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之浅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数学教学效果之浅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是课程改革、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引、探、练、伸”的关系,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动性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效果 提高效果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并为之努力的。我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讲点数学的价值和数字之美,让学生受到数学中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强烈愿望,为体现数学中的美我做了下列尝试:

一、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1.引。“引”即引入,是授课前的准备。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后继知识往往是前期所学知识的发展或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如果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样关系和固定点,可以在呈现正式学习材料前,先出现较为一般的较为概括的,作为新、旧知识关系的“认识桥梁”的材料。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通过不同的“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这样的情感又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学习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才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中的第二环—“探”。

2.探。“探”即探索、探究。“探”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老师探究材料的实质。抓住了基础、本质的知识,对学生的“导”才能到位。另一方面是学生经过老师有目的、有方向的“导”,对知识的内容、结构、实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探索、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一般规律,这样才能使每位学生真正的参与学习,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

3.练。“练”就是练习。练习不是单一的、独立的,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失始终,练习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深入浅、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练习设计是否合理、科学,关系到一节课的失败,我们不能为做而坐,而应在多变的练习中学习,在学习中练习,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伸。“伸”就是对知识的延伸。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创造能力=知识量+发展思维能力,我们不能只给学生知识的力量,而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向。

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把科学概念、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提炼出人们认识这些理论或概念过程中所必须悉心研究的素材或所必须实践的活动作为重点引导,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去分析、归纳,或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形成自己的看法、结论,直至最后形成概念、理论。这个过程是学生创造“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延伸知识外延。

“引、探、练、伸”这四个环节是融洽地体现在整堂课之中的,而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相互关系、相互制约。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的变化,不断处理好这四者间的关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美”无处不在

1.激情导入新课程之美。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新课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在传授时,我尽量采用故事激趣导入,因为故事是小学生最喜欢所以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兴趣,当然,故事必须为新授课服务,必须有意识地从故事中提取问题。

2.运用电教多媒体教学之美。在教学中尽力用电教教学,既能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弥补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还能突出精神、精炼,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由“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轨,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总之,借助电化教学能学生进入“欢乐”的境界,是一条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3.教学中的语言美。儿童语言的发展,将促进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数学用语尤为重要,例如:填数3.7.11.15.19. 要求学生说明规律,再说出推理理论,要说成“因为7比3多4,11比7多4,后面一个数也应是比11多4,所以横线上应填上23。”通过训练,可以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初步的逻辑轨道,有助于培养推理能力。

4.师生共同管理。课堂管理是每位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动手,大胆实践。小组长的工作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最具体,最繁琐。我把小组长的工作分解开来,让小组内的学生轮流担任学,纪律组长,在课堂上参与教学管理,大家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即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又强化了团队精神。

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总之,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互动关键需要我们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课前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后还要精心的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发挥课本中的情境,有的放矢的开展课堂教学,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才能把孩子吸引过来。

(作者单位:陕西省洋县金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