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五年两次转型 彰显年会活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五年两次转型 彰显年会活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科协年会作为中国科协的重要品牌,至今已走过了12年的光辉历程。特别是近五年来,在前七年沉淀的基础上厚积薄发,年会在改革中前进,在转型中攀升,在创新中发展,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凝聚力不断增强,受到中央书记处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2005年底,我走上了学术交流处长的岗位,从此与年会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年会组织协调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许多事情记忆犹新。特别是年会在定位上的两次华丽转型,使其更加赋有时代特征,更加凸现科协社会角色,折射出科协事业发展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借鉴国外经验:年会制度设立

学术年会作为学术建制化进程中一种制度性的会议形式由来已久。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最长、发展从未中断的学会,每年11月30日定期召开学会年会。印度科学大会协会的学术年会从1914年至今已近百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从1848年9月起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在美国乃至国际科技界都享有崇高盛誉。我国近代著名的科技社团中国科学社,也曾克尽时艰举办过26次年会,被誉为“乱世绝唱”。

在总结借鉴美国科促会等国内外大型科技社团年会经验的基础上,1999年中国科协五届四次常委会议决定建立中国科协学术年会制度,名称为“中国科协XXXX年学术年会”,定位为“综合性、跨学科、开放性”,目标是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第一次转型:由学术年会转向综合年会

为适应建设和谐社会新要求和社会管理格局新变化,凝聚科协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在2005年六届五次全会上,中国科协的工作定位从 1997年五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三主一家”调整为“三服务一加强”,明确地回答了新时期科协组织应该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无疑为科协的各项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年会作为塑造和展现中国科协社会形象的重要舞台,仅仅包含学术交流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和任务需要,必须与时俱进,找到新的服务经济社会的切入点,拓展和丰富新的内涵,使新的工作方针在年会平台上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05年,根据中国科协书记处领导意见,年会定位调整为“大科普、综合交叉、为举办地服务”,增加了科普和决策咨询等重点内容,学术年会开始向综合年会转型;2006年,经中国科协六届十七次常委会审议,年会名称改为“XXXX中国科协年会”。

经过这次转型,年会被置于更加广阔的时空背景中,在更高层面上展示了学术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的终极价值,总体上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变:定位由学术年会转变为综合年会;对象除科技工作者外还增加了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形式由机关办会转变为开放简约和社会化、专业化办会。

第二次转型:由综合交叉转向学科交叉

对由学术年会改为综合年会,当时也有些顾虑和担心,怕砸掉了好不容易才树起的科协品牌,降低了学术价值。应该看到,学术年会是凝聚科技工作者的最有效方式,没有学术就没有年会。但实践证明,年会定位的拓展,对学术交流这一核心内容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逐步得到加强。

为切实提高年会学术交流质量,充分体现其学术内涵和价值,在认真总结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从2008年起,年会定位作了进一步调整,学术交流由“综合交叉”改为“学科交叉”,并经2008年6月召开的中国科协七届七次常委会会议决定,年会开始以届次命名。这两个调整,年会的学术属性更加鲜明,品牌价值更加凸现,进一步彰显年会的长期性、连续性,展示出年会活动的强大活力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在学术交流分会场组织上想了许多办法,如改革分会场设置,增加国际分会场数量;把握学术选题方向,重点关注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前沿性问题;提倡联合办会,充分体现科协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地A的优势;采取学术交流主席负责制,把学术交流的主导权交给科学家;改变会议成果模式,重视学术成果公开、转化等等,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术交流质量稳步提升。

我坚信,在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征途中,中国科协年会将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历久弥新,必将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副部长 刘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