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美国与亚洲的金融危机对比思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美国与亚洲的金融危机对比思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两次金融危机发生背景的比较分析

1.美国金融危机的背景

①美国的宏观调控政策。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时,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通货紧缩,加上高起的储蓄率,联邦基准利率被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作为衡量银行风险定价重要指标的存贷款利率差降至历史低点。美国的房地产业格外繁荣,同时带来美元的持续疲软,通胀压力增大以及流动性泛滥,宏观经济风险例如通货膨胀,房地产价格扭转在这段时间内被显著低估。为此从2006年,美联储不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5.25%,同时贷款利率升高,房地产贷款违约率升高。

②金融创新。资产证券化以及无数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在金融机构中广泛应用。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银行利用金融市场迅速扩张贷款的规模。这些银行把放出的贷款进行分类归集并打包出售给一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例如SIV,SPV等),SIV再将这些贷款在资本市场上抵押发行债券。通过这样一系列行为,银行不但摆脱了对储蓄存款的绝对依赖,而且将贷款移除资产负债表表从而转移了风险。这种起初为了摆脱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限制的业务模式逐渐被银行界广泛采用,并逐渐扩散到欧洲的银行业。

③风险信用评级机制。信用评级是按照评级者的信用风险归类评价的,由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对象”没有很好的资信记录和抵押资产,而且贷款规模小,因此采用信用评级软件进行设计,前期成本较小,但事后违约率较高。因此贷款机构选择资产组合的方式去分散风险,为此增加贷款的数目,这样很容易引起过渡贷款,造成房地产的泡沫升级。但是一旦宏观经济状况出现逆转,金融机构的资金链很容易断裂,个别风险和系统风险会同时增大。

2.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

亚洲金融危机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5年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金融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发生的。

①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对金融的连带作用。全球经济相互依存、合作、竞争和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影响也在加深。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出问题,必然会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其它国家,造成地区性或者全球性的动荡。

②金融自由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资本跨国性的转移愈加频繁,规模日益扩大,迫使西方国家不得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扩张的速度大大超过经济贸易增长的速度。国际金融交易的基础原本是国际贸易,但是数以万亿计美元的巨额资金活跃在股票、债券、外汇和黄金市场的投机交易中,这些热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除去其自身的内因,则与国际资本的快速、频繁大进大出,兴风作浪不无关系。

③对外资的过分依赖,经济结构失调导致经济泡沫。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分依赖外资,而这些资金主要投放在非生产性的房地产和证券市场上,利用率很低,加剧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经济的泡沫成份。利用外资盲目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导致结构性生产过剩及经济泡沫是这场亚洲金融危机的根源。特别是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又进一步造成了出口贸易结构的失调。

3.从两次金融危机发生背景的比较分析来看,金融系统都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

当它正常运转时,可以将拥有闲余资金的人的资金导向需要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的人。金融系统圆满完成这项工作的主要障碍是信息不对称,即金融合约的其中一方与另一方得到的信息存在差异,这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来理解金融危机,则可以将金融危机定义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不对称信息问题严重恶化,使金融市场无法有效发挥有效性。促使不对称信息问题恶化并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影响因素是资产负债状况的恶化,特别是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

在这次美国金融危机中,一方面,次贷市场的存在保证了次级按揭贷款市场的繁荣,为标的资产和衍生资产的定价打好基础,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另一方面,次级债市场的过度竞争,以及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信息不对称,难以保证市场的有效性完全发挥,更无法做到信息的准确和风险定价的无误,这必然会引起系统性风险传染加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这两次金融危机又都是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以及流动性过剩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现代微观金融市场资配置方式之间产生了“有效性冲突”。一方面,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放大了货币流动性,从而引起宏观经济层面上的波动。例如,通胀率的急剧上升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的迅速膨胀等,都会迫使政府采取力度比较大的宏观调控政策,从而造成宏观调控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针对宏观经济指标的调控措施的实施(比如因通胀上所引起的持续加息等),很容易改变市场对金融风险的定价能力,甚至可能会造成市场参与者支付交易能力的急剧恶化,从而引起像“次级债风波”那样的“系统性风险”,使监管部门不得不放弃针对宏经济指标的调控措施而被动地执行反向操作————投放流动性。

二、两次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及表现

1.美国金融危机的三个发展阶段及表现第一阶段: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出现,2007年7月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已经刮向欧洲、亚洲和澳洲。

第二阶段: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

第三阶段:金融危机已经对全球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2008年之后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欧美的企业倒闭、裁员、减薪已经屡见不鲜,消费和对经济的信心都大幅下降。目前的情况并不是简单地降息或者注入资金所能解决的,风险厌恶情绪的高涨也已经充分地表现在全球资本市场之上。

具体表现:①世界各地股市剧烈震荡,自2007年2月到2008年10月,美国的道琼斯工业指数跌幅33%,NASDAQ跌幅31%;欧洲的法兰克福指数跌幅35%,巴黎CAC40指数跌幅35%;韩国指数跌幅24%;日经225指数跌幅37%;我国香港的恒生指数跌幅36%,我国内地的上证指数跌幅29%,期间还曾创出6124.04的历史以来最高点位,如果从最高点计算的话,短短一年时间跌幅达60%。②对金融机构产生巨大影响,大量的金融机构破产。2007年3月,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2008年3月,贝尔斯登猝死,2008年9月,美国政府出手接管两房,雷曼兄弟破产,美国银行收购美林,AIG国有化,华盛顿互惠银行倒闭。③对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影响,金融危机导致欧美国家的社会失业率持续增加、市场需求萎缩、企业融资困难、个人信用消费减少、许多人由于无力偿还信用债务而导致资产被收回。④各国积极采取措施来应对金融危机,欧美国家联合行动应对次级抵押贷款信贷危机,为缓解美国次级债信贷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所造成的过大压力,欧元区央行和美联储于2007年8月9日、10日先后发表声明,宣布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并迅速付诸行动。美联储联合其他五央行共同降息50基点,美联储9000亿输血银行体系。欧盟共同降息50基点,欧盟各国将提高最低存款担保额度,欧洲央行加大对金融系统注资力度。英国宣布新救市方案,动用五千亿英镑。日本首相下令研拟追加经济对策,规模庞大,日本央行一日内3次注资货币市场。俄罗斯向银行大规模注资9500亿卢布,俄罗斯对股市设立新的涨跌幅限制。澳央行降息100个基点,幅度为16年之最。中国也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10月9日起暂免征收个人储蓄存款利息税。

