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题求多解 多解需统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使用“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能产生三个层次的作用:第一、巩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应用;第二、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第三、对于某些典型的物理习题(应用不同的规律能得到不一致的解),还能使学生掌握规律与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客观上往往存在片面追求“多解”——即追求多种解题方法,而忽视对“多解”的“统一”——即对多种解题方法做一致性的讨论,从而使“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难以发挥它潜在的第三层次的作用.下面举一个典型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1 相关例题
例1 如图1所示,质量为M的木板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某时刻,质量为m的小木块以一定速度冲上木板.经过一段时间后木板与小木块相对静止并且以共同的速度v向前运动.已知从开始到二者相对静止时,木板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移为s,小木块相对于木板的位移为l.试求小木块的初速度v0(m与M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μ).
解法一 应用动能定理
因m与M之间的摩擦力为mgμ,方向相反,则:
摩擦力对m所做的功为
—mgμ(s+l)=12mv2—12mv20.
摩擦力对M所做的功为
mgμs=12Mv2.
二式联立得
v0=vM(s+l)ms+1
(1)
解法二 应用动量守恒定理
由于m与M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系统动量守恒.
由
mv0=(M+m)v,
解得 v0=M+mmv
(2)
解法三 应用动量定理
设摩擦力的作用时间为Δt,则:
摩擦力对m的冲量为
—mgμΔt=mv—mv0,
摩擦力对M的冲量为
mgμΔt=Mv,
解得 v0=M+mmv
(3)
解法四 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在摩擦力的作用下m做加速度为gμ的匀减速直线运动,M做加速度为mgμM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对m有v20—v2=2gμ(s+l),
对M有v2=2mgμMs.
结合二式可得v0=vM(s+l)ms+1
(4)
解法五 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对平均速度的推论
由于m与M在Δt时间内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平均速度关系:
m的平均速度为
=v0+v2,
M的平均速度为
′=v2,
则有
v0+v2Δt=s+l,
v2Δt=s,
解得 v0=lsv
(5)
以上五种解法所得到的五个解中,结果(1)和(4)形式一致,结果(2)和(3)形式一致,结果(5)和其它解都不相同,但是形式最为简单.对同一个问题正确应运不同的物理规律时却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解,这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遇到这种情况时,学生自然而然会产生疑问,到底哪个对哪个错?还是都对?要是都对,怎么才能统一起来呢?
2 相关分析
显而易见,以上三个不同的答案只是形式上不一致,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当学生自己发现这种问题时,千万不能只是告诉学生以上答案“都对”,而是要以此为立足点,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讨论,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证明不同解在物理实质上的一致性.否则,不光失去了使学生面临具体问题,进一步内化、外化物理规律,实现认识上获得飞跃的机会,而且可能会导致学生内心产生对物理规律自洽性的怀疑.那么怎么解决以上三个解的不一致性问题呢?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到质量m、M和位移s、l之间的函数关系就可解决.方法如下:
结合(3)式v0=M+mmv和(5)式v0=lsv,
可得
ls=M+mm.
将(6)式代入(1)式,有
v0=vM(s+l)ms+1
=vMm(1+M+mm)+1=M+mmv,
即(1)、(2)、(3)、(4)各式都是统一的.
再将(6)式代入(2)式,有
v0=M+mmv=lsv.
由此可知,以上各式都是统一的.
在应用物理规律解决物理习题时,之所以出现多种形式不一样的结果,其原因是特定的物理定律存在着多种表现形式,即存在多种推论(或定理).以上例题的物理本质就是牛顿第二定律,而解题过程正是应用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多种表现形式(推论或定理).当定理的条件成立时,结果都是相互统一的.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我们追求多种方法解题的同时,千万不要忽视对多种形式的解作“一致性”的讨论.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掌握规律与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有机会使学生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使“一题多解”的教学方法发挥其全面的功能.
【本研究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编号:2011B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