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对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对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角膜地形图来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表面屈光度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6-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40例(4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A组行胬肉切除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B组行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手术前后分别行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主要参数,并比较手术前后角膜地形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翼状胬肉切除术后,A、B两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术前,且A组各参数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翼状胬肉; 丝裂霉素C; 角膜地形图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为睑裂部球结膜与角膜上一种赘生组织,侵犯角膜后日渐增大,甚至可覆盖至瞳孔区而严重影响视力[1-2]。翼状胬肉切除术是目前治疗翼状胬肉的最主要方法。对比分析40例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患者的角膜地形图改变,研究翼状胬肉切除术前后角膜形态的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10月在本院眼科就诊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40例共44眼,其中女26例,男14例;平均年龄65.3岁;胬肉侵犯角膜均≥1.5 mm,术眼术前均裂隙灯显微镜下详细检查,测量各有效参数,排除各种急慢性、感染性眼病,无内眼手术史,术后无角膜上皮缺损或愈合不良,无手术后并发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组:A组21例23眼,B组19例21眼。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术者为同一高年资医师,手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0.2 g/L丝裂霉素C,B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后均采用抗生素眼液及皮质醇眼液交替滴眼,术后1周拆线[2]。两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后1周及1个月行角膜地形图仪检查,记录相关参数,检查者均为同一熟练技师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角膜后表面Diff值 术前44眼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平均值为(0.036±0.018)mm,术后1周为(0.035±0.016)mm,术后1个月为(0.035±0.017)mm,术前与术后1周的角膜后表面Dif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5,P=0.784),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角膜前表面Diff值的比较 两组术前角膜前表面Dif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均明显低于术前,且A组术后1周的角膜前表面Diff值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角膜散光度的比较 两组术前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角膜散光度均明显低于术前,且术后1个月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最陡径线屈光度的比较 术前44眼最陡径线范围在85°~110°之间。两组术前最陡径线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的最陡径线屈光度均明显低于术前及B组,而B组术后1周最陡径线屈光度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翼状胬肉引起角膜表面形态改变的机制有3种:(1)角膜上皮层和泪膜的改变;(2)角膜基质层的改变;(3)角膜机械性的牵拉[3-4]。翼状胬肉术后能够解除角膜牵拉,使得接近垂直方向的径线屈光度下降,减少与水平径线的差值从而使角膜表面更规则,散光度下降[5]。比较A、B两种手术方式其结果是有显著性差异的,A组是采用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减少术后瘢痕的牵托作用所致的角膜形态改变,进而影响角膜曲率及散光度。

从本文表1可见,手术前后角膜前表面Diff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手术对角膜表面的影响是可逆的[6]。其中,A组术中采用丝裂霉素C,其术后角膜弹性的恢复及散光下降均优于B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手术前后改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机械性牵拉及压迫未引起角膜后表面的形态及高度的变化[7-8]。术前最陡径线的屈光度手术后有所变化,说明手术使胬肉对角膜的影响有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角膜的规性,从而减少散光度[9-11]。

翼状胬肉以手术治疗为主[12]。胬肉可引起角膜变形和视力下降,手术切除可以改善这些变化,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可以帮助术者适当选择手术时机,有利于术后角膜形态恢复,明显提高视觉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蓓,卞少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联合25%酒精术中处理胬肉头部60例70眼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2):116-117.

[2]徐锦堂,孙秉基,方海洲.眼表疾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87.

[3]屈政朋,杨玲.逆向撕除法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应用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18-119.

[4] Bradley J C,Yang W,Bradley R H,et al.The science of pterygia[J].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0,94(7):815-820.

[5]陈,杨桂芳.翼状胬肉复发与病理组织变化的关系[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30-131.

[6] Maheshwari S.Pterygium-induced corneal refractive changes[J].Indian J Ophthalmol,2007,55(5):383-386.

[7]付文琴,王鑫.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3):62-63.

[8]胡婕,尹雅丽,张福海.低浓度丝裂霉素浸泡羊膜移植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57-58.

[9] Pesudovs K,Figueiredo F C.Corneal first surface wavefront aberrations before and after pterygium surgery[J].Journal of Refractive Surgery,2006,22(9):921-925.

[10] Alpay A,Ugurbas S H,Erdogan paring techniques for pterygium surgery[J].Clin Ophthalmol,2009,3(6):69-74.

[11]董洪震.新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J].中国医学创新,2011,8(9):156.

[12]易绍艳,王晓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前后角膜状态的变化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47-48.

(收稿日期:2014-03-06) (本文编辑: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