2.亚洲金融危机的三个发展阶段及表现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日元的大幅贬值,使得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欧美国家股市和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

其主要表现为:①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剧烈动荡。②大批企业、金融机构破产和倒闭。③国际资本大量外逃,据估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私人资本净流入由1996年的938亿美元转为1998年的净流出246亿美元,仅私人资本一项的资金逆转就超过1000亿美元。④受东南亚危机影响,1998年日元汇率剧烈动荡,6月和8月日元兑美元分别跌至146.75和147.25日元,为近年来的最低点,造成西方外汇市场的动荡。⑤危机扩散蔓延,1998年5月俄罗斯爆发了股市、债市剧跌的风潮,卢布大幅度贬值,资本大量外逃。造成美国、欧洲、日本乃至拉美的股市动荡。⑥1998年9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这场危机中兴风作良,出现巨额亏损,后由美联储出面组织大商业银行出资相救,才免于倒闭。⑦1999年1月巴西雷亚尔大幅度贬值,资本大量外逃,股市和债市都大幅度下跌,对拉美和美国经济造成很大冲击。⑧除了直接影响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使得一些国家出现负增长之外,还造成全球经济增长放慢。⑨受危机影响的国家由于自身无法摆脱困境,不得不向国际金融机构求助。泰、韩、菲、印尼、俄罗斯、巴西等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协议总额接近2000亿美元。

无论规模和范围,还是深度及影响,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都远远超过了10年前的亚洲金融风暴。首先,当前的金融危机波及面广,已演变成了世界金融危机,不仅波及到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波及到了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而亚洲金融风暴受害的只是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影响深度深,美国的这次金融危机先后影响了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商品市场,而且对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近几年的经济衰退已成定局。而亚洲金融危机并不是它的实体经济出现问题,而是制度模式的局限性造成的。

三、中国在这两次危机中的表现

1.中国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①美元资产的价格暴跌,造成我国财富量的缩水,我们现在的外汇储备主要购买的是美国的国债以及美国的一些企业股权,由于美元的贬值和部分债券的违约,我国遭受了不少的损失。如果美国金融危机持续恶化,我国将遭受的损失将更加难以估算。②我国的出口拉动效应减弱,我国外贸对美国的出口占我国外贸的1/3,美国经济的衰退必然引起我国出口的减少从而导致国内企业减产、工人失业,企业大规模亏损。随着美元的不断贬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上升会导致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持续收到冲击。

③外资的撤离。由于不少外国金融机构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损失巨大,因此不得不抛售海外的资产回收投资来救急。外资的撤离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我国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来阻止股市和楼市价格的下滑。

2.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表现

①由于中国有四道防线:外贸顺差(1997年为400亿美元)、外债结构以中长期为主(87%)、外汇储备较多(1997年底1400亿美元)、资本项目尚未完全开放等,中国在这次亚洲金融风暴中未受到直接冲击,人民币没有贬值。

②中国是亚洲的一部分,与亚洲经济的关联度相当高,因此,中国实际上已经间接受到影响:GDP增长率降低,进口增速,出口减少,盈余收窄;内部消费疲软、失业率上升、通胀增幅不大,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加速,利率处于历史低水平,但仍高于国际利率水平;外汇储备在1400亿美元的基数上增长幅度会大大放慢;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政府多次表明人民币在两年内不贬值。从这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来看,中国国际化程度已经非常高,贸易份额占全球的7%,外汇储备居世界之首,金融危机一旦发生,中国都难免会收到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四、两次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监管和适当利用

美国等西方国家金融创新使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但也容易招致金融风险甚至危机,随着我国对外金融开放力度的加大,更多外国金融部门及衍生产品将进人我国,对此我国应加快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筑好金融衍生工具的防火墙。同时,有选择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为我国分散和减轻相关金融风险。我国需要通过发展本国的证券化和金融市场结构,使金融市场从结构和品种都得到深化,从而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妥善安排好未来的风险。

2.有效利用外汇

在这场由美国次级债危机所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由于我国的外汇储备主要为美元资产,导致我国的财富量缩水严重,因此我们必须调整好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和规模。要有效的使用外汇储备,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外汇留存比例,鼓励国内企业利用外汇资金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当一国货币贬值时,如果该国的外债负担过于沉重,可能引发企业偿债危机甚至金融经济危机,因此适当地降低外债水平可以降低该国的外汇风险和金融风险。

3.加强对金融体系的监管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给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带来巨大的收益,同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资产证券化本身没有错,但是应该证券化银行的优质资产,同时必须要以成熟的实体经济中基础资产的价值为基础,要考虑到基础资产价值波动带来的后果。货币资本活动严重脱离商品生产的基础以及虚拟经济的扩张速度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都是非常危险的,迟早会出问题,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资产证券化后,鉴于投资者依靠债券评级做出投资决策,为减少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应该引入独立且有公信力的风险评估机构,使投资者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