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冯小刚电影审美特征的嬗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冯小刚电影审美特征的嬗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迄今为止,冯小刚共拍摄了十二部电影。影片的审美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期的“贺岁三部曲”是以平民化的叙事角度温情的演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语言诙谐幽默又不乏巧妙的讽刺。其后的《一声叹息》、《大腕》、《手机》实现了冯氏电影的突破与转变,关注视角由个体转为群体,人文深度和理性厚度均有所增强。从《天下无贼》开始,冯小刚走上了商业大片之路,商业元素大量融入,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在美学层面上呈现出多样化,在思想层面上呈现出对精神家园的皈依和对终极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冯小刚;冯小刚电影;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146-02

从《甲方乙方》到《唐山大地震》,冯小刚一共拍摄了12部电影。纵观他的这十二部电影,其美学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依据其美学特征的嬗变,笔者将冯小刚电影分为三个时期:《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是“贺岁三部曲”时期;《一声叹息》、《大腕》、《手机》是“突破与转变”时期;从2004年至今,包括《天下无贼》、《夜宴》、《非诚勿扰I II》、《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为“走向成熟的大片”时期。本文将依据以上三个时期对冯小刚电影审美特征的嬗变进行阐述。

一、贺岁片起家:冯氏品牌的确立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被称为冯小刚的“贺岁三部曲”,通过这三部影片,“贺岁片”的概念逐渐的深入人心。这一时期的冯氏电影多是用平民化的叙事角度演绎小人物的生活,展现着京式调侃的幽默诙谐与市民喜剧的巧妙讽刺。

冯小刚的电影,尤其是早期的“贺岁三部曲”在审美趋向上呈现出了平民化的特征。影片中没有建功立业的大英雄,没有充满激情的政治论调,没有压抑的历史性反思,而是以平民化的视角描写小人物的平凡琐事。《甲方乙方》中的姚远是个没戏演的演员,和赋闲在家的几个朋友开了一个“好梦一日游”公司,帮助别人实现梦想。《不见不散》的主人公是生活在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凭着自己的小狡黠、小智慧,挣扎谋生的中国人。《没完没了》讲述的同样是小人物之间的纠葛:欠债与还钱。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琐事构成了冯小刚电影的主角和故事主线。这些小人物身上也体现了冯小刚早期电影人物的极其平民化的性格特点:即圆滑世故,又有高尚的情操;即诙谐幽默又极具绅士风度;追求金钱,又鄙视富人。并且冯小刚给电影中的小人物注入了独特的“温情”关怀。虽然,小人物的生活中充满了无奈,而温情的注入却能淡化这种无奈,增加了影片的喜剧效果,又不丧失影片的社会关怀。例如,《没完没了》中老实巴交的刘元为了九万块钱绑架了小芸,其实是为了维持植物人姐姐的生命,为看似势利的故事中注入了温情。冯小刚电影中人物的亲民特征和故事的温情演绎给新年之际的电影观众带来想象性的抚慰。

冯小刚早期贺岁电影中的人物讲话滔滔不绝,带有独特的京式幽默色彩。几乎每部冯氏电影都能找到几句经典对白,有的甚至成为当年的流行语。例如:“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打死我也不说”等等。贫嘴耍滑的京式调侃和“语境错位”在影片也随处可见。《不见不散》中,当刘元说服李清允许摄制组在豪宅中拍摄时,拿冯小刚编剧的《北京人在纽约》作讽刺对象:“本来他们智商就低,再不给他们选点好看的景,不是更看不过去了吗?”刘元教美国警察说中文,教的竟是“首长好”、“为人民服务”这种极具中国政治语境特征的词汇。政治语境的错位、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美国警察在说这些词汇时,产生了独特的幽默效果。

“贺岁三部曲”描写普通小市民的普通生活,是地道的“市民喜剧”。冯小刚大胆的在影片中融入了讽刺喜剧的元素,使其免流于闹剧之俗而又不失喜剧效果。通常情况下,讽刺喜剧多是用以揭示严肃的主题,基调多为阴郁悲观,而冯氏喜剧只是吸收了幽默诙谐的讽刺手法,并且将这种手法温和化,使得影片并没有显得阴郁悲观。《甲方乙方》中,明星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富商想过穷人的生活,而梦想实现后却又叫苦连天、窘相百出。冯小刚一边制造着噱头,一边又不痛不痒的讽刺了“上层社会”的虚伪。《不见不散》中,刘元和李清的艰难生活既是对对“美国梦”的颠覆,也讽刺了将美国当做天堂的“出国迷”。《没完没了》中的富商阮大伟迟迟拖欠司机韩东的钱,当韩东变着法的让他花钱时,他却丑态百出,构成成了影片最大的笑点。

二、再接再厉:冯氏电影的转变与突破

自《甲方乙方》起,冯小刚虽然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但他的电影却一直受困于两个看似悖论的身份:商业英雄和艺术弃婴。在贺岁片全线飘红,批评界、学术界却保持着意味深长的沉默。从《一声叹息》开始,他在努力的寻求突破。《一声叹息》是冯小刚拍摄的第一部情感正剧,其审美特征已不同于早期的“贺岁三部曲”。

