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表现性评价促进写作创新的实践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要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必须通过改变作文教学评价的方式实现。由教师评价的单一方式应该转变为有学生参与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评价方式,而表现性评价可以实现这个目标。通过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应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在写作思路、材料组织、语言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表现性评价 写作创新 实施步骤 实践效果
一、当前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看到一个作文题,往往囿于习惯性思维方式,写作思路狭隘,没有新意,从而害怕写作。话题是“母爱”,只会写母亲送孩子上医院,或者妈妈下雨天给我送雨伞;话题是“帮助”,只会写公交车上让座,好朋友之间一块橡皮分成两半,一人一半,再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可写的。每一次写作练习,都成了不受欢迎的强制行为。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严重束缚人的独创性,以致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人云亦云,写出的文章缺少个性,缺少新意。
笔者认为,要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让学生喜欢上写作,体验写作的成功,必须通过改变作文教学评价的方式实现。作文教学评价应该改变原来的单一由教师评价的方式,转变为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此,笔者认为通过教学过程中表现性评价的实践,可以初步实现上述目标。下面笔者从表现性评价的特点、表现性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步骤,以及表现性评价实践效果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表现性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当前较多的人认可的定义是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1992年提出的一个描述性的定义: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要求他们实际表现出某种特定的表现性技能,或者创建出某种特定标准的成果或作品。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学生进行具体操作时直接观察并评价学生的表现。
(一)提高学生学习动机,体现评价主体性。
任何形式的、任何时间进行的课堂评价,都应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促进他们进步。因此,评价的真正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才是自己在学业上成功的最重要的决策者。表现性评价的主体是学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更把学生纳入这个关系到他们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让评价真正成为自己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和契机。
(二)制定评价目标,激发学习动机。
表现性评价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了评价的辅助者。老师在表现性评价中要做的,不是给出一个量化的分数,而是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探讨自我发展的过程,或者制订下一步计划;帮助学生相信,在学业上获得成功是可能的,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的效率最高。
(三)依据表现性任务,进行创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的情景中,进行观察和判断,搜集信息,并总结规律,提炼评价标准。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在个人练习、小组活动或者班级交流的情景中完成评价。因此,在评价过程的任何一个情景中,都能给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提供平台,都可以看到学生全新的表现、个性的凸显和创新的生成。
(四)融合学生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和其他大规模的标准化测验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更能凸显评价功能的综合性。学生参与到评价中,培养各种能力,比如合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归纳分析的能力、评价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目标管理的能力等。表现性评价的使用者可以确定一个评价目标,也可以选择几个目标综合进行评价。这是表现性评价的前景和潜力在课堂评价中能够发挥更充分的原因。
总而言之,基于以上特点,在作文教学中应用表现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写作,也有助于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形成。这些优点,正好满足了作文教学的需要,因此可以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应用。
