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灾区旅游:哀悼或前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灾区旅游:哀悼或前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事件聚焦:

自从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震区的生活现状和震区人民的灾后生活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重点。而随着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临近,北川等地震遗址成为许多游客五月出游首选的地方。

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一直备受海内外广泛关注,到受灾地区探访的人群一直络绎不绝。今年春节、清明和五一小长假期间,许多游客自发前往成都、汶川等地震灾区参观凭吊;5月12日当天,北川县老县城、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等地更是人满为患,当地政府不得不出动所有警力维持秩序,甚至在进入北川的入口等地设置劝返点,以舒缓压力。

短短一年的时间,地震俨然已经成为北川等地的一张“旅游名片”,有不少外地游客带着祭奠、好奇、休闲等截然不同的心态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有的游客开始脸上带着笑容在公墓、废墟前拍照,而随着游客的增多,在这些遗址上嬉笑打闹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有网民认为,灾区人民的创伤尚未痊愈,大量游客进入灾区旅游是对幸存者情感的一种伤害。而有专家认为,地震遗址中也可挖掘出较高的人文价值,使其与风景融为一体,让游人真正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与洗涤,也可切实地支持当地民众的生活。

日前,倍受关注的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整体设计方案已经出炉,最快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初步预算总投资为23亿元左右。设计方案一经出台,其巨额的投入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对于如何开发地震遗址旅游,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人认为地震遗址博物馆确实该建,但灾区重建本来就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花23亿建一座博物馆无异于搞“形象工程”;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直接拉动灾区经济发展。而灾区旅游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前进,似乎成为我们当下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正方:到灾区去旅游是对当地最大的支持李清

在我看来,对所谓的“灾区旅游”应持积极的心态去看待。首先,四川本来就是个旅游大省,旅游业是当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地震中很多景区受到了破坏,灾区进行恢复重建,旅游业的恢复是重要方面。恢复和发展旅游业对发展四川经济乃至拉动内需,促进全国经济增长都是有好处的。

当然,震后的四川旅游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伤痕累累的映秀、北川成了大家争相前往的地方。这些地方能否成为“景点”?我以为,其实绝大多数人去这些地方都不是为了庸俗的猎奇。地震给自然造成的巨大破坏非常地震撼人心,大家想到现场看一看感受一下,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而在重灾区,大家也不是只能看到惨状。事实上,很多人到北川老县城是为了去祭奠死难同胞,而在映秀,可以看到震中人民的顽强不屈,看到震区重建的勃勃生机。

对于震区的群众来说,游客的大量到来有着相当的意义。一方面,纷至沓来的各地游客给他们送来了关怀和信心。另一方面,他们也为灾区带来了经济繁荣。众所周知,灾区经济的完全恢复还需要一个过程,但现在灾民就需要就业,需要获得收入,这些不可能全依靠国家照顾,游客的到来让这些成为了可能。在板房安置区,有人开起了旅馆和饭馆,既为游客提供了方便,也为灾区群众带来了收益。可以这么说,现在去灾区、四川旅游,就是对灾区群众的最大支持。

据媒体报道,在北川的“望乡台”等地,有当地群众摆卖地震题材的照片和光盘,这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但在我看来,这些群众绝非刻意展示创伤以获取廉价的同情,而是通过自食其力的经营行为,表明坚强的信念、坚韧的精神。事实上他们卖的照片和光盘,很多反映的也是抗灾内容,比如那幅著名的《伟大的握手》就在很多摊点上有展示。谁觉得不合适不买就是了,完全没必要谴责他们、给刚擦干眼泪的他们制造新的刺激与伤痛。

在不久前的一次活动中,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地震过去一段时间后,很多旅行社推出地震灾区短期游。他认为,旅游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我们要去看什么。如果是欣赏苦难、把苦难当故事,肯定对人性有害;但也可以通过旅游对公众进行灾难教育。他说,在我们的公众教育中,有关灾难的教育非常稀缺,而非常严酷的地震是进行灾难教育非常直观和有震撼力的场所。

