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湿证辨证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湿证辨证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湿证 辨证论治

湿证的概念

“湿”,在祖国医学的病因中为一种病邪,由湿邪引起人体发生的一系列疾病,统称为“湿证”。临床上根据湿邪的来源不同,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为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中之一,是长夏的主气。多因地面湿气上蒸或淋雨雾露而成,正常对人无害。《素问・宝命全行论》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但生发太过,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为淫胜,因而称为“六淫”。湿邪外伤乃由其表入里而致病;内湿多是由于素嗜茶酒,暴饮冷水或肥甘厚味,饮甚暴食,饮食失节,日久损伤脾胃,脾运受阻,或湿邪生热,或湿积生痰,聚痰为病,故内湿是脏腑生理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病理变化产物。

湿证的病机

外湿的发病是由六淫中之湿邪直接中人,由表入里而发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地之湿气,感则害皮筋脉。”故有皮肤麻木、筋骨关节疼痛、腰背酸楚、下肢沉重,甚则浮肿等见证。因湿邪侵入部位不同。而有古人所述:“诸经项强,皆属于湿”和“因于湿,首如裹”等不同的论述。

内湿的病机较为复杂,《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段经文是祖国医学对人体正常水液代谢过程的基本概念,也是其论湿与治湿的主要理论根据之一。其重要含义是,说明人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水谷纳入原脾胃运化,脾为胃行其津液,得以营养周身,必然借肺之调节,肾之温煦,三焦之气化,分别化为气血津液而后各归其所,或变为汗,或变为溺,或化为浊气而排出体外,故调节体内的水液平衡主要是由肺、脾、肾、三焦、膀胱之气化来共同完成,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为脾、肺、肾三脏。若脾、肺、肾三脏健旺无病,水饮得输,津液得布,不流不聚,就无“湿”可言。在病理条件下,一系列气化过程发生障碍,势必引起水留成湿积的病理,湿邪在使人发病的过程中,又强调与人体蒸汽不足有关,因“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只有正气先伤才能导致发病,故其临床表现一般多为正虚邪实,即由于正气之虚而引起的邪实。若无正虚,便无所谓邪实,即使是暴饮生冷素嗜茶酒,并非人人都能病湿,只有正虚之人,如禀赋素弱,脏腑久亏,加以饮食失节,暴饮冷水,素嗜辛辣茶酒或劳役倦怠,才能使脾阳不健,运化失司,聚而成湿,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常,水液充斥瘀积,因而造成肿满,变化多端,故《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湿证的临床表现

外湿:常见头蒙如裹,身重酸楚,皮肤麻木或筋骨关节肿痛,下肢沉重等证,舌苔多湿腻,脉见濡缓。

内湿:湿浊中阻见纳呆脘闷,口粘不渴,甚则恶心呕吐,苔薄腻脉滑;寒湿困脾或湿积滞留肠间则头晕身重,脘痞腹胀,大便溏泄或黏滞不爽,舌苔白厚腻,脉滑弦有力;水湿上凌于心肺则心悸气短,咳痰喘促;若肾寒水泛,湿邪弥漫阻遏气机,三焦气化失常则面目肢体浮肿,头晕身重,尿少或癃闭,舌苔厚腻多见于根部,脉弦滑,两尺尤甚。湿证主要表现于舌者,体多肿胀,苔必腻厚,湿证重要脉象常为滑弦或儒缓。

治 法

应以“治病求本”、“审因论治”为原则,采用驱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依法用药治之。

例1:患者,男,38岁。6年来经常咳嗽痰多、白黏,每次发作拖延数月,每年发作2~3次,近1年来,咳嗽加重,气促气急,痰黏难出,胸疼且憋,发作频繁。此次犯病已月余,证见咳嗽气短,痰多白黏,胸脘痞闷,素日饮多嗜凉,便干不爽,舌苔白薄,舌暗,脉沉细滑弦,证属日久伤脾,脾为湿困,湿积生痰,痰阻肺窍,肺失肃降,治以升脾宣肺,化湿降痰之法。方药:苍术12g,麻黄6g,莱菔子20g,桔梗10g,白芥子20g,当归12g,甘草9g。上方服10剂后,咳嗽明显减轻,继服1个月,随证加减,诸证基本消失,至今未发。

讨 论

病有正邪盛衰,病程、病情、病危,年龄大小与体质强弱等各有不同,故要随机应变,方药亦须有所增益。治湿之法要除之务尽,服药时间要稍长一点,在服药的同时尤应严加纠正患者因饮食偏嗜而致病的种种不良生活习惯,如戒除饮酒、暴食生冷等。否则,添病的机会就更多,久延成败,不易收拾,诊疗用药就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