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发展与今冬麦田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的前几年,中国是世界上的主要小麦进口国,每年平均进口1100万吨小麦。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内生产总量超过消费总量,小麦进口量逐渐下降,同时开始大力推广种植优质小麦品种,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品质需求。自1997年实施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来,我国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连续大幅度增长,在小麦总面积从3000万公顷下调到2200万公顷的同时,不仅依靠提高单产满足了国内消费总量需求,而且将优质小麦品种的种植面积从1998/1999年度的180万公顷增加到 2008/2009年度的近1500万公顷,占总面积67.9%。
小麦品种包括强筋、中筋、弱筋等不同加工类型。我国优质强筋小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大面积生产上能达到美国、加拿大硬红春麦的品质标准,以进一步替代进口并参与国际优质强筋麦的市场竞争,此类品种一般单产4~5吨/公顷。另一类是目前国内种植面积较大的强筋麦,单产6吨/公顷以上,在适宜地区品质可达到国标优质强筋小麦一级标准,但在大面积种植时,其加工品质只能达到国标优质强筋小麦二级标准。优质中筋小麦改良的重点是产量潜力,在黄淮海主产区要求达到单产9吨/公顷的水平;品质方面主要强调蛋白质质量,适当提高面团的延伸性,以适应优质面条等主食的需要。目前国内的优质弱筋小麦品种很少,单产虽可达6吨/公顷以上,但加工品质真正达到优质弱筋标准的屈指可数,特别是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偏高,是今后品种改良的重点。
在消费方面,对用于制作饼干和糕点的优质弱筋小麦的需求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对适合做面包的优质强筋小麦。据估算,全国食品加工业一年需面包用强筋小麦360万吨,加工饺子粉和方便面配麦需用强筋小麦1150万吨,加工饼干糕点需用弱筋小麦600万吨,三项合计2110万吨,此外还有其它专用粉需求未计算在内。但目前已经育成和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中,面包小麦品种占多数,而优质饼干和糕点小麦品种却寥寥无几。导致面粉加工企业在生产饼干和糕点时对国外优质弱筋小麦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有的甚至全部使用进口弱筋小麦。
在实际应用中,优质小麦转化成专用粉的数量也不足三分之一,主要原因是优质麦的质量达不到市场要求。中国农户土地面积小,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田间管理比较落后,很难做到单种、单收、单储,导致品种混乱,品质下降。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后加工研究室2008年对我国1361份商品小麦样品、687份栽培品种小麦样品的籽粒硬度检测结果表明,我国商品小麦中硬麦、软麦分别占35.2%、7.2%;栽培品种小麦中硬麦、软麦分别为60.1%、10.4%;软麦比例偏低,不同硬度小麦混杂严重。进一步提高我国优质小麦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必须从源头抓起,把好生产关,加强优质小麦的品种改良和栽培管理,实现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其中包括育种、栽培、收贮、粗加工(以制粉为主)、精加工(以食品行业为主)各个技术环节,其目标是满足人民的食物需求,实现粮食安全。
我国优质小麦优势区域已经初步形成。其中,黄淮海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长江中下游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西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中筋小麦;西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东北小麦优势区着力发展优质强筋、中筋小麦。预计到2015年,上述5大优势区域将生产我国小麦总量的98%,其中优质品种面积将超过85%。
二、我国小麦生产技术发展趋势
第一,进一步发展小麦生产,首先要扎实做好农田基本建设,全面建立农田质量现状与用养档案,分区建立覆盖所有农田的基本建设规划,分批实施农田整治与质量建设,重点加强小水利及灌溉工程建设,如沟渠整修、井网布局、电力及灌溉设备配置、平整土地等。
第二,要加强高产高效简化栽培技术研究,研究区域化、适应型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普及测土配方施肥,分区分类推荐施肥标准,全面提高小麦播种质量,适度低投入。小麦主产区已经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应提倡“七分种、三分管”,制定规范化整地、播种技术模式,研制优良播种机械,严格做到精细整地,精匀播种。同时抓好主要灾害的抗逆丰产技术研究与储备,重点抓好主要病虫害和冻害、干热风、旱害、湿害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