三、表现性评价在作文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用以下步骤来应用表现性评价。
(一)从“泛作文”中激发写作的自信。
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狭义的写作层面,而应该更广泛地创设练习“说作文”或“写作文”的机会。比如发表自己的观点、做一次简短的发言、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做的陈述或者辩论、整理记录别人的发言等,都可以视为写作训练。与正式作文相比,这些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参与,同时也是较低要求的“说作”的练习机会,更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信。我们可以把这样的隐形的“作文”练习,称之为是“泛作文”。只要学生参与这样的“泛作文”活动,就能在老师的鼓励中、同伴的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就能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热情。在“泛作文”实践操作阶段,教师首先要做好以下准备。
1.对比明显的两篇作文:一篇是优秀的作文,一篇是比较差的作文。优秀作文可以到杂志或者范文中选,差一点的作文可以是前几届学生的习作。如果是老师自己的下水作文,那使用效果将更佳。
2.准备教师收集的不同层次的作文十篇,印发给每个学生。
3.学生自己最近的习作每人一篇。教师指导学生把以上十三篇文章放在文件夹内备用。首先学生使用准备一中的两篇作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详细地罗列出评价单,好的作文好在哪里?差的作文中,发现的问题要一条条详细地罗列出来。通过两篇文章的对比,试着找出两篇文章中十个最重要的区别,一篇文章的哪些精彩之处在另一篇文章中丢失,或者没有表现出来,然后把比较的结果存放到作文的文件夹中。
然后,使用准备二中的十篇作文。请学生判断这些文章的好坏,把这些文章分成五类:非常优秀的(一类)、优秀的(二类)、一般的(三类)、较差的(四类)和非常差的(五类)。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归类。通过对这五类作文进行比较,罗列出他们之间有哪些区别,也把讨论结果写在纸上。
请学生比较前后两次作文评价的结果,会发现这两次比较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能几乎相同,只是表述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用自己能够理解的语言描述那些不同水平的作文。
(二)鼓励学生集思广益,相互评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评论写下来的那些评价,按照不同表现水平,通过查阅词典和其他的资料,进行精简和提炼,建立集体共用的有关表现的词汇表,并为不同的表现水平配上样本作文,建立一个作文评价资源库。集思广益后,制订出一套一致的但是又简洁、新颖的关键要素评价方案。通过共同参与,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就是一种成功的体验。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界定成功或者高质量作文的表现,更是为试着描述表现,给学生提供练习“泛作文”的机会,帮助学生设定写作学习的目标。
当学生对不同水平的作文有所了解之后,学生开始接触自己的作文学习目标。请学生对照评分规则(见下表)进行评估,把准备三中自己的习作归类。
表 学生归纳的作文评价准则
(三)学习应用表现性评价。
学习应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反复操练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各种表现的样例作文,让学生分析并判断其表现水平。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慢慢学会用公认的准则评价自己的作文的表现水平,明确自己的水平离老师的要求还有多远。只要朝着目标努力练习,不断修改,就可以离目标越来越接近。
小作者徐晨晖同学在经过三轮表现性评价的训练之后,应用评价资源库中的准则评价自己习作的记录:
我努力围绕话题《像风一样的债》来写,我想表达的是,因为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得到了家里人的最多的宠爱,在妈妈的教育下,我明白自己对其他姐妹欠下了债。所以,我想通过为小妹妹扇扇子,来还债。可是,好像又写了妈妈对我的影响很深,我的读者大概会以为我写的主人公是母亲。我好像不太能把中心表达明白。大家可能要很辛苦才能看出我的写作目的。
我已经努力地把结构写完整。我觉得我的开头特别出彩,我没有先交代事情的缘由,而是直接从场景入手,从我扇扇子流汗的细节写起,第一段就和“风”这个载体联系,简洁又有新意,对这一点我很得意哦!最后,我又用给妹妹扇扇子结束文章,大家看出来了吧,我用的是插叙这种写作顺序呢。
在材料的处理上,我选择的是妈妈给姐妹们扇扇子的这个场景,触动我的疑问,并在停电时,自己给妹妹扇扇子这件事来写,也能体现我选择材料时是动过脑子的呢。不过,我又觉得妈妈给我扇扇子的过程,写得有些乱,应该精简一些,才可以突出中心。
我选用的词语来表达我的意思,但我并没有用心去选择词句。当我自己朗读自己的作文时,发现很难流畅地读下去。有些句子,真的很不通顺。用词也有一些问题,比如:“却发现手中扇子吹出风”,手摇扇用“吹”这个动词,应该是不恰当的。
对照我们在课堂上讨论过的那些标准,我觉得我这篇作文,应该是属于三类作文。不过,我现在知道了,我可以在哪些方面做修改,我觉得我能把这篇作文改成二类作文。
四、表现性评价实践效果分析
