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前儿童心理教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明显。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受到重视的程度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幅度成正比。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而“爱幼”也已经从比较单纯满足下一代的物质需要发展到关注下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以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一个课题。近年来,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发展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层次已由学前儿童师范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承担)逐步提高到专科、本科乃至研究生教育。随着我国内外交流活动的加强,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互访活动愈加频繁,一些科研课题直接将国外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引入到了国内。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当代中外学术交流中比较活跃的学科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使得我国与国外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上的差距日益缩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迅猛发展,使得某些学科的科研水平有可能在国内外实现同步发展,尤其是某些前沿学科,国内外的研究水平几乎是处于同一层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国外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快速发展也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因此,随着现在教学设置的日益完善和家庭电脑与世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就有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质的飞跃。
一、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重视不够。尽管国家和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儿童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划(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学前儿童园工作规程》中就明确提出过“学前儿童园必须切实做好学前儿童生理和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但其被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的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即主观上有高度重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只是部分地实现了学前儿童物质条件和生理健康需要的满足。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托儿所、学前儿童园的教师及学前儿童家长缺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和认识:(1)一些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用德育工作来代替,他们常常把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片面归为思想品德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更多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被教育者认为是简单的个人行为习惯,没有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引导。(2)部分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成人化,他们常常是借鉴中小学校甚至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模式来进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没有根据学前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
2、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虽然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科研水平因为国家的重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状况并不乐观,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还很少。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现代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的历史还非常短暂,尤其是专门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更为短暂,还不足以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同时,我国传统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充当了一种保姆的角色,这在客观上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很好地接受一些先进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这些原因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无论是中等学前儿童教育学校,还是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中,由于系统理论的缺乏而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只能停留在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上。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较高的理论要求与普遍的理论水平不高之间的矛盾就更加突出,具体体现为,各个学前儿童教育的专门机构(包括各种形式的学前儿童园、托儿所及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实验机构等)用于指导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都是一些内容分散、零乱、不能自成系统(大多穿插于其它内容中)的文章和书籍,甚至只是简单地就近借鉴其它中小学或相邻学科的经验,其效果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3、学前儿童教育师资方面的问题。从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多是学前儿童园教师,但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园教师的任职资格都不符合《教师资格条例》规定的学历条件(幼师毕业以上)。由于缺乏扎实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他们常常对学前儿童心理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感到手足无措,不能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矫治,也无法预见学前儿童心理可能出现的疾病并加以预防。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树立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念
学前儿童教育应着眼于学前儿童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培养,达成学前儿童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学前儿童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着重才艺的学习,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统一和协调,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调整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状态的健康心理。
2、形成一个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人文环境系统
学前儿童的成长应该有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环境,主要是指以人际文化为主的人文环境。由于人文环境以“人”为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期待性与现实性、相互性与应答性,因此,作为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接触最多、关系最为密切,首先自身得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其次,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要把握好对学前儿童的期待尺度。合理的期待有利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不合理的期待(过高或片面的要求)则会导致学前儿童心理畸形发展。而且,学前儿童教师和父母对学前儿童的各种心理现象应及时地采取丰富多样的应答措施,以预防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另外,间接的社会环境有时虽然与学前儿童不直接发生关系,但是它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影响也不容忽视。
3、提高幼教工作者素质,加强学前儿童教师培训工作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学前儿童的成长,教师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期是人格形成一个重要时期,他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可塑性也较大。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会影响一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较多。并且一个人在学前儿童期形成的性格特点将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幼教工作者的素质,促使他们在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前儿童的教育方法、技巧,努力提高自己心理卫生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并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中去,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艰巨工作。另外,还应对学前儿童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这不仅有利于学前儿童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而且还使他们能针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好地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地成长。
4、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合作的桥梁
当前,学前儿童园的师资培养工作主要由各级中等师范院校和一些高校的学前专业来承担,学前儿童园教师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主要由他们自己独立摸索着解决,而缺乏更加系统的、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现在也开设了一些涉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对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其应用心理学部分也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知识,没有实践性。所以学前儿童教师有时面对学前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因此,要改变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就必须搭建学前儿童园与高校的合作的桥梁。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手:有条件的学前儿童园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心合作,高校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定期到学前儿童园培训学前儿童教师,帮助他们了解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对他们进行定期指导,减少其盲目性,使得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因为学前儿童的情绪比较外露,大多数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不加掩饰,对于学前儿童教师而言,应多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动态,从他们的外显的行为中发现其心理问题,针对其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前儿童能够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