第三,要认真培育和选择主导品种。品种改良是农业生产的源头性工作,良种是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中贡献最大、效益最显著的技术因素。目前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优质小麦代表性品种有强筋品种济麦20,弱筋品种扬麦13等。同时,良种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良的品种,二是高质量均一化的生产用种子。我国育种工作对适应性、多抗性重视不足,尤其对寒、旱、热、病综合抗性或适应的优质品种缺乏,栽培品种风险大、问题多、推广区域受限。另一方面,也是当前突出的问题,就是良种不良,表现在品种混杂、种子纯净度低、质量不好、大小不匀,大田种植后弱株较多、杂株丛生,不利优质高产。需要不断培育优质新品种,严把种子质量关,统一供种,提高生产用种子的质量。
第四,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受单项技术进步的推动已经转变为更多地依靠综合科技发展和组装应用。因此要围绕适宜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展技术推广与指导工作,特别应抓好基层农机手和科技示范户的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为发展优质小麦生产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今冬小麦生产形势和技术建议
(一)当前冬小麦生产形势
在小麦连续6年丰收的基础上,高产、优质、广适性新品种所占比例进一步提高,已经形成又一次优良品种大规模更新换代的格局。据今年秋播的初步统计,济麦22和良星99在山东省的播种面积达3100万亩,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7.7%;河南省大幅压缩播期范围窄、生长发育快、易遭冻害的弱春性品种,扩大高产、优质、多抗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面积。仅百农AK58、郑麦366、周麦18、周麦16、新麦18、西农979、新麦19和豫麦49-198等8个半冬性品种的播种面积即占全省总面积的80%。
根据上年小麦抗旱夺丰收的经验,今年各地加大力度,强化关键技术的贯彻落实。精播半精播、秸秆还田、播后镇压、配方施肥等主推技术在河南、山东、河北等省的应用面积都显著扩大。仅测土配方施肥,河南省就扩大了近1000万亩。针对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因麦收降雨带来的种子发芽率降低问题,采取严格检测发芽率、换种调种等办法保证了种子质量。
今年9月份全国小麦主产区的降雨都比较充沛,使10月份麦播阶段的底墒充足。小麦播种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晴好,利于农事操作,整地质量普遍较高。河南省遵循“秸秆还田必须深耕,旋耕地块必须耙实”的技术原则,扩大机械深耕面积,多数旋耕播种麦田都普遍进行了耙压,显著提高了全省麦田整地播种质量。各地都制订了小麦适播期范围,绝大多数小麦播期适宜而集中。河南省在10月中旬即完成全省80%;山东省到10月29日即完成全省计划的96%,潍坊等受旱区在11月1日降雨后及时补播了旱地小麦;安徽省整体进程也较去年早而集中。
随着气候变暖和秸秆还田面积的不断扩大,麦播阶段地下害虫日渐猖獗,条锈病初发期提早。今年各地加大了土壤处理、种子包衣、药剂拌种等麦播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山东省实现种子包衣拌种全覆盖,河南省药剂拌种和种子包衣合计面积超过7000万亩,陕西省药剂拌种比例超过80%。
但仍有少量麦田因整地质量不高,导致出苗不好,缺苗断垄和分蘖缺位现象。部分田块播量偏大或播期偏早,或因干旱、迟茬口等因素造成迟播小麦。
(二)冬季小麦田间管理重点及技术建议
1.抓紧查苗补缺,保证苗全苗齐
四川、重庆、江苏等南方省份,还有一小部分因前茬收获过迟尚未完成播种,应加快扫尾工作。北方省份也有部分因旱迟播的麦田。对于迟播小麦,应加强出苗阶段的管理,及时查苗补缺,确保苗齐、苗足。
2.制定防冻预案,加强冻害防控
对于品种春性较强、播期偏早,或播量偏大的麦田,要切实加强肥水管理,通过深耕断根、镇压、喷施植物生长延缓剂等措施,控制旺长,预防或减轻冻害。11月10日起全国出现降雨降温天气,其中晋陕冀豫4省突降暴雪,虽有利于土壤补墒和控制小麦冬前旺长趋势,但缩短了抗寒锻炼时间,不利于形成冬前壮苗。因此温度回升后要及时查苗,发生冻害的地块要浇灌越冬水。苗情较弱的麦田可根据实际状况每亩追施5~10公斤尿素。
3.加强病虫监测,做好冬前防控
由于秸秆还田、品种布局、气候变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小麦冬前病虫害发生有加重趋势。特别是甘肃、陕西、四川等省应加强条锈病的冬前监测防控工作,以减轻春后和全国防控压力。河南、山东等省应加强根腐病、全蚀病和孢囊线虫等根部病害的监控和防治。各地还应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选择适宜的除草剂及时进行化学除草。
4.加强苗情调查,因苗因地管理
我国小麦主产区覆盖范围广,时空跨度大,生产情况比较复杂。各地应加强苗情、病情、虫情、土壤墒情等调查,因地、因苗分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