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赛促教,用世赛的标准培养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近,东莞市技师学院又放大招了,为了更好地对接世赛标准,培养更多的学生参与技能竞赛,他们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技能竞赛办公室”,去挑战一个又一个“大赛”。
2016年5月,奔赴辽宁和兄弟院校进行拉练;6月,参加广东省举行的技能大赛;7月,修整备赛;8月,参加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
这是近几个月来,东莞市技师学院技能竞赛办公室的时间表,接下来,他们还会继续重复这样的轨迹,在技能竞赛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海现场,记者有幸采访了技工教育界的大咖――东莞市技师学院院长刘海光,听他讲述他们学校是如何以赛促教,用世赛的标准培养学生的。
“国际范”办学做到与世界接轨
东莞市技师学院率先在广东全面开启中德职业教育合作,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采用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教学标准、学习领域、管理方法及考核方法,培养无缝对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此外,学院还同时开启中英、中美、中加国际办学模式。
正因为有如此卓越的办学基础,才会有一流的学生,才会有赛场上一个个东莞市技师学院学子的身影。
“这两年学校一直在竞赛方面狠抓基础,争取在其他项目上也有所突破,在一些项目上我们学校还是有基础的,因为我们学校开启的中德合作,学校所采取的学生培养标准、评价机制、师资培训都是与德国本土接轨的,众所周知,世赛采用的标准基本上参考了德国的标准,所以学校就是想让教学与世赛对接,与国际一流对接。”刘海光院长补充道。
“开启国际合作办学以来,东莞市技师学院所取得的效果很显著。学校和德国共合办了6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标准很多都是世赛的标准,中德班共计1000多名学生。学校进军世赛就像是塔尖进军一样,选择参赛的选手余地比较大,是一个宽基础的选拔方式,而不是刻意去训练一个或几个为了参赛而参赛的选手,正因为如此,我们学校冲击世赛的基础是非常牢固的,这也是我们学校参加世赛选拔赛的优势之一。”刘海光院长自豪地介绍道。
“国际范”的东莞市技师学院在追求国际化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更加适合学校发展的一条道路。在引进德国“双元制”和英国“现代学徒制”基础上,不断结合本土实际进行创新,加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转变教学方式等,向国际一流看齐,走出一条“技能+学历+国外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之路。
“学习型工厂”为提升技能水平发力
除了招生就是就业,这是评价一所技工院校好坏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怎么协调好招生和就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需要各技工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解决。在这方面,东莞市技师学院做得很好,开展校企合作,和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组建师资队伍,进行工学交替,培养无缝对接的高技能人才。
“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上,我们根据不同专业引进相关企业在校内建了很多学习型工厂,其实这是连接教育培训和就业的桥梁和纽带。从学习型工厂出来就业的学生(毕业生)就是从一个工厂转换到另一个工厂,这就是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例如,学校培养出来的金属切削师,要求他拿到图样后能立马加工;培养的机电师,进入企业后,只要熟悉一下企业的生产环节和生产设备,就立马可以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安装、编程、调试等。学校一直是按照一个综合型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谈到现代技能人才的培养,刘海光院长感慨地说:“现在我们国家就业呈现一种结构型矛盾,企业有很多技术岗位招不到人,同时,许多高校和职校毕业生就不了业。深度思考后,我觉得这是教育的缺失,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目前的产业结构不匹配。现在我们国家的工业从2.0向3.0转型,在这期间,如果我们还用2.0的培养模式按照专业去培养人才,显然与社会需要脱轨。工业3.0需要的是综合型的高技能人才,也就是一个在具体领域内一专多能的技能人才,适应工业3.0的节奏,培养一流的技术人才,需要各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方法都跟着改变。”
如何去改变教育模式、方法,从而主动对接工业3.0?