如今在地震灾区,不但有纪念碑牌,一些地方还有导览讲解,地震遗址博物馆也在建设中,这说明灾区是欢迎游客的。当然,去灾区旅游必须遵守管理规定,尊重灾民情感,少数游客在废墟上嬉笑打闹就相当地不妥当。一些旅行社在给游客讲解时,过分渲染悲惨的内容,也是不合适的。但这些通过教育引导是并不难解决的,不能因噎废食,否定灾区的旅游业。

或许,要求所有的游客去灾区后都牢记住“多难兴邦”略有些嫌沉重了,但至少通过接待游客,灾区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震后的四川仍是充满希望的,中国是震不垮的。

反方: 我担忧灾难变成被消费的悲情廖保平

汶川大地震周年之际,全国各地报纸电台电视台都会纷纷派记者进入灾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天天有灾区相关的报道。

这是必要的,中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想知道一年后的地震灾区怎么样了?灾民的居住安定了吗?生活有保障吗?妻离子散之后重组家庭了吗?他们的心理阴云还有多浓重?他们对未来有何期许?

然而,据四川那边的朋友说,地震周年之际,来这里的不仅仅是媒体的记者,还有大批游人开着车蜂拥而至,他们游走在灾区,在喧哗声中与灾区的人留影纪念,脸上写着捉磨不定的表情。

当然,笔者不是反对人们去地震灾区旅游,旅游是好事,一可剌激消费拉动内需,二可给灾区人民带来旅游收入,一举两得,多多益善。但笔者并不认为周年之际进入灾区的人都是为了去旅游,笔者担心灾难、灾区的悲情在这些特别的日子变成一种被消费的东西。

当记者一定要把受灾者采访得哽咽啜泣,当外来者一定要看到受灾者呈现和讲述他们的悲伤。总之,只有受灾者一次次当众“演示”自己的痛苦,大家才得到了对悲情的消费的满足感,觉得一场地震没有白白发生过,进入灾区不是白来,而是收获了沉甸甸的东西,那就很不厚道了。

因此,我们是否应该反思,除了揭人伤疤、掬一把同情的眼泪之外,我们还能做哪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在受灾者中肯定有不满足于悲情表演的,也一定有想要表达别样的情绪的,比如愤怒,比如控诉,比如疑惑,比如绝望。这些,记者们能否帮他们表达出来?游人是否能够理解并帮忙奔走呼号?究竟是要用自己的爱心去给予他们慰藉,还是要从他们的悲情中获得慰藉?

笔者以为,受难者要想获得安宁,不是一次次地表演悲情就可以获得,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调查的数字尚未公布,包括死亡、失踪、伤残的具体人数和姓名。只有做到这些甚至更多,生者才会得到安宁,逝者才会得到安息。对生命的态度决定着一个社会文明的高度。因此,对灾难最好的纪念不是消费悲情,而是反思,我们对地震灾区的关注不应该止于周年的纪念日,而是持续的关注。

能不能对事情负责,要看如火的热情燃尽之后,我们的行动是不是仍然在踏踏实实地坚持。灾区不需要一阵风地来,一阵风地走的热情,就像快餐的消费,匆忙扒几口,然后一扔盒子走人,留下一个“烂摊子”让受难者独自承受。这是另一种灾难,是废墟上随便拉撒的灾难。长久的坚持是对灾区人民切实的帮助,这才是给他们最好最有效的心灵慰藉。灾区旅游也同样如此,需要游客持久地将对灾区人民的关怀放在心上,不是事情刚发生过,大家觉得痛了就去关注,时间久了,淡忘了,就忘记了去关怀。

让生者好好地活着,尤其是让那些受灾者活得好好的,才是对逝者最好的悼念。因此,请不要在灾难上叠加灾难,不要在伤口上消费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