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轮机技术专业导师制教育制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轮机技术专业导师制教育制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专业导师制度是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业、职业技能、职业生涯等方面全面、个性化地发展。文章结合轮机专业的具体情况,阐述了导师制运作模式、实践效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以期尽快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高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高职轮机技术专业 专业导师制 运行模式 施行成效 制约因素

导师制这种从国外大学引进的教学制度,如今已成为我国除研究生教育以外的一种新型教育教学制度。高等职业院校为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能培养满足社会和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的技能人才,引入专业导师制,建成一种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我校于2012年在2011级学生中试行了专业导师制,至今运行已有一年,下面以轮机技术专业为例,浅析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成效、凸显的问题和改善建议。

一、专业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为了更好地深化我校育人模式改革,推行专业导师制,我院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保障专业导师制的可行性、有效性和规范性。

(一)专业导师的任职资格和职责。

专业导师的任职资格: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具有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或校内兼课教师。

专业导师的职责主要定位于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业务)指导,包括身心健康、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引导等,进行全程跟踪,直到学生实现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整个过程。

(二)专业导师的聘任程序。

1.由教师个人申请与分院推荐相结合,原则上导师与学生比为1∶8~1∶10。

2.专业导师选聘遵循专业对口原则,实行双向选择,根据导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与分院调配相结合的方式确定专业导师及所带学生。

(三)专业导师的考核。

专业导师实行学年考核制,考核采取学生评价和分院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学生评价占总分的50%,分院评价占总分的50%。学校设立“优秀专业导师奖”,每学年评选一次。“优秀专业导师”的名额一般按全校专业导师数的10%~15%的比例进行评选。

二、专业导师制施行的成效

(一)师生互动增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通过定期的座谈、个别访谈、导师邮箱、QQ群等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生活、学业、恋爱等发展性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有明显的“归宿”感及信心感,而无漂泊无助感。导师“亦师、亦友、亦父母”的角色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职业认知教育显成效。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船舶行业陷入了低谷,许多学生因为对行业的“无知”而感到困惑、茫然,学习积极性低,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航海业发展趋势分析、各项职业技能比赛和活动,使学生纵深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发挥积极的情感,接受并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对航海事业正面、积极的认知评价,树立起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同时可以理性地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积极主动地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和完善自我,促使自己为理想、梦想奋斗,而不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不前、裹足不行。

(三)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1.领航悦读,开启智慧的心门:学校为营造“人人悦读”的学习氛围,打造“领航成长”的校园文化品牌,在课堂教育外,导师指导学生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记录读书笔记,积累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及市场需求。另外鼓励学生阅读大量的人文社科类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以任务的形式开出书单,如《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到底怎么读》、《裁剪人生――探寻大学生毕业选择和人生规划之路》及《做最好的自己》等,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及寒暑假完成一定量的阅读,然后进行阅读交流,从而培育良好的阅读习惯,完成阅读到悦读的蜕变。

2.学思并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1)激发考证动力,增强考证信心:三管轮船员资格证书是轮机专业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也是衡量学生专业知识功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面对国家海事局颁布的船员考证新规则的实施,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刻理解“新规则”与“旧规则”的区别,以及“过渡期补差”培训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思想包袱,及时答疑解惑,激发其强大的内在动力,增强其考证信心,扎扎实实地夯实专业基础。(2)以赛促学,以学促长: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或各种技能大赛活动,如航海“英语之星”英语演讲比赛、英文简历设计大赛、消防技能比赛、操艇比赛等航海技术大比拼,以发现差距,寻求突破,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三、制约专业导师制发展的因素

(一)“全能型导师”面临的困境。

1.专业导师制要求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要导学、导能和导业,无疑是一个“全能型导师”。导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还要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但事实是由于导师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负荷较重,加上精力的限制,因此在教学、科研、指导等诸方面很难同时兼顾,往往顾此失彼,同时由于各导师专业特长不尽相同,在指导学生时势必扬长避短,而对学生的全面助导作用明显减弱,学生个性化教育被制约,难以达到导师制的预期目标。

2.校内导师往往理论基础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不全面、不娴熟。由于受客观条件和自身因素的限制,轮机专业导师很多已较长时间没上船顶岗实践过,对航运业新进展、新设备了解不深,从而制约其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指导,遇到实际难题无法提出有效解决思路,使教学做一体化效果明显减弱。

(二)导师制运行缺乏有效的实施计划。

导师制试运行已一年,因为缺乏有效的指导计划,一些导师很困惑:“导师导什么?如何导?”师生之间存在着导需不协调、导需相脱节的现象,一些学生觉得专业导师制的作用也不大,难以形成紧密深刻的师生关系,更谈不上接受个性化教育。

(三)专业导师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导师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劳动,由于目前专业导师制还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考核难以量化,缺乏有效的指标,加之报酬也较低,使导师积极性明显降低,一些导师工作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四、关于专业导师制的思考

(一)制订专业导师制分段培养计划。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段制订每学年的导师指导计划,在“导学、导能、导业”的理念指引下,从学生的基础抓起,在大一阶段主要培育其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航海环境的认知)、抗挫能力及自我规划能力。可以通过海上航行“见习制”,加深学生实践认知,培育职业的认同感。在大二阶段以提高专业兴趣、培养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机舱管理能力、应急、求生反应能力等,引导学生关注航运业新设备新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积淀知识,不断成长。在大三阶段以引导学生考证、就业及升学为目标,使其明确自我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毕业综合实践平台”指导学生顶岗实习,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育出大批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高级轮机员。

(二)以“团队导师组”为主,辅以“学长制”。

根据专业,建立由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的“团队导师组”,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各导师扬长避短,对学生的指导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真正做到全方位、个性化的指导。另外可以通过学长制弥补导师制的不足。学长制作为国际普遍推行的一种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旨在让各方面优秀、善于沟通的高年级学生,经过培训,对低年级的同学进行一定的指导、帮助和教育。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并可以更深入了解一些导师不易觉察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导师,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起有效连接作用,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和沟通,提高导师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专业导师队伍的质量是实现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双师型”教师是构建导师师资队伍的主体。因此,培育“能说会做”型“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重中之重。学校应定期组织导师进行培训或交流,提高导师的综合素养。并通过“航海类教师上船实践的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走出课堂、下企业、去大海中历练,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并通过相关政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考取各类专业证书,积极参加教学项目的研发和社会服务等,从而真正建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海上资历丰富、理论基础扎实、数量足够、专兼结合的“水陆两栖”型优秀导师团队。

(四)制定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专业导师队伍的健全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因此只有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才能激发导师工作的内在驱动力。在评价导师的工作业绩时应关注导师的工作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因此,考核应分为对导师的考核和对被指导学生的考核两方面,充分体现全面、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定期考核、奖罚分明,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与奖励,对工作不力的导师实行淘汰制,以打造一支精、专、强的专业导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钟泓.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05,10.

[2]周明.对高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讨.职教论坛,2011.14.

[3]汤光华,等.在高职学院部分学生中实施导师制的思考.成人教育,201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