表现性评价是在一定的知识准备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完成某一实际任务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对学生能力行为进行直接的评价。用表现性评价创新作文教学的方式,实践后最大的效果就是培养学生高水准的思维能力。笔者曾经让学生写过一篇半命题作文:“像风一样?摇 ?摇”,下面就用个题目的学生习作作为阐述的例子进行分析,呈现思维能力提高的具体表现。
(一)行文思路的创新。
在表现性评价实践中,学生懂得从写作思路这个角度鉴赏作文,并根据评价标准,修改自己的作文。
汪宇宁同学的第一稿作文,行文思路较繁琐,不仅在文章开头写上了去外婆家的原因,还写了沿途看到的美景,写了自己的心情等。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又和那位中年大叔聊了很多家常。用表现性评价标准自我审视之后,他给自己的修改建议是这样的:
“我的这篇作文,在行文思路上是有一些缺点的,由于写得一部分内容和中心不紧密,看似有关系,其实关系不大,反倒削减了作文的重点,显得繁琐。所以只能属于二等作文。我喜欢简约的生活方式,希望也能用简约的方式来写文章,我很渴望能把它修改成一类作文,我觉得要做适当的裁剪。应该删去‘去外婆家的原因’,沿途看到的美景略写,自己的心情也可以不写,只保留与‘简单’有关的描写就可以了。”
于是他就修改原文,重新呈现了作文的第二稿,在写作思路上,改变了原来极尽铺张的行文思路,改走自己喜欢的简约之路,这就是一种写作思路的创新。
(二)材料组织的创新。
当学生面对自己的作表现性评价的时候,李云东同学表现出一种无措。他是一个爱好历史的学生,有丰富的阅读积累,他很希望自己的特长能在作文中体现出来。小组同学共同合作、共同规划,建议他走一条新的写作之路,就是从材料组织上进行创新。他把林逋、李白、文天祥、苏轼这些历史人物,用“一阵风”串联在一起,解读出不同时代的文人的风一样的心境。材料的使用,最忌讳的就是堆砌,但是这样的材料组织,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觉其堆砌,反觉其一气呵成,气势如虹,凝然一体。材料组织上的创新,就是学生个性的表现,如果没有学生介入表现性评价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语言词句的创新。
表现性评价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引导学生认真审视自己的语言表述。下面两个片段,就是学生在表现性评价之后为了避免表达落入俗套,追求语言的新意而重写的。
片段A(修改前):
母亲整天忙忙碌碌,所以一双手很粗糙,手上都是裂痕。她用去污粉洗刷厨房,拿着拖把拖地。洗刷完毕,才肯休息。打一盆子水,把双手浸在里面,好好休息,有时间再看会书。
片段B(修改后)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粗糙多骨。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母亲的手,就带着这些红红的小嘴,浸入脏水里,搓抹布;和着去污粉,洗地板。有时这些伤口让母亲疼得皱眉,那双手却依然上下飞舞,忙个不停。洗刷完毕,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微弱的灯光,眯起近视眼,看她最爱的《山海经》,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
从上面两个片段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小作者有意识地着重去描写母亲的双手,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加入一些细节描写、神态描写,母亲的形象就丰满起来。且浸、搓、和、洗、飞舞、打、泡、拿、拉、坐、看等动词的使用,也为文章增色不少。这些变化,都是借助表现性评价的目标引导和小组的群策群力实现的。
(三)写作风格的创新。
写作风格的创新,是表现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习惯通过一件事情体现文章的中心这样普遍的写作风格后,自信的学生开始不满足,希望尝试新的写作风格。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就敢于求新。比如使用“题记”,用一句简单而有意蕴丰富的话,含蓄地呈现文章的主旨。学生为了求新,就尝试使用大胆的想象、托物言志的技巧、拟人化的写作手法等比较新颖的形式,并且从这种创新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结语
经过表现性评价的实践运用,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通过表现性评价的实践运用,学生体验到写作成功的机会,树立写作的信心,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产生写作兴趣。
(二)通过参与表现性评价,学生借助“泛作文”低起点训练、表现性评价标准的建构和应用,学会正确评估自己的写作水平,并有目的地修改作文。
(三)通过表现性评价的应用,学生能把共同的作文水平评价标准作为目标,实现写作思路、语言运用、材料组织、写作风格等方面的创新,取得个性化的进步。
(四)运用表现性评价存在一定的缺点,就是在运用过程中,因为主观判断贯穿表现性评价的各个方面,所以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投入必须得到保证,否则就不能体现表现性评价的优势,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布鲁纳.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李雪阳.表现性评价在《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
[3]方舟.课堂作文阶梯学习教程[J].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9.
[4][美]Richard J.Stiggins.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J].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