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鲧禹治水的息壤为何物之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鲧禹治水的息壤为何物之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鲧禹治水的相关记载中屡屡提及息壤。如《山海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归藏・启筮》说:“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山海经》郭璞注引)关于息壤的含义,《山海经》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淮南子・地形训》高诱注“息土”云:“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均释“息”为繁殖,释“壤”为土。综合以上信息可知,息壤是鲧禹治水传说中一种能随水的上涨而无限生长的土壤,有时与息石并称,因古人有“土精为石”之说,故二者本|上实为一物。

近现代学者在此问题的研究上大体分为两类,一类致力于给息壤寻找实物性的定位,另一类则专注于深掘息壤所可能蕴藏的文化心理意义。

首先谈第一种研究。早在1957年,顾颉刚的论文《息壤考》已开此种科学研究之端。顾先生认为在黄土地区发现的土层因地下水的作用而隆起的现象,是息壤传说的现实依据,“原来在渭河峡谷里黄土层间……地下水位入冬膨胀,春后消融,地下水流又不断地施压力于上部较薄的地层,使得土地突然隆起”。他引用矿物学家张幼丞先生的分析说,有的息壤或息石,“当是局部的地壳上升的现象”。顾先生力求用科学方法对远古传说做出今人能够理解的说明。

其后,遵此思路而研究者丛起。

罗漫在其论文《息壤与膨润土:一个文化之谜的科技考察》(1995年发表)中认为息壤即现代工业中的膨润土。膨润土的最大特点是遇水膨胀,膨胀系数一般为十几到四五十倍,这与治水的息壤会“长息”的特点极似。因此,该说也颇有说服力。由于膨润土胀幅甚大,若息壤确为实物,则膨润土庶几近之。仓林忠在其论文《“鲧盗息壤”浅酌》(2002年发表)中认为息壤、息石是指“投放到水中以阻遏洪水,盛满石块、泥包、沙袋的竹、木笼和借之建成的防护堤”。这一论断臆想成分过重,而其最突出的弱点就是此种不断由人为加固加高的防护堤,不符合息壤“自生长无限”的特点。王子今在《息壤神话与早期夏史》(2003年发表)一文中则认为息壤实为夯土。“夯土技术以最普通的材料,用最简便的方式,筑土防洪,水涨堤高,可能正是‘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神话的由来。”笔者认为其弱点与仓先生相同,夯土亦不符合息壤“自生长无限”的特点。宋小克在其论文《息壤出自岷山考》(2010年发表)中认为,息壤即岷山地区的紫色土。“紫色土,是在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母岩疏松,易于崩解。”“暴露在外的松软土层被冲刷后,岩石又不断风化,形成新的土层。疏松岩层不断产生新的土壤,雨水冲刷到低洼之地,土层不断堆积加厚。紫色土的这个特点,也许正是息壤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础。”该观点说服力相对更弱,且不说母岩转化为紫色土的速度太慢,其胀幅亦相当有限。

以上诸说存在一个共同的逻辑问题,研究者都在现实中寻找尽量符合文献中息壤特征之物,但即便是符合息壤特征的实物,我们又如何敢论定它一定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那种息壤?这种单方面的对应造成了此种研究所不可避免的猜测性质。当然,这一缺陷实亦由文献记载的模糊性所致。若抛开这种逻辑上的缺陷不谈,单从哪种物质更符合息壤的特征这一点上说,则以罗漫的膨润土说最具说服力。

其次谈第二种研究。此种研究成果丰硕,这里略举其代表性观点。

叶舒宪在其著作《中国神话哲学》中认为,息壤的命名保存了一个极古老的观念,即人(或其他灵物)的生命(灵魂)是通过气息被神吹进身体的,神不停地向人的身体里吹气,人才获得了灵魂、生命及生长能力。他指出,“息壤之所以能自行生长是因为它具有生命,它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神曾用吹气的方式将生命之息――灵魂注入其中”。叶先生的这一独到见解无疑富有启发意义。周延良在其论文《鲧禹治水与息壤的原始文化基型》(1998年发表)中则指出,息壤即是活土之义,有生命而可生长的土壤。土生万物,也包括生人。从活土观念的扩大意义这个基点上认识,在原始人看来,土可育生万物即万物赖土以生,土自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土的这种生命力又是以自身的增殖繁衍为条件。息壤正是这一扩大意义的具象。周先生的观点很有新意。

至于在这方面研究中影响最大者,则是把息壤放到“动物潜水取土造地(或捞泥造陆)”型神话视域下进行研究的一派。

日本的大林太良在《神话学入门》(1966年初版)中首先提出,在创始神话诸类型中,有一种“动物潜水取土造地(或捞泥造陆)”型故事广泛流传于欧洲、亚洲直到美洲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其说振聋发聩,依此研究息壤的中国学者鱼贯而出,经萧兵、叶舒宪、李道和等人的实践而蔚成一派。该神话模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前人类的动物神,遵照或违背上帝的意旨,潜入原始大水捞出一块泥沙,抛到水面后不断膨胀而形成人类居住的大地。在中国古典神话中,神用以创世的这块原始质料即是息壤,而息壤形成的大地则被称为昆仑(昆仑读音与鲧同,缓读则昆仑,急读则鲧),因此传说中的昆仑山被描述为袖珍式的宇宙模型,且被认作中国人种和文化的发源地。1999年胡万川发表的《捞泥造陆――鲧禹神话新探》一文是迄今为止从“动物潜水取土造地”类型角度探讨鲧禹神话最深入的成果之一。该文发表后影响较大。吕威在其《息壤研究》一文中采信了这一研究模型,并进一步认为,将息壤理解为神的排泄物,才能合理地解释其所具有的膨胀或生长能力,这能力是神自己生育与创造能力的体现。

然而此种研究的前提――“动物潜水取土造地(或捞泥造陆)”说遭到部分学者质疑。如张开焱在其论文《鲧禹创世神话研究述评》(2014年发表)中质疑道:

“作为创世神话,肯定不止有大地创造一个环节,大地、天空、日月星辰、动物植物等的创造、人类的由来,以及宇宙劫难和宇宙再造等,都应该是一个创世神话的必然构成部分,仅仅根据造陆一个环节就将夏人创世神话确认为陆地潜水神话,是十分片面的。”

除上述众说外,还有人提出相当离奇的理解,认为“壤者土也,本是土地之代词;息,生生不息,是指土地之扩大”,因此鲧窃息壤是为了扩大“领土”范围。其见解新则新矣,然论据太弱。

此种研究因其视野更开阔,方法更多元,故颇多创获。但其考证有时未免离题过远,尤其是他们几乎全部避开了息壤能“自生长无限”而被用于治水这个最根本的性能,所以该问题尚有待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