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硬膜外腔前间隙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硬膜外腔前间隙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硬膜外腔前间隙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320例,其中对照组160例采用常规硬膜外阻滞,观察组160例采用硬膜外腔前间隙阻滞,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对照组优良率为70%;观察组优良率为85%。结论 硬膜外腔前间隙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其操作安全,治愈率高,唯一缺点在于须在X光定位下进行,这对它的普及应用构成了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 硬膜外腔前间隙;阻滞;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临床上腰腿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自从Mikter和Barr于1934年首次描述LDH以来,临床对LDH的认识已有7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一种损伤小、安全、易于为患者所接受的方法,常规穿刺硬膜外腔阻滞在临床上已得到充分肯定和广泛使用。但在临床工作中,对于病史稍长、髓核突出块与神经根粘连较重的患者,疗效尚不能肯定。本文选取2004年4月至2006年10月采用常规硬膜外腔阻滞和硬膜外前间隙阻滞的患者各160例,在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经CT或MRI证实,且临床表现和体征吻合的病例320例。病程均在1年左右。将32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对照组,160例),经常规硬膜外腔阻滞;B组(观察组,160例),经棘突间隙旁开6~8 cm后外侧穿刺进入椎间孔硬膜外前间隙。见表1。

2 操作方法

2.1 硬膜外前间隙穿刺法 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局麻下用脊髓穿刺针,在距后正中线6~8 cm,选取相应病变椎间隙后与躯干矢状面呈50°~60°进针,在X线定位下针尖经椎间孔进入硬膜外前间隙。

2.2 常规硬膜外腔穿刺法 患者取侧卧位,以突出椎间隙为中心用硬膜外穿刺针沿棘间隙进针,采用落空感,回吸,注气无阻力确定进入硬膜外腔。

3 两组患者使用药物相同

均为2%利多卡因5 ml,泼尼松龙50 mg,维生素B1 100 mg,维生素B12 0.5 mg,654-2(山莨菪碱),5 mg混合后加生理盐水至20 ml,两组患者均每周1次,共计阻滞4次。

4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VAS法及直腿抬高试验评分。优:腰腿痛症状消失,行走自如,能胜任原工作,直腿抬高实验阴性;良:腰腿痛基本消失,可维持原工作,直腿抬高实验≥75 °;可:腰腿痛明显减轻,可坚持正常工作,直腿抬高实验≤50°;差:腰腿痛无明显好转,直腿抬高实验阳性。

5 疗效评价结果

5.1 两组患者年龄、病史、性别及发病间隙相似,统计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2 疗效评价结果 对照组优良率:优48例,良64例,可24例,优良率70%;观察组优104例,良32例,可6例,优良率达85%。见表2。

6 讨论

6.1 从解剖位置来看,硬膜外前间隙阻滞更加直接作用突出髓核压迫或刺激之神经根,因从后腔注药后尚须通过硬膜外间隙中由胶原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连结形成的小梁后才能作用于病变部位[1]。且从尸体解剖来看,硬膜外前、后间隙的宽度基本相似[2]。

6.2 作用机理 经椎间孔硬膜外前间隙注入上述药物后,由于注药容量大的原因,对髓核突出块与粘连的神经根起“液性剥离”作用,使神经根粘连松解,解除了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疼痛的“嵌压”及神经根紧张机制。同时,可阻断恶性刺激的传导,阻断了病理改变中心的恶性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代谢产物易于从血液循环中清除,减轻了局部酸中毒,从而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6.3 缺点 采用经椎间孔硬膜外前间隙阻滞,须在X光定位下进行,这对它的普及应用构成了一定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杨克勤.脊柱疾患的临床与研究.北京出版社 ,1993:345-350.

2 窦元元,吴纪瑞.活体硬膜外腔X线动态造影的初步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1992,2:7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