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第三届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强调:“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造性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2006年,总书记也强调:“今后中国将继续加强素质教育,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加强和改进教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1.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抓起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摹仿和抄袭。”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学校显得极为重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很有特征,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与政治家、科学家、杰出人才的思维不同,但这两种能力之间并无天然鸿沟,一般的创造力积累起来,汇成为特殊的创造力。中学生的思维有以下特征:①想象力丰富;②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③能很快适应环境,并敏锐观察;④思维活跃,方法新颖,见解卓越,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⑤自主性强,不轻信他人;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根据以上特征,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发生到发展的递进过程,乳儿只有较为复杂的知觉;婴儿则有感知动作思维;小学时期,开始发展起抽象、逻辑思维;进入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趋于成熟,而辩证逻辑思维也有初步发展。历史课教学应顺应思维发展规律的要求,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克服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更新教育观念。我们要提倡创新,反对经验;提倡怀疑,反对权威;提倡超越,反对跟随;提倡冒尖,反对持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驰骋疆场的“千里马”,而不是谨小慎微、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小绵羊”。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这既是一种寻根问底的求知情感,也是一种探索求知奥秘的钥匙,从而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2.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与否,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至终地注意学生情绪和反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导入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非读下去不可。在授课时,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情绪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节奏或穿插一两句有幽默感的语言或介绍有关历史典故、历史故事,甚至一些野史知识,使历史史实故事化,从而使学生兴趣浓郁,思维始终积极活跃。在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教学,教师应结合教材,充分利用地图、图表、实物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广泛开展第二课堂,如举办一些历史故事会、历史墙报、历史知识竞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其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容,扩大历史视野,在活动中亲身体验、陶冶思想情感、培养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要把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学生作为教育最高目标。创造教育也需要知识的积累,因为积累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知识的创造,但关键在于知识的转化,有知识不一定有能力,但会创造,必定有能力,会创造必然拥有知识。科学的方法是实现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间桥梁,是“知识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是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二是要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恩格斯曾经说:“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由此可见,掌握科学的方法,比掌握已有的真理更重要,比获得现有的知识更有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系统的观点,精心设计出一整套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最佳方案。从课堂教学、选修课、活动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考试制度、作业训练方面,周密安排,使教学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作用,多元互补,把教学活动变成学生的“思维乐园”,突出思维方法的训练。

4.给学生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疑问就是创造的先导,当有了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知识史就是一部怀疑和标新的历史。爱因斯坦曾精辟地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践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提问题是人的天性,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造的萌芽。兴趣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兴趣引导发现问题,问题也可以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尤其在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以尊重为前提,以激发为条件,以自主为核心,注意在教学中形成能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制造悬念,启发思考,由此而来产生矛盾、疑惑、惊讶,使学生探索作答。教师不能满足于传授具体知识,应揭示知识背后的历史、观念、方法和精神等,为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奠定基础。

5.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

创造通常与质疑联系在一起,质疑是创造的起点。没有质疑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凡事问一个为什么”的思维习惯,质疑问难。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设置兴奋环境,创造自由、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对回答问题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独出心裁的学生,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教师要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一问多答,一问多解的思维习惯,即从正向、逆向、侧向、横向、纵向去思考,从平面、立体、主观、客观多角度去思考,善于进行广泛的联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教师要把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摆脱别人的影响,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式,还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前人、他人的优秀思想和做法,汲取精华,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目的,二者相互依存,共同作用,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