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态地膜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态地膜推广存在的问题和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东省邹城市春播花生面积常年在20万亩以上,采用地膜覆盖种植的在18.5万亩左右。地膜覆盖可起到保持墒情、提高地温、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等综合效果。制造地膜的主要原料聚乙烯属高分子化合物,微生物无法分解,也不能自行解体(在自然条件下地膜生态周期为200~300年)。累积在花生田的残膜,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影响了花生根系生长,造成花生产量和商品品质同步下降。残膜的治理和新型地膜的应用,已成为确保花生安全生产的技术措施之一。

一、普通地膜的作用和危害

1. 普通地膜的作用

邹城市从1985年开始在春播花生上进行地膜应用试验,所用地膜厚度为0.006厘米,花生收获后基本能回收。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地膜越做越薄,目前使用最多的地膜厚度为0.004厘米,其次为0.003厘米,由于厚度变薄,花生收获后,很难回收(80%以上的地膜残留在土壤中)。多年的试验统计结果表明:地膜覆盖种植花生是花生生产的一大革命,可增产20%~30%、饱果率提高15%以上,农民使用地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目前邹城市93%的花生田均采用地膜覆盖种植。

2. 普通地膜的危害

遗留在土壤中的残膜,切断了土壤孔隙度的连续性,导致重力水下移遇到一定阻力(移动速度减慢或暂存于土壤浅层),降低了土壤储水能力,少雨年份极易造成土壤干旱,多雨年份又易造成内涝,严重影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

施肥或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残留的重金属离子不易随雨水或灌溉水下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花生根系生长不良,综合抗性特别是抗根部病害(如根腐病、茎基腐病、青枯病等)逐年降低,致使花生根部病害大面积发生。

遗留在土壤中的残膜必然造成花生根系之间相对独立,影响花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与利用,在施肥不均匀的情况下,往往引起肥害。

二、新型地膜的试验与开发

生态地膜的研发与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生态地膜是在光的作用下,生态成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不形成危害且作物能够吸收利用的物质。

双色地膜是利用植物对光需求的原理研制而成,目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双色地膜是透明白色膜与黑色膜复合而成,在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的前提下还具有除草效果,由于黑色部分厚度一般为0.006厘米,花生收获后易回收,不会对下茬作物造成危害。

液态地膜主要以腐殖酸为原料制备而成,理论上能够具有普通地膜的作用,同时对环境友好。

为了验证各种新型地膜的应用效果,自2006年以来,我们进行了多次、多点试验,现将试验情况简述如下:

1. 液态地膜试验

2006年开展了液态地膜在春播花生上的应用试验。

①试验方法。花生播种后,地表喷施黑色液态地膜。

②试验结果。液态地膜除了晴天的白天同比不覆盖任何地膜的地温提高1~2℃外,晚上没有差别,而普通地膜一般情况下白天比不覆盖地膜的地温提高3~4℃、晚上提高0.8~1.0℃。花生产量与不使用地膜的地块相比没有显著差别。喷施液态地膜的地块易出现龟裂,引起花生根系断裂,严重影响了花生的正常生长。液态地膜遇雨后,极易随水流失,造成地表,失去了地膜的意义。

2. 生态地膜试验

2010~2013年进行了生态地膜试验。

①生态地膜种类。60天、70天、80天、90天生态。

②试验结果。优点:这四种型号的生态地膜均能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分解成能够被作物利用、对环境友好的小分子颗粒。缺点:生态地膜的延展性能、保墒、保温能力以及花生产量与普通地膜没有差异。

3. 双色地膜试验

2014年进行了双色地膜在花生种植上的试验。

①试验方法。出苗的部分为白色、其他为黑色,厚度白色部分为0.04厘米、黑色部分为0.06厘米。

②试验结果。优点:双色地膜在确保花生正常生长的前提下,同时能起到除草的效果,花生收获后,地膜回收较为方便。缺点:花生产量同比覆盖普通地膜的差异不显著。

三、生态地膜推广在的问题

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生态地膜不会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形成危害,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但是到目前为止,各种生态地膜市场前景并不乐观,笔者通过调查,认为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态地膜的质量差异大,农民信任度不高

很多不具备生产生态地膜的厂家生产的生态地膜质量差,要么难以生态,要么延展性、保温、保墒能力差,失去了覆盖地膜的意义。农民购买后有上当的感觉,不愿再购买。

2. 农民环保意识差

农膜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的污染,农民已经习以为常,没有认识到农膜的延续性危害,不愿意多花钱购买还没有普及、可信度不高的生态地膜。

3. 农产品价格低,农民不愿增加生产投入

近几年花生销售价格一直走低,如2013年每千克花生米售价约为6.4元,每亩纯收入300~400元,目前很多地方农民被动种植,积极性不高,不愿增加生产投入,销售价格高于普通地膜的生态地膜很难有市场。

4. 政府不够重视

政府相关单位认为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各种残留期长的剧毒农药,而忽视了残膜对生态造成的危害,农技部门只能从技术层面上引导农民使用生态地膜,目前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部分人年龄较大,对新生事物接受慢,受生产习惯影响,不愿意使用价格高于普通地膜的生态地膜。

四、生态地膜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1. 加大生态地膜生产厂家扶持力度

普通地膜对环境的危害,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有研发能力的生态地膜生产厂家加大扶植力度,鼓励企业研发实用、价格低廉的新产品。淘汰技术不成熟、产能低、产品不合格的小企业,确保生态地膜质量,除了具备普通地膜的基本功能外,还要有良好的生态效果。除了生态地膜,更应当加大双色生态地膜的研发力度,力求“一膜多效”(即保墒、保温、除草、无污染等综合功效)。同时逐渐淘汰普通地膜生产厂,从源头上治理普通地膜的污染。

2. 加强宣传,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

利用多种方式,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宣传残膜对土壤环境、自然环境的危害以及给群众正常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农民对残膜带来的面源污染的认识,使农民把使用生态地膜变成自觉行为。

3. 政府补贴,提高生态地膜覆盖率

借鉴良种补贴的办法,对购买生态地膜进行补贴,通过政府补贴,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花生种植户的生产资料费用,只有让农民买得起、用的实惠,农民才乐意用,生态地膜才能够得到大面积的普及。

4. 做好试验示范以及培训

农业科研、推广部门,在推广生态地膜前一定要做好三年以上的小面积试验,两年以上的示范,采取召开现场会的形式,让农民亲身体会,这样才能全面了解生态地膜的特征特性和使用生态地膜的诸多好处。在此基础上让农民掌握生态地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防止因使用不当造成生态地膜难以发挥应有的生态作用。结合新型农民、阳光工程、农民再就业培训,加强地膜知识培训,让农民真正了解普通地膜引起的面源污染,以及给子孙后代造成的各种危害。提高农民对生态地膜的正确认识,掌握选择使用生态地膜的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态地膜的覆盖率。

(作者联系地址:山东省邹城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27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