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企业文化建设的联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当代社会,企业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不仅要开拓创新、立足于自身特质,走出一条个性化道路,还应当扎根传统文化,汲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精髓并且融会贯通,结合地方实际,进而推动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企业文化建设;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俗的来讲就是集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日庆典、社会实践、手工技艺等等形式于一身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果说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奇珍异宝,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这些珍宝闪烁着的熠熠光辉,并且它们能够在不同的时期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和活力。

企业文化建设,即是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发掘、总结、提炼,打造出来的企业精神和宗旨,以此来塑造职工价值观,内外并举,从理念、视觉、行为三方面改造人,从而达到使企业员工的整体氛围更加向上、使企业生产效益更高的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先人们在几千年的劳动和探索中,形成的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是通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身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可以说,这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

在当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企业文化的渗透,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而又无法拒绝的。文化遗产中精华的部分往往最先被广泛采纳和汲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校的孔子学院,以我国古代儒家思想为主要企业文化,向世界各地的学生传授汉语,普及中国文化知识,并且以友好信使的身份传播儒家“仁爱”的思想,促进了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国际社会的和谐发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渗透入对企业文化的成功案例。

而除上述文化精髓之外,剩余的灰色内容、甚至文化糟粕,只要有一点商业开发价值,也常常会被一些饥不择食的人们所争夺,强硬地“抢来”作为自己地方或自己企业发展的噱头和兴奋剂。例如,2010年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三个地区争抢西门庆故乡”的事件,就暴露了个别地方对良莠文化辨别能力的缺失问题以及对利益与品牌价值权衡的能力。对于西门庆这样一个负面历史人物,应当是人们嗤之以鼻、避之不及的,但却被当成一个文化符号而受到人们的哄抢,甚至被当作地方发展旅游业、大肆圈钱的工具。在这其中固然不乏投机分子作怪,而更多的则是人们面对金钱的诱惑时,便不自觉地抛弃了正确企业文化的建设,转而投入到利益的怀抱中去,背弃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转向“以钱为本”。这种现象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唯利主义者”的批判,也是深深的反思。

在反思之余,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给地方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指引了一个什么样的方向?

答案自然是是毋庸置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地方企业文化建设指引着积极的前进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之所在,也是我们现代生活中文化的扎根之地所在,在文化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先辈们在几千年来沉淀下来深厚的文化和宝贵的经验,虽然其中存在一定的过时的内容,但大多都是历经岁月的磨砺和洗礼而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地方企业能够将文化糟粕剔除、并把这些饱含先辈智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运用到地方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必将为企业文化注入一股鲜红沸腾的血液,充实企业的脉络、强健企业的骨骼,使地方企业文化的根基更加牢固、扎实。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的发展模式。它不仅能够应用于经济领域,也能应用于文化领域。一个地方企业要想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企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精神内核为主线,对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本着“既保留又创新”的原则,采取必要措施、结合地方实际,将文化精神与企业的具体情况不断调整、不断拉近,才能逐步建立起有特色、有内涵的地方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