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好高中选修课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好高中选修课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上好高中选修课,必须“要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辩证关系、准确调整选修与必修的比重配置关系、处理好选修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关系、处理好选修的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关系”。

关键词:高中语文 必修课 选修课 关系处理

高中语文设置了选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实施适合不同发展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认为,上好选修课必须“要正确理解必修与选修的辩证关系、要准确调整选修与必修的比重配置关系、要处理好选修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关系、要处理好选修的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关系”。

一、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的辩证关系

必修课所侧重的是共同知识、技能、素质的形成,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共同的根基。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运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是全面发展,它所讲求的是全体学生的“公平发展”,所传授的是最为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技术,旨在保障学生的基本学力,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更强调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基本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而选修课所侧重的是拓展学科的视野,深化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它体现的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多样选择,促进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与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弹性幅度比较大,且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学生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所以,选修课程相较于必修课程,要求更高,容量更大,专题意识性更强,选择余地也更宽泛。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必修是选修的前提与基础,选修是必修的延伸、拓展,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时,我们既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又要考虑到它们的不同;既不能把选修课“克隆”成必修课,又不能将选修课搞成讲座。对必修内容做到“精读不嫌细”,对选修内容做到“宽泛不怕粗”;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做到由“必修”范例“举一”进而“选修”扩展“反三”,翻出一个天宽地广的崭新领域,真正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准确调整选修与必修的比重配置关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能够较为准确地调整好选修课与必修课的配比。从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来看,选修课程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内容丰富。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三年一盘棋”的思想来合理地规划教学进度。不能按照那些课程改革前沿省份的做法,选修课和必修课各占2.5个学期。

不仅如此,有的教师还人为地将选修课与必修课割裂开来,先集中时间上完必修课,再集中时间处理选修课。比如,在高二上半学期前,所有的必修课就全部结束了,而下半学期要完成《语言文字运用》《先秦诸子》《中国小说阅读》这三门选修课,由于专题式内容比较集中,所以教师很累,学生也产生了“审美疲劳”。我认为这样的时间分配十分不合理,也不科学,合理科学的时间应该是必修课占3个学期,选修课占2个学期,而且必修课与选修课要交叉安排,并贯穿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一个班级的语文课中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教学任务,要安排两位教师来完成,如此,语文教师的个性特长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如若能够从高一至高三全程采用此种交叉模式,那么学生语文必修课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就必定能保持相对的连贯性,同时也给高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活泼且多样化的信息。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充分领略不同教师的不同风格,让学生绽放兴趣的光芒。试想,学生用半个学期的时间选修某一模块,在这种枯燥、单调、乏味且气氛沉闷的教学氛围中,拓展、延伸、深化、提高从何而谈,陶冶情操更是奢望。

三、处理好选修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统一关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因此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中也必须实践这一特点,但是语文教师在这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好这个“度”。

人们把语文当做一种工具,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当时教育老前辈蔡元培先生首倡“利器说”,后又由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发展为“工具说”,一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陈钟梁先生提出了“人文性”,语文界又争论了二十多年。在今天,我们的新课程标准将“工具性”与“人文性”并列在一起,实际上是对争论的总结。然而,这种总结却给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带来不少麻烦。首先,语文教师不敢讲知识,如果讲知识,就是过分强调了其“工具性”;其次,语文教师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进行文本迁移,如果不迁移,就难于体现其“人文性”;再次,语文教师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阐释自己的观点,又怕“违背学生自主学习”的黑锅背在自己的背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在眼中的是,教师用较少的时间进行知识教学,而用较多的时间进行文本“思想性”分析。曾经有一位语文教学同仁在公开课上,执教海子的诗时,就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用大量的时间查找关于海子死亡的材料,然后再围绕这些材料,共同分析海子死亡的原因。也许这位教师是在试图运用这种方式进行“人文教育”吧,但,这种所谓的“人文教育”充其量也只是一种“思想教育”。殊不知,如果不把握知识教育这一点,很可能使高中阶段的选修课,失掉基础教育的基本特征,最终走入歧途。

四、处理好选修的统一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关系

长期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家都习惯于教师讲授,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习惯于以书本为中心。这种模式,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一环节,在保证学生学完教材中必不可缺。比如学习《唐诗宋词选读》模块,对某一诗歌专题的内容,有的学生喜欢研究诗人的创作背景,有的喜欢研究诗人的情感抒发,有的喜欢研究诗歌的意境,有的喜欢研究诗歌翻译的准确性…… 对于学生来说,很多学习任务是有差异的,课内应尽量让学生“自选”。当然,教师组织的集体学习和统一学习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强调的是注意两者的结合,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地少讲授,把学习的时间和自尽可能地向学生倾斜,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个性化了,多样化了,主动性便提起来了,有了探究与合作,选修课也就自然到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