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智慧的地球”是终极目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智慧的地球”是终极目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IBM为什么会在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在提出概念后,IBM是如何来推动“智慧的地球”落地的?作为“智慧的地球”概念的提出者,IBM为什么在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IBM又准备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困难?上述这些问题,可能是业内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带着这些疑问,《软件和信息服务》杂志总编辑王晓民近日对IBM杰出工程师、IBM中国开发中心首席技术官兼创新工程院院长毛新生进行了独家专访,他对这些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王晓民(以下简称王):“智慧的地球”这样一个听上去十分宏大的理念感觉应该是联合国提出来才对,为什么却由IBM在2008年提出?

毛新生(以下简称毛):首先,我想说的是,在这方面,IBM是有这样的传统的,比如,早在1996年IBM就提出了“电子商务”的战略发展思想,后来又提出“随需应变、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到2008年又提出“智慧的地球”。IBM之所以能够提出这些理念,是因为他一直都是一个兼顾业务和技术两方面的企业,既有很好的技术创新,但同时也不会忘记技术的创新是为了服务于业务发展。所以当时,我们的愿景就是希望IBM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为了让这个地球变得更美好。

而在2008年,恰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IT产业正处于寒冬期。在那样一种情况下,IBM一直在深思:信息技术,包括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其他技术,能以怎样的新角度、新价值交付出来,来帮助我们实现愿景。而在当时,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构成智慧的地球的三个“I”:第一个“I”是Instrumented(感知化),指的是一切东西都可以被感知。这其中包括很多技术,例如手机、传感器等。通过感知,可以使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连接起来,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运转,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并能够准确量化所产生的变化。

第二个“I”是Interconnected(互联化),这里所说的互联化,并不仅仅指互联网的连接,还包括物联网的连接、社交网络的连接、人与人的连接、物与物的连接等等,可以说连接无所不在。在这一趋势下,未来互联网将会变成物联网,国际贸易壁垒逐渐消除,企业内外的整合日趋紧密,跨行业的联系和合作也不断加强。而且虚拟技术的大行其道,加速了互联互通的趋势。这些都大力推进了协作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个“I”是Intelligent(智能化),这也是信息技术最能体现价值的地方。当一切都被数字化、被感知,并转化成滚滚的信息流后,最重要的是什么?无疑是要把信息进行深加工,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并做出更快、更好地决策。

如果三个“I”能实现,那么很自然就能实现我们的愿景: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从这一点,“智慧的地球”理念的提出,并没有太多令人惊奇的地方。至于这样的理念之所以是由IBM提出来,有三个原因:一是这本身就是IBM公司的战略发展愿景;二是因为信息科技在这里面扮演最关键的角色;第三个原因是这会创造一个巨大的新的信息科技市场。做为一家商业企业,IBM希望能把这个市场建立起来,并在其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王:可“智慧的地球”如何才能不漂在空中,而实现真正落地呢?

毛: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要下一场大雨,最初只是掉一些雨点,接着雨点会越来越大、越来越急、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一片。“智慧的地球”的落地进程和下大雨的道理是一样的,也是先从小处做起。例如先从各个区域、各个行业甚至各个应用开始,比如医疗行业,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医疗设备变得数字化,使这些设备能够成为数据源,把电子病历做好,让医疗数据都变得可存储、可查询、可处理、可使用,如果把这些应用都做好,那么医疗行业就会变得智慧。而如果各个行业都变得智慧起来,那么一个城市也会逐渐变得智慧。所以,一个智慧的地球其实就是由智慧的地域、智慧的行业、智慧的城市、智慧的企业等组成。很多人讲“智慧的地球”这一理念高高在上,如果我们是从“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做起,那么“智慧的地球”就可以走向落地了。

王:最近IBM又提出了“SMAC”战略,有人认为这又是IBM搞出来的一个新名词,那么这和推动“智慧的地球”落地有什么关系吗?

毛:SMAC,即Social(社交商务)、Mobile(移动计算)、Analytics(大数据分析)、Cloud(云计算),其实这和“智慧的地球”是一脉相承的。例如,移动计算就是实现感知的一种方法。此外,在“智慧的地球”落地的过程中,移动计算还有另外一个角色,它是最终商业流程的接触点,崭新的用户体验的接触点。数据分析承担的则是智能化。智能化今天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就是大数据及相关的分析技术。再看看社交商务,是人和人、人和业务流程的连接,也是无所不连的表现。最后看看云计算,云计算首先是系统之间的连接,是物联网的移动设备跟大型计算设施之间的连接,同时云计算也是规模经济效应。在如今连接、感知无处不在的情况下,数据量越来越多,需要一个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来存储、处理这些数据,所以需要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基础设施,云计算承担的就是这一职能。因此,SMAC实际上是“智慧的地球”落下来的技术形态,在目前这一阶段比较现实的若干个重要的技术形态。而物联网则是下一步的技术形态,正在酝酿中,它的发展步骤如何,现在还无法下定论。

王:在提出“智慧的地球”理念后,IBM也开始了转型,但在转型过程中,IBM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您对此是怎么看的?

毛:IBM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对此我们并不回避。但我认为,这是转型中必然会遇到的,尤其是IBM现在所经历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还是如何利用技术把价值交付出来,这是服务交付模式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在这样大的变化下,企业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不断地试错,让企业去适应变化。这一过程,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尤其是对于IBM这样一家大公司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在转型的过程中,业绩出现一些振荡,很自然,可能别的公司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王:谈到服务交付模式的变化,在新的服务交付模式例如公有云出现后,,IBM的价值是否会被削弱?

毛:谈到公有云,我想给你一个数字,现在在整个云计算市场中,以公有云交付的只占6%。所以说,服务交付模式的变化绝不仅仅是公有云,我认为最终比较合适的方式应该是混合云:一部分应用放在公有云上,一部分应用放在私有云里。这就出现一个问题:哪些应用应该放在公有云上?哪些应用必须放在私有云里?这些问题,需要有人帮助用户来解决。还有一点更重要的,企业最终运营的是真实的业务,而不是虚拟的云,所以如何把两个世界很好地连通起来,让数据、应用都能够交互,形成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它考较的是一种平衡,是一种艺术,这是绝大多数公共云的玩家做不了的。而IBM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知道怎样去做这种比较艺术化的平衡。在这方面,IBM大有用武之地。

王:最近几年,由众多互联网公司发起的“技术革命”似乎轰轰烈烈,那么这一“技术革命”会给传统的行业和市场格局带来颠覆式的影响吗?

毛:这一所谓的“技术革命”发生时间尚短,现在还无法下定论。但是我想说的是,其实很多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IT公司,可以看到,他们所有的产品、所有的东西都是轻资产的,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处理大规模信息流的IT技术。所以他们的投入模式跟绝大多数企业是不一样的。但是,是不是所有传统行业的企业都要变成IT公司呢?这显然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些技术最终会普及,会被类似IBM这样的公司将其变成一个传统行业服务,提供给企业用户。所以说,互联网公司不过就是一种新的技术形态,和以一种新的方式把这个技术的价值提供出来。但一个公司、一个行业最终拼的是什么,我认为最终比拼的还是谁能够为最终用户提供所需要的商业价值。

王:“智慧的地球”理念提出已经5年了,未来这一发展战略还会变化吗?

毛:作为一家商业公司,IBM还会在不同的阶段提出自己新的战略。但实现“智慧的地球”是一个终极目标,而且是无止境的。同时,这也不是IBM一个公司的事情,而是整个行业共同的发展方向。其实,IBM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例如公开支持开放标准、拥抱开源社区、建立合作组织等等,这些都是希望能同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将市场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