层施工过程中对质量的控制,并针对出现的坑槽、翻浆、弯沉达
不到设计要求的问题提出几种解决方法。
关键词:道路工程;底基层施工;质量控制;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施工过程控制
1.1 控制原材料质量
各等级公路对原材料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两大方面:
1.1.1级配要求(见表1、表2)
表1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砾石的颗粒组成范围
注: ①潮湿多雨地区塑性指数宜小于6,其他地区塑性指数小于9。②对于无塑性的混合料,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接近高限。
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砾石用做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基层时,其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应满足表1中1号级配的规定;级配碎石用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基层时,其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应满足表1中2号级配的规定。同时,级配曲线宜为圆滑曲线。
表2未筛分碎石底基层颗粒组成范围
注:①潮湿多雨地区塑性指数宜小于6,其他地区塑性指数小于9。
未筛分碎石用做二级和二级以下公路的底基层时,其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应满足表2中1号级配的规定;用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底基层时,其颗粒组成和塑性指数应满足表2中2号级配的规定。
1.1.2压碎值指标
级配碎石或级配碎砾石所用石料的压碎值应满足下列规定:
基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26%;二级公路≯30%;二级以下公路≯35%。
底基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30%;二级公路≯35%;二级以下公路≯40%。针片状含量不超过20%。
1.2 在施工过程中控制
级配碎石与未筛分碎石和砂砾底基层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基本相同,施工工序也基本一样,只有原材料备料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要求不一样。级配碎石要求级配达到表1的要求,未筛分碎石按表2要求控制。级配碎石底基层压实度≮96%,CBR值对轻交通道路≮40%,中等交通道路≮60%。
在施工过程中,有条件的施工路段(指能找到较好的路基填料),我们在路基土石方施工时就要考虑底基层的施工问题。在进入路床填筑时最好填风化石或其他符合要求的山渣料。在景德镇至黄山二级公路改造工程施工时曾采用这种方法,效果较好。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将挖方的山渣集中堆放储备。在路床填筑时再用这些材料填筑,辅以Ingersoll-RandZD50大功率压路机碾压,效果非常好。虽然设计底基层厚度只有15cm,但我们的底基层质量达到优良工程,没有进行过一次挖补。从事过改建公路施工的同行可能都知道,改建公路底基层基本上都会亏本,但我们在那个项目底基层却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施工前注意路基检测,主要检测指标包括高程、横坡度、弯沉、平整度等。弯沉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路段,必须在施工前对其进行处理,否则后患无穷。对路基标高超过设计标高的地段要整平至设计标高允许误差范围以内。施工时应在路基干燥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前,放好中桩,直线段可以20m一个桩挂线,弯道上10m一个桩挂线,松铺系数可以通过试验路段测得。挂好线后,再次检查厚度,对局部厚度不足的路段,应再次人工刨低,直至符合要求为止。摊铺整平后,进行碾压,压实后铺上沙或石粉,撒水,再次压实成型。底基层铺筑后一定要加铺一层石粉或中砂,这样做除了有利于底基层成型外,更主要可以防止雨水下渗侵蚀路基土方,造成翻浆发软。底基层铺筑后,培路肩工作不要紧跟着施工,应等底基层结板后再施工,这样有利于排除渗透进底基层中的水。
在挖方路段如果路基排水沟工期要求必须施工,排水沟一定要每隔5m-10m开一个排水孔。保证路基不积水,对底基层质量提供保证。
开放交通的路段施工完成后要注意加强养护,天气干燥时要撒水保持湿润状态。应加强养护,用石头阻止车辆从同一车辙上通行,造成车辙坑槽。
2针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处理方案
尽管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对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但还是难免会出现一些病害。比如翻浆,弯沉达不到设计要求,这是最常见的病害。
2.1 翻浆和发软
翻浆和发软基本上都是因为路基的原因引起,一般都是采用换填的方式处理。根据我们多年的施工经验,做这项工作有几点需要注意的地方。
2.1.1反挖深度反挖的深度一定要到位。将发软的底基层料和土方一并清除干净,否则可能仍会达不到要求。在我们实践施工过程中有的地方下挖达1.2m。
2.1.2开挖面积开挖的面积不能太小,最好要能下压路机。开挖后晾晒再压实。
2.1.3排水沟挖好排水沟,开挖后一定要开一条小水沟将水引到路基外,以免积水。小水沟里回填碎石,形成盲沟。
2.1.4选择回填材料如果工期允许可以选择级配好的底基层材料回填,但要注意不能积水。最好是用基层料回填可保万无一失。
2.2 弯沉达不到设计要求
实践证明我们用底基层料回填的很多都达不到要求,最后还是要换基层料。在实践中需慎重考虑,条件具备最好就是用基层材料回填。在206国道会昌段改造过程中,由于底基层在雨季施工,出现了大面积发软,弯沉达不到要求。K1952+000-K1953+200路段采取换填底基层料,平均换填厚度达到60cm。K1949+800-K1950+000我们主要采用换填基层料,这两种方法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上犹至崇义的二级公路改建工程上也出现了弯沉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现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底基层厚度不够,原材料级配差。这里采取的方式是加铺基层,首先将弯沉过大的点挖除换填,再整体加铺一层基层补强。在这里出现了几个这样的问题,加铺厚度的问题和掺灰量的问题。通过弯沉代表值推算补强层厚度。须加厚13cm。开始铺筑试验路段200m,其中100m掺灰量3%,另100m掺灰量4%。养护时开放交通。一个星期后检测弯沉显示不合格,而且弯沉没有明显的提高,表面松散。分析主要原因可能是含灰量太小和没有封闭交通养护造成。第二次试验,含灰量提高到5%其他指标不变,封闭交通养护。7天后检测弯沉符合要求,且提高明显。K47+400-K49+200路段,采取封闭交通施工加铺12cm基层料,含灰量5%。7天后弯沉代表值从430 (1/100mm)提高到132(1/100mm)。其他路段依次推广,但由于没有封闭交通养护造成加铺后还是达不到要求。分析原因,首先因为路基整体强度不够,补强层铺筑后还没有与路基形成整体强度,重车碾压,造成基层料无法凝结硬化,形成板体结构。这样自然就造成松散。所以养护时封闭交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结语
软基条件下的路基修筑是道路工程的热点问题,目前,虽然有了许多处置方法和措施,但随着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发展,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发展,而且针对具体的工程情况,不同的施工方法会造成不同的施工费用,甚至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底基层处理的好坏往往会对整条公路的修筑质量起决定性的影响。工程中结合具体情况,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底基层施工技术方案,往往对整个工程建设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JTJ 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