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盘点出现在中考数学填空(选择)题中的影子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盘点出现在中考数学填空(选择)题中的影子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影子对于我们来说,最熟悉不过了.然而影子问题却频频出现在中考数学填空题或选择题中,成为了一个新的热点.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通过已学的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虽然有些问题情景设置比较简单,但涉及到被测物体的影子分成好几部分的,有些同学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失分率比较高,甚至有的同学无从下手,特别是初学者尤为明显.下面就仅以平行光线照射下利用影长求物体高度问题为例,分三种类型说明这类问题的解答对策:

1 影子只有一段

1.1 影子全落在水平面上

1.1.1 影子不重合

例1 (2008年云南省(课改区))如图1,在同一时刻,小明测得他的影长为1米,距他不远处的一棵槟榔树的影长为5米,已知小明的身高为1.5米,则这棵槟榔树的高是米.

分析 我们都知道在平行光线的照射下,不同物体的物高与影长成比例.设这棵槟榔树的高是x米,可得x∶5=1.5∶1,x=7.5(米)

图1图2

1.1.2 影子重合

例2 (2005年江苏省南京市)如图2,身高为1.6m的某学生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她沿着树影BA由B到A走去,当走到C点时,她的影子顶端正好与树的影子顶端重合,测得BC=3.2m ,CA=0.8m, 则树的高度为米.

分析 由题意得ACE∽ABD,则ACAB=CEBD,即0.80.8+3.2=1.6BD,可得BD=8(米).例3 例3(2009年陕西省)小明想利用太阳光测量楼高.他带着皮尺来到一栋楼下,发现对面墙上有这栋楼的影子,针对这种情况,他设计了一种测量方案,具体测量情况如下:如图3所示,小明边移动边观察,发现站到点E处时,可以使自己落在墙上的影子与这栋楼落在墙上的影子重叠,且高度恰好相同.此时,测得小明落在墙上的影子高度CD=1.2m, CE=0.8m,CA=30m(点A、E、C在同一直线上).已知小明的身高EF是1.7m,请你帮小明求出楼高AB (结果精确到0.1m).图3图4

分析 过点D作DGAB,分别交AB、EF于点G、H(如图4),则EH=AG=CD=1.2,由题意得DFH∽DBG,则FHBG=DHDG,即1.7-1.2BG=0.830,可得BG=18.75,所以AB=BG+AG=18.75+1.2=19.95≈20.0,即楼高约为20.0米.

1.2 影子全落在斜面上

例4 (2007年浙江省宁波市)如图5,在斜坡的顶部有一铁塔AB,在阳光的照射下,塔影DE留在坡面上.已知铁塔底座宽CD=14m,塔影长DE =36m,小明和小华的身高都是1.6m,小明站在点E处,影子也在斜坡面上,小华站在沿DE方向的坡脚下,影子在平地上,两人的影长分别为4m与2m,那么,塔高AB =m.

图5 图6 图7

分析 可用两种方法解答此题:

法1 过点D作DFCD交AE于点F,过点F作FGAB于点G(如图6),则FG=BD=12CD=7.同一时刻小明站在斜坡面上身高与影长的比为1.6∶4,所以DF∶DE=1.6∶4,即BG∶36=1.6∶4,BG=14.4(米).而同一时刻小华站在平地上身高与影长的比为1.6∶2,所以AG∶FG=1.6∶2,即AG∶7=1.6∶2,AG=5.6(米).因此塔高AB =AG+BG=5.6+14.4=20(米).

法2 延长CD交AE于点F(如图7).同一时刻,同样身高的小明和小华影长分别为4m和2m,即同一时刻,相同物高竖立在坡面上与竖立在水平面上,影长之比为2∶1,由此可知DE∶DF=2∶1,即36∶DF=2∶1,DF=18(米),铁塔在水平面上形成的影长为BF=BD+DF=7+18=25(米),而同一时刻小华站在平地上身高与影长的比为1.6∶2,所以AB∶BF=1.6∶2,即AB∶25=1.6∶2,AB=20(米).

