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画家自述:识墨·问墨·寻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其一:识墨
“识墨”在此我定义为:是初步认识、了解和体会笔墨语言的过程。
回看早期这批作品颇有感触,虽然画面那股狂放劲是有的,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的宣泄,真是乐在其中。但细看笔墨还不够精到、不够沉着,还经不起推敲和品读,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精力去学习和研究的课题之一。我认为单作为对笔墨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体会和尝试来说也是无可厚非的。
画好画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用“心”画,全心投入,真心的热爱,要向传统学习、向大自然学习,要多画、多观察、勤写生、精提炼,一幅作品要做到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这样一个艺术加工处理的过程,要用心去感受大自然,做到自我和大自然完美融合、天人合一,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其二:问墨
“问墨”我个人定义为探问古人,学习传统,向大自然学习,吸取各方面的养分,不断完善自身修养、提升自我绘画水平的过程。
在大学期间也临摹了一些宋、元、明、清时期代表人物的作品,受益匪浅,其中石涛对我影响最大,也是我最喜欢的艺术大师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和美学思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期又临摹了一批石涛的疏体作品,也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从笔墨方面讲,笔墨是体现画家综合素质的媒介,石涛这些画有明显的风格特点,笔简而意深,他笔意纵恣,脱尽画家窠臼,笔墨枯中有润、润而不肥,画面气韵生动,呈现一种生机盎然之气,故称之为画中“逸品”也。我在临习时就不能很好的控制和运用笔墨,也不能熟练掌握他那种笔墨节奏变化。开始时大多是在描摹,受到太多外在东西的束缚,虽有形却无神。这是因为石涛的画没有固定的理法可寻,一幅有一幅的面目,一幅有一幅的精神,极少有雷同之作。
石涛的作品有险、奇之称,落笔超脱,有种出奇制胜之感,他笔下所描绘的山、水、人、花卉虽简练但充满生机。之所以他的画面有生机勃勃之感,是因为,他真正掌握了大自然中万物生命力运动法则,就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同时也是石涛笔下所展现出的内在精神,他真正做到了笔墨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和统一。
用石涛的话说:“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能受蒙养之灵而不解生活之神,是有墨无笔也,能受生活之神而不变蒙养之灵,是有笔无墨也”。“蒙养”和“生活”在石涛的观点中指的是中国画创作的本源――大自然,“蒙养”是强调大自然中万物所隐含的生命力运动法则的统一性或共性。“生活”是强调大自然中万物生命力运动形态的多样性或差别性。石涛的画之所以常变常新,无非来自于鲜活的生活气息,我不能把石涛作品的内在精神表现出来,是因为只是把笔墨问题停留在一般的技巧性上,而对大自然缺乏自己独到的感受。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中我会加强对传统绘画的学习,进一步走进大自然当中去感受生活,以生活蒙养笔墨。
其三:寻墨
“寻墨”在此我定义为:在深入学习、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用自己的笔墨来表达内心的精神世界。
近期的作品我是想追求一种画面的整体感,在大的造型上跟以前的作品有所区别,相比以前的作品整体感增强了些,在大的型中去丰富去找细微的变化,在增强画面的可读性和在笔墨语言上下功夫。我知道这样也容易显露自己的诟病,处理不好就会出现形式大于内容,可能所描绘的万物也无精神,同时也就失去了“写意画”的意义。
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是个好的时代,生逢盛世,对艺术家来说也充满了各种的诱惑,如果信念不够坚定就容易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有的画人为了早举功名,往往为风格而风格,过早的结壳,作茧自缚,从而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艺术生命;或自足于已有的程式,不断地重复自己,几十年来不过是在画同一张画而已。
老师们也经常这样告诫我:“不要过早的追求自己的风格,要立足传统,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把根基打牢;要深入到大自然当中去,多跟大自然交流、交朋友,只有这样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平坦,到时自然而然的也就会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和风格”。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也说过:“一个画家离开了传统,离开了大自然就不会画出好的作品”。我会谨记前辈们的忠告,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在不断学习和感悟生活的同时去开启我的“寻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