“连接学习和就业,形成两者之间的匹配,就要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开办冠名班、定制班等,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目前,东莞市技师学院有20多个校企双制合作班级,完全和企业培养目标对接。例如,专门为庆泰电缆厂、荣兴五金制品有限公司培养技术干部的班级,为德图仪表等4家德企培养的机电工程师班级,为天母蓝鸟公司培养店长、大厨的班级等等。这种合作的目标确定好以后,学校和企业按照“8个共同”原则,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组建师资队伍等,进行工学交替。这样的培养模式能够确保学生一毕业即可上岗。世赛也是一个很好培养综合型高技能人才的途径。许多职业院校就是通过世赛了解到世赛的标准,从而对接教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是企业所需要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刘海光院长继续补充道。
融“工匠精神”于世赛选手培养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工匠的代名词,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创新进取等的综合体。东莞市技师学院在培养世赛选手的道路上,必然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他们身上,为国家培养出一流的大国工匠。
“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的精髓就是追求品质,一个是工作品质,一个是产品质量品质。我们引进德国双元制以后,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分两个,一是专业能力,二是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包括个人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在学习专业能力的同时,要把这三种能力潜移默化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的培养剥离开来。据我了解,有些学校专门把核心能力这一模块单拉出来,进行独立教学,我觉得这是没效果的,必须把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结合起来培养。例如,我们一直采取项目教学法,需要一个小组或者团队一起去完成,小组成员内需要做到具体分工,而想要完成这个项目就必须互相配合。只要一个成员掉链子,那么这项工作就没办法完成了。在这一过程中,就锻炼了他们与人打交道、团队合作等能力。我们学生一进入学习型工厂,首先就要接受生产产品(教学载体)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就要教学生学会和顾客打交道,例如,介绍你所在的工厂,怎么和顾客签订协议,增进双方的了解等等。接下来,就需要对产品进行一个简单的设计,确定生产工艺环节。然后,才进入生产环节。在完成以上环节后,还需要一个销售服务环节的教学。学生毕业后,很多人都从事售后服务工作。这样就有效地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的整个流程有机连接在一起,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刘海光院长介绍道。
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学校也在逐步地把工匠精神融入备赛,选手每天一大早开始投入训练到晚上12点,长期的坚持,没有恒心和毅力,根本坚持不下来。学校把7S管理融入选手日常训练和考核,选手无论训练、考核还是比赛都能很好地遵循专业操作规程。
参加世赛是为了更好地转化世赛成果
我国在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所取得的成就无疑令人自豪,现在社会上也在弘扬技能成才、技能改变命运等良好的社会风尚。对此,一部分人提出了质疑,认为世赛与就业是脱节的,不能为了参赛而参赛。对此,东莞市技师学院刘海光院长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上面提到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世赛项目的标准本身就是一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标准,是适应工业从2.0向3.0转型人才需求的。工业3.0的自动化程度很高,我们职业教育如果继续用工业2.0那样按照工种培养人才模式去培养工业3.0所需的人才,那么我们的职业教育必然与产业需求脱节。目前我们国家经济正在转型过程中,有的已经完成了转型,有的还在转型的路上,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把握经济脉络,有的放矢地进行规划,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例如,我们用工业3.0的标准去培养一个合格的机电师,教会他电子电工、机械、编程、自动控制等等,如果你让他去一个2.0的工厂工作,这就是一种人才的浪费。反之,如果按照工业2.0的教育模式去培养人才,然后到3.0的工厂去工作,那就达不到岗位要求,不能胜任工作。所以,必须与产业的结构相匹配,来做我们的职业教育。只有高标准地要求自己,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节奏。就像世赛,它是一个全球范围内技能人才大比拼的舞台,融入的也是一流的技能水平,代表的是行业的最高标准,我们完全可以把世赛的标准、世赛的成果转接到行业中去,转化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东莞市技师学院高瞻远瞩,继续投入更多的精力于世赛,他们参加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工业控制、烘焙项目,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刘海光院长说,将来他们还会加大世赛投入力度,聘请更多的专业教练,按照世赛的标准,加强翻译队伍、专业队伍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莞市技师学院在世赛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