2 影子分成两段

2.1 影子既有在地上部分,又有在墙上的

例5 (2007年甘肃省兰州市)赵亮同学想利用影长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如图8,他在某一时刻立1米长的标杆测得其影长为1.2米,同时旗杆的投影一部分在地面上,另一部分在某一建筑的墙上,分别测得其长度为9.6米和2米,则学校旗杆的高度为米.

图8图9

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把旗杆“削短”,即经“削短”后的旗杆高度为原有高度减去落在墙上的影子的高度,那么此时旗杆的影子顶端将落在墙角,这种情形便演变为影子只有一段的情形.于是过点C作CEAB于点E(如图9),则AECE=11.2,即AB-29.6=11.2,可得AB=10(米).

2.2 影子既有在地上部分,又有在斜面上的

例6 (2005年湖北省黄石市)小阳发现电线杆AB的影子落在土坡的坡面CD和地面BC上(如图10),量得CD=8米,BC=20米,CD与地面成30°角,且此时测得1米杆的影长为2米,则电线杆的高度为米.

图10图11图12

分析 可用两种方法解答此题:

法1 过点D作DEBC交BC延长线于点E,过点D作DFAB于点F(如图11),则BF=DE=12CD=4,CE=43,DF=BC+CE=20+43.所以AFDF=12,即AB-420+43=12,可得AB=14+23(米).

法2 延长AD、BC交于点F,过点D作DEBF于点E(如图12),则DE=12CD=4,CE=43,BE=BC+CE=20+43.由DEEF=12,即4EF=12,可得EF=8(米),BF=BE+EF=28+43.由ABBF=12,即AB28+43,可得AB=14+23(米).

例7 (2009年台州椒江区第五中学中考模拟卷)已知:如图13,斜坡PQ坡度为i=34,离坡脚Q的点N处有一棵大树MN.近中午的某个时刻,太阳光线正好与斜坡PQ垂直,光线将树顶M的影子照射在斜坡PQ上的点A处.如果AQ=4米,NQ=1米,则大树MN的高度为米.

图13图14

分析 延长MA交NQ于点B(如图14),i=tan∠AQB=ABAQ=AB4=34,AB=3.由勾股定理得,BQ=5,BN=NQ+BQ=1+5=6.因为tan∠MBN=MNBN=AQAB=43,即MN6=43,所以MN=8(米).

例8 (2009年浙江省上虞市适应性考)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量树的高度.在阳光下,一名同学测得一根垂直于水平地面长为1米的竹竿,其水平地面上的影长为0.4米.同时另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分为两部分,如图15所示.若测得水平地面上影子长为2.8米,斜坡上影子长恰好是2米,已知斜坡与水平面所成的钝角度数为150°,则树高为米(结果精确到0.01).

图15图16

分析 过点C作CD∥BE交AB延长线于点D,过点E作EFCD于点F(如图16),则∠ECD=30°,BD=EF=12CE=1,CF=3,CD=CF+DF=CF+BE=2.8+3 .同一时刻竹竿在水平面上竿高与影长的比为1∶0.4,所以AD∶CD=1∶0.4,即(AB+1)∶(2.8+3)=1∶0.4,AB=12+532≈10.33(米).

3 影子分成三段

例9 (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兴趣小组的同学要测量树的高度.在阳光下,一名同学测得一根长为1米的竹竿的影长为0.4米,同时另一名同学测量树的高度时,发现树的影子不全落在地面上,有一部分落在教学楼的第一级台阶上,测得此影子长为0.2米,一级台阶高为0.3米,如图17所示,若此时落在地面上的影长为4.4米,则树高为米.

图17图18

分析 影子既有在地上部分,又有在台阶踢面上的,还有在台阶踏面上的.过点D作DFAB于点F(如图18),则EF=DE+DF=4.4+0.2=4.6,由AFEF=10.4,即AB-0.34.6=10.4,可得AB=11.8(米).

作者简介 徐骏,男,1978年12月生,浙江上虞人,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和解题教学研究.有多篇论文(案例)获市一等奖,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