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混和性中风19例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混和性中风19例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混和中风;梗塞;出血;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118-01

随着CT检查的广泛应用,混和性中风已被临床所重视,我院自2000~2003年共收治19例混和性中风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年龄57~80岁,平均年龄65.5岁,全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病程3~21年,未接受系统降压治疗。合并冠心病史6例,中风病史3例,糖尿病病史6例。活动中发病9例,静态发病10例。

1.2 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9例,恶心、呕吐5例,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4例,眼底呈动脉硬化性改变12例,运动性失语7例,混和性失语3例,偏瘫15例,四肢瘫3例,偏身感觉障碍9例,单侧病理反应13例,双侧病理反应4例,脑膜刺激征2例。以脑出血为主要表现12例,以脑梗死为主要表现7例。发病时血压均大于22.8/13.3 kPa。

1.3 脑CT检查

全组病人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做脑CT检查,均见高密度出血灶和低密度梗死灶并存,出血量在5 ~64 ml,大于20 ml 8例,小于20 ml 11例。梗死灶与出血灶在同侧6例,在对侧10例,双侧多发性梗死3例。出血灶位于基底节区9例,丘脑4例,脑叶4例,外囊区2例。

2 结果

本组有10例病人按脑出血治疗,9例中性治疗。治愈5例,好转12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脑疝。

3 讨论

3.1 混和性中风的诊断

混和性中风是指在短时间内(小于48 h)出血性和缺血性病变在不同部位同时或相继发生的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比较困难,一般根据以下几点考虑混和性中风:①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或缺血性中风病史。②发病形式符合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③临床上不能用单一病灶解释的多发性定位体征,或按一种脑血管病治疗时又出现新的症状和体征。因此,临床上早期多次头颅CT或MRI做为混和性中风的可靠诊断手段。

3.2 发病机理

目前多数认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脑出血和脑梗死的病理基础,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脑出血伴脑梗死的原因考虑有:①脑出血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脑小动脉持续痉挛收缩,或由于脑血管痉挛引起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压迫或阻死微循环导致脑梗死。②血液动力学改变。由于脑出血,血压聚然降低,导致低灌流,或不适当地使用降压药导致低灌流,易使分水岭区侧支循环建立不良,发生分水岭梗死。同时脑出血后,病人呕吐,不进食,大量脱水,使血液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导致脑梗死。脑梗死后并发出血,原因考虑可能与血液再灌注的增强有关。混合性中风临床表现多样化,根据CT扫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①出血-梗死型,临床以脑出血为主要表现,本组13例。②梗死-出血型,以脑梗死为主要表现,本组6例。

3.3 治疗和预后

混合性中风因出血与梗死并存,治疗应慎重。以脑出血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患者,应以脑出血治疗为主,同时应合理使用甘露醇,防止脱水过度,血压骤降,血容量不足,导致脑梗死加重。一般患者以中性治疗为主,2周后可用较温和的改善脑循环药物,如维脑路通,复方丹参等。本组17例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收稿日期:200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