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童年的回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童年的回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戴小桥”自2002年面世以来,一直享有中国的“小尼古拉”的美誉。与其说二者在形式上有近似之处,不如说是灵魂气质上的相通。无论是法国的小尼古拉,还是中国的戴小桥,他们都是作家在心底为儿童成长竖起的一面镜子。抛开时间与空间的差异,童年的生命个体之中总会蕴蓄着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而这也正是儿童文学的灵魂之所在。

梅子涵的《戴小桥全传》围绕着小学男孩戴小桥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展开,作品以纯正的儿童视角呈现出一个进行时中的童年。和现在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一样,梅子涵笔下的戴小桥也往返于家庭和学校之间,过着两点一线的平凡生活。然而对于戴小桥而言,这个平凡的生活却并不平淡,因为他还有一群学在一起,又能玩儿在一起的好哥们儿,他们总是能在平淡无奇之中制造出无尽的快乐来。只要有他们在的地方总是吵吵闹闹,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戴小桥全传》的特色在于它不仅真切地描绘了一个孩子的童年生活,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快活、热闹,充满生命力的儿童群体。也许在大人们的眼中,他们就是一群爱玩爱闹的调皮鬼,然而当我们跟随着作家生动的笔触走进他们的世界时,我们也许会突然发现,那些快乐而又真实的男孩儿们仿佛就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记忆中。

儿童视角这一叙事手法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然而在梅子涵的笔下却显得别有韵味。他总是能够抓中儿童思维中最特别的部分,使人物的口中的每句话,脑袋里的每个念头,都充满了童年的神韵。在《跷腿》这个故事中,戴小桥全班要去体育俱乐部上游泳课,体育老师叮嘱他们在游泳前要到消毒池里把脚消一消毒。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老规定了,可是这一次,马儿帅却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脚要消毒?手却不消毒呢?身体为什么也不消毒呢?”这个问题引发了男孩儿们的热烈讨论,汪小中觉得这是因为脚上有细菌,可是刘东却觉得屁股上的细菌更多,为什么不给屁股消毒,却偏要给脚消毒呢。汪小中又说,那是因为脚是臭的。刘东说他的脚就不臭。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刘东脱下鞋来,说谁如果不信可以闻。然后,男孩们纷纷都把鞋脱了下来,让别人闻自己的脚,脱了鞋还不算,他们又把脚跷在课桌上。就这样,课间休息变成了亮脚大会。最后,毛小弟老师及时出现,用一张照片记录下了这淘气却又可爱的一幕。事情的起因源自于孩子们的刨根问底,但在孩子们的你一言我一语中却渐渐变成了一场有趣的游戏,这个微妙的转换将儿童充满求知欲而又富于游戏精神的天性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儿童间的群体对话在《戴小桥全传》中几乎随处可见。相较于行动,梅子涵更倾向于用对话来塑造儿童形象,即使是主人公的自述,也都会采用一种沟通的姿态,犹如讲故事一般向读者娓娓道来。这样,在他的笔下,无论是孩子和孩子之间,还是儿童和成人之间,抑或是叙述者和受述者之间都形成了一种开放、融通的交流氛围。这样一种叙事策略的运用有效地拓宽了儿童的话语空间,很多妙趣横生的语句和带有童年味道的故事就此应运而生。

在描绘儿童活泼可爱的一面的同时,作家也将笔触指向了儿童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在叙事过程中,作家尽量避免规训或说教的态度,而是通过成年人的引导,让孩子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自行改正。在《捡垃圾》中,林晓琪因为乱扔垃圾,被妈妈要求每天放学都要捡满一袋垃圾回家,直到他能保证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戴小桥和他的好哥们儿自然把这当做自己的分内之事。他们从校门口捡起,一路捡到一家炸肉串的小摊,在那里来了个大丰收。经过这次辛苦的劳作,孩子们都觉得以后再也不能乱扔垃圾了,不过,他们并不希望林晓琪去向妈妈保证,因为他们觉得捡垃圾实在是有趣极了。在《脚印比赛》中,男孩们在学校的白墙上比赛踩脚印,看谁踩得高,结果好好的白墙被踩得乱七八糟。毛小弟老师发现后没有马上批评他们,而是在放学后把这些孩子们留下来,带领着他们一起打磨和粉刷墙壁。相信这份辛苦的劳动成果一定会让孩子们今后倍加珍惜。可以看出,在成年与童年两者间关系的处理上,作家的态度是较为节制的。他在营造两者间平等对话关系的同时,也把成人放在了一个更为合适的位置上。他们在身份上是孩子的家长、老师,但在生活中又是孩子们的好伙伴。他们注意呵护童年易逝的可贵心性,同时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童年中的确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人们去书写和回味,儿童的身上也确实有很多富于诗意的品质值得去发觉和呵护,但若因此一味地抬高童年的位置,甚至不惜以矮化成年来加以逢迎就显得无知和虚假。童年并非完美无瑕,童年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处。唯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童年,以真挚的笔触书写童年,才是对童年真正地尊重。

在《戴小桥全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待童年的真诚态度。他用敏锐的目光发现童年,用真切的笔触书写童年,同时也是在用真挚的声音回应童年自我。《戴小桥全传》的优秀源自于它的真,它对童年的书写是真实的,同时对童年的回应又是真诚的。 (作者单位系吉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