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回顾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相关因素回顾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心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 58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 观察心肺复苏效果, 比较复苏成功组与复苏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基础原发病、心搏停止时间、抢救半径、开始电击除颤时间的差异。结果 580例患者中复苏成功28例(4.83%), 复苏成功组平均年龄(44.56±9.34)岁、抢救半径(3.27±1.04)km、心搏停止时间(6.78±0.40)min、现场开始电击除颤(3.33±0.37)min, 均小于复苏失败组的(50.22±10.26)岁、(6.90±4.23)km、(12.67±2.32)min、

(5.88±2.03)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心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影响因素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0.043

在院前急救中心K骤停是最危急的病例,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的重要措施[1], 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是反映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标志[2]。本文回顾性分析580例心脏骤停病例进行心肺复苏抢救的过程和结果, 探讨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 以期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江苏省连云港市急救中心抢救的心搏呼吸骤停患者58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10例, 女270例, 年龄10~82岁, 平均年龄(47.87±12.63)岁, 心搏呼吸骤停时间2~58 min, 平均心搏呼吸骤停时间(13.23±14.93)min, 抢救半径1~26 km, 平均抢救半径(6.68±6.44)km。所有病例均有突发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无自主呼吸、心跳或脉搏消失、双瞳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并经心电图证实(心室颤动、无动脉性电活动、心脏停搏)。心源性疾病22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瓣膜病等), 非心源性疾病(窒息、缺氧、二氧化碳蓄积、电击、溺水、药物中毒、交通事故、过敏反应、大出血、电解质紊乱、肺梗死等)360例。

1. 2 方法 现场急救措施包括:吸氧、胸外按压,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采用监护仪检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如心电监护示有心室颤动立即行电击除颤, 能量在200~360 J, 同时用静脉留置针开通静脉通路, 予肾上腺素、阿托品、纳络酮、多巴胺及激素等抢救药物静脉给药, 用冰袋冰帽保护脑组织。回顾性分析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记录, 观察心肺复苏效果, 比较复苏成功组与复苏失败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构成、基础原发病、心搏停止时间、抢救半径、开始电击除颤时间的差异。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580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复苏成功28例(4.83%), 复苏成功组平均年龄(44.56±9.34)岁、抢救半径(3.27±1.04)km、心搏停止时间(6.78±0.40)min、现场开始电击除颤(3.33±

0.37)min, 均小于复苏失败组的(50.22±10.26)岁、(6.90±4.23)km、

(12.67±2.32)min、(5.88±2.03)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复苏成功组基础原发病为非心源性所占比例为71.43%(20/28), 高于复苏失败组的43.48%(240/552),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心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突然停止搏动, 有效泵血功能消失造成全身循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 心肺复苏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抢救生命的理论和技术[3, 4]。尽管近十年来相继出台了多部心肺复苏的指南, 心肺复苏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新的进展, 但目前我国整体复苏水平仍低。

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多种多样, 通过本组资料观察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包括:①复苏成功组抢救半径为(3.27±1.04)km,

短于复苏失败组的(6.90±4.23)km(P

(P

出现抽搐、瞳孔散大, 50 s后呼吸停止, 大小便失禁, 4~6 min后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这段时间称为心肺脑复苏安全时限, 也就是大脑皮层耐受完全缺血、缺氧的最大时间, 因此为使患者心跳呼吸恢复, 就必须在心跳停止后4~5 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 复苏开始越早, 存活率越高[6-9]。政府部门定期组织城市、社区、企业对突发事件进行演练, 强化普通民众的急救意识, 以提高全社会的应急能力, 能够对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初步抢救措施, 等待急救人员赶到现场进行专业处理[10, 11]。③复苏成功组现场开始电击除颤为(3.33±0.37)min, 短于复苏失败组的(5.88±2.03)min(P

的高能量, 否则开始用低能量除颤, 若不成功再增加能量进行第二次电击除颤, 因耗时会延误抢救时机, 此外不应限制电击除颤次数, 只要有心室颤动就可反复进行电击除颤, 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心律或放弃抢救, 本组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室颤动的患者, 在1 h内应用360 J除颤4次, 最后获救。④引起心跳呼吸停止的原发疾病是影响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原发病变已造成体内重要器官功能严重损坏时, 复苏成功率极低[9], 本组资料表明复苏成功组基础原发病为非心源性所占比例为71.43%, 高于复苏失败组的43.48%(P

总之, 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很多, 院前急救医生应该重视复苏理念, 通过科学配置急救网点, 缩短抢救半径, 及早进行除颤、气管插管, 合理应用复苏药物等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马坚.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21):91-92.

[2] 赵思寅. 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相关因素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14):67-68.

[3] 唐志红, 顾昀来, 郭洁. 院前心肺复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上海预防医学, 2016, 28(6):415-416.

[4] 廖正寿, 唐云, 唐诚江, 等. 院前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研究, 2014, 27(3):279-280.

[5] 别艾军. 33例心脏搏动骤停复苏成功的临床分析. 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2):237-238.

[6] 黎敏, 宋维, 吕雪, 等. 心肺复苏Utstein模式注册登记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导致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4, 12(23):1385-1388.

[7] 徐胜勇, 于学忠. 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3):330-332.

[8] 唐从耀, 黄欣, 张晓瑜, 等. 心肺复苏方式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实用医学杂志, 2013, 29(12):2000-2001.

[9] 周伟. 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分析.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5):139.

[10] 刚丽, 徐金全, 张新莉. 心肺复苏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5, 10(1):28-29.

[11] 董钧, 田建广, 徐绍春, 等. 院外心肺复苏存活出院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10):886-901.

[12] 袁庆密, 李夫民, 史先启. 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12):1961-1962.

[13] 徐之斌, 陈亚想. 影响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相关因素分析. 吉林医学, 2012, 33(2):256-257.

[14] 李晓兰, 张舒. 102例患者院前心肺复苏回顾分析. 四川医学, 2014(9):1219-1220.

[15] 刁培胜. 院前心肺复苏382例相关因素分析.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16):2234-2235.

[16] 廖文权.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19):40-41.

[收稿日期:2017-01-09]

作者单位: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急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