对“小人物”的温情叙述是冯小刚早期电影秉持的原则,但从《一声叹息》开始,在人物身份的确认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贺岁三部曲”中,冯小刚选择的主角是没戏演的演员、“漂”在美国的打工者、老实巴交的司机,他们都来自社会底层,多少带有边缘化的色彩。而《一声叹息》中的梁亚洲是一位有声望的作家,《大腕》中的尤优在戏中的职业是给国际知名导演泰勒拍摄纪录片,《手机》中的严守一是知名节目主持人。这样的身份界定就很难使观众产生类似于姚远的亲切感。以往电影人物那种活泼自在、幽默风趣的性格特征被逐渐淡化,知识分子所具有的那份人生困惑感、无奈感有所增强。梁亚洲和严守一不再为生活而苦恼,却在心灵自由和生活枷锁之间挣扎。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的冯小刚电影人物主体却开始脱离底层普通大众,向知识分子群体靠近。贺岁三部曲中,冯小刚关注的主体是“个人”。从《一生叹息》开始,影片所关注的主体由个人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例如,在《一生叹息》和《手机》中,其关注的即是敏感而又普遍的婚外恋问题。尤其是《手机》中,冯小刚通过“手机”这一最普通的现代通讯工具勾画出了当代人的情感危机与信任危机。手机本是方便交流而产生,却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严守一的悲剧恰恰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悲剧。在早期贺岁三部曲中,冯小刚也会温情的批判一下现实社会,嘲弄一下富人群体,但这种批评、嘲弄无异于隔靴搔痒、蜻蜓点水。伴随着关注角度的拓展,影片的批判意识也有所加强。《手机》批判了现代通讯工具抑或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大腕》把批判的视角指向了当下社会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和时代虚症,体现了冯小刚对民族文化的担忧。

这一时期,冯小刚电影的关注视角、批判意识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且试图在影片中追求一种人文深度和理性厚度。《一声叹息》是冯小刚拍摄的第一部情感正剧。影片以讲述“婚外恋”为主,却并没有满足于在道德层面上对其进行评判,而是从人性方面、情感方面对其进行解读。这样的立足点使影片中的婚外恋多少带有悲剧色彩的人性反思。在当今传媒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手机》始终围绕着一个现代性的主题――对现代文明的思考。严守一习惯了侃侃而谈、逢场作戏,他用手机制造着谎言,但却陷入了自己制造的谎言中。而与严守一相比,奶奶代表的乡村文明却恰恰能够做到人与人之间用心进行交流。相较于《甲方乙方》中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显然更有人文深度。

三、走向成熟:冯小刚的“大片”之路

新世纪,为了应对电影市场的急剧变化,冯小刚继张艺谋、陈凯歌之后,踏上了中国电影的大片之路。从美学层面上讲,这一时期的影片呈现出多样化的审美特征:《夜宴》是灿烂之极,《集结号》、《唐山大地震》是归于平淡,而《非诚勿扰》则是向早期贺岁片的亲情回归。

对冯小刚来说,《天下无贼》是一次全面的艺术、技术的跃进。至此,冯氏电影开始向主流娱乐电影中的流行美学元素靠近。在故事的讲述上,《天下无贼》开始效仿好莱坞类型片的模式。在演员方面,选择了在港台、大陆具有号召力的影视明星。在制作层面,冯小刚在电影创作中融入大量的特技元素,将“偷盗”过程拍摄虚虚实实,异常精彩。《夜宴》是冯小刚的一次华丽转型。在演员阵容和创作班底上,都选择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员;同时,为了吸引海外观众,片中加入了大量的武打场面,在电影特技的配合下,极具视觉冲击力。《集结号》中,冯小刚借鉴了好莱坞枪战大片的特技效果,将半个多小时的枪战场面做的即逼真又震撼。《唐山大地震》虽然只有十几分钟的地震场面,却已达到了当下华语电影的新的高度。商业流行元素的融入,给观众带来了“精致美、震撼美”的独特审美感受。《夜宴》从镜头到剪辑再到服装、武打都极具精美艳丽之能事,为观众营造了一场独特的视听盛宴。《唐山大地震》利用逼真的电影特技,营造了一个天崩地裂的地震场景,其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审美感受。

在主题思想方面,这一时期的电影都呈现出了对精神家园的皈依和对终极人性的思考。《天下无贼》讲述了一个贼保护“被偷者”的故事。傻根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人物,“天下无贼”是他眼中的世界,同时也是导演为观众营造的精神家园,也正是这个纯真的梦想拯救了窃贼王薄、王丽漂泊的灵魂。《集结号》是在社会背景下拷问个体价值与历史逻辑的关系。它首次提出了“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主题,为慷慨赴死的普通人铸造尊严。《唐山大地震》在最初只是唐山地方政府带来的“唐山大地震”五个字的概念。冯小刚却给电影注入了“人与人性”的精神内核,使之未陷入主旋律电影的滥觞,也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灾难题材电影。影片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地震本身,而是地震给一个家庭带来的持久的心灵灾难以及对这场心灵灾难的情感救赎。当生命的苦难、精神的挣扎最终转化为人性的光芒时,观众很难不为之动容。

参考文献:

[1]苗春.没完没了的贺岁片[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

[2]峻冰.类型美学观念的观众实践[J].当代文坛,2002(06).

[3]冯小刚、郝建等.夜宴[J].当代电影,2006(06).

[4]尹鸿、唐建英.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06.

[5]陶冶.刀刃上的舞者――冯小刚电影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