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唐卡艺术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唐卡艺术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唐卡艺术是一门古老的艺术,融历史、宗教、民俗文化于一身,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唐卡艺术也是藏传佛教的美术重要表现形式,作为别具一格的宗教艺术门类,为广大旅游者、美术爱好者及佛教信徒所喜爱。本文从其产生的渊源、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及材料、画师几方面入手,对唐卡进行总体论述,阐述了唐卡在藏区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唐卡艺术;藏传佛教;宗教艺术;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J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4-0056-02

一、唐卡艺术及其起源

作为藏传佛教美术重要表现形式的唐卡,其起源年代至今尚无定论。据日本学者田中公明的研究,“唐卡”一词来自汉译佛典中梵文PaTa的翻译,在藏语中,“唐卡”一词有三种不同的拼写,即thang ka、thang kha与thang ga。

根据《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所绘《见得利益图》,在藏传佛教美术中现存从13~14世纪直至近代的实例,唐卡的藏语意思是能推开观赏的布绢卷轴画,它是藏民族为适应高原游牧不定的生活,在交通极为不便利的特殊生存环境中设计创造的艺术。唐卡携带方便,不易损伤,作画适意,不受建筑限制,易于悬挂,易于收藏,可随时随地观赏礼拜。唐卡作为这一蒙藏佛教为主的民族文化,它在蒙藏地区一枝独秀,是对世界绘画艺术的一大贡献。

二、唐卡的艺术形式与文化价值

唐卡艺术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在藏医、藏学及人体科学、天文历算等方面更为突出。唐卡作为典型的宗教绘画艺术,其功能与一般绘画品种不同,它是供人们顶礼膜拜的圣物,多由寺院中有绘画才能的喇嘛绘制。寺院是艺术荟萃之地,许多高僧不但是深受人们崇敬的佛学大师,而且也是出类拔萃的绘画能手。因此,唐卡上虽极少留下作者姓名,但一些著名画师却为藏民们敬仰和熟知。

藏族是全民信教的民族,藏族人为了绘制一幅唐卡供奉,可以倾其所有。因而唐卡绘制材料十分讲究,绘制唐卡的颜料为矿物、植物颜料和纯金、纯银加工制成。更有甚者,用各类珠宝研磨绘制,用这些颜料绘制的唐卡经历几百、上千年后,画面仍金碧辉煌,灿烂如新。特别是对于金的应用可以说是唐卡的绝技,经过磨制加工后使用,除用线描出各种丰富的线条、图案纹样外,本身的成色可以分10多种色相,还可以用宝石在涂金的画面上磨出很多种层次,这些技法在其他画种是看不到的,所以,在瞻仰时见到的唐卡经千年的烟熏火燎,画面模糊,但用金绘出来的部分仍是闪闪夺目,原因即在于此。

唐卡品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底,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段,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表现强烈的装饰性。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显得格外得灿烂夺目。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这种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的为多,后来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另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像,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唐卡的绘制特点在于雍容华贵,富丽堂皇,造型严谨,用色强调对比,善于沥粉堆金,笔画细腻,技法丰富全面,层次鲜明。用金独到是一个尤为突出的特点。这在青海热贡地区的唐卡艺术中显得非常突出明显。绘画师们特别注重讲究用金技巧,绘画塑像重视金身,即通体涂金粉,绘画唐卡更讲究绘金艺术手法,使唐卡金光闪耀,富丽高雅。如金盆等器物上不加别的颜色,也能在金上绘制出金色图案。凡涂有金色的云纹旋花之处,其中都隐含着朵朵暗花,这些暗花在灯光的反射下,熠熠闪光,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此外,其他颜色的调配和选择也十分讲究,如着色最多的是红、橙、绿、蓝等颜色,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而感人。唐卡绘画艺术家们不仅在人物造型上追求完美的效果,而且在人体比例、解剖结构的准确性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突出和发挥了线条的表现力,采用厚涂与点染相结合的方法,所塑造绘画的佛菩萨像比例匀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以青海省热贡艺人绘制布画唐卡的方法为例,在绘制前,画匠或艺僧均要卜择吉日,焚香祷告,然后才一面诵经,一面备料,首先把白粉掺进骨胶,调成糊状,均匀地涂在棉白布上,使布面细孔被填塞。再用贝壳或圆石磨光,使之平整并易于着色,以平整、均匀,不透光为标准。薄了,颜色会浸透;厚了,将来卷画时会有脱落和袭纹。画布用细绳绷在或张钉在竹框或木框上,画时先找出中心线,并用赭色在背后或用炭条在正面画出,再找到中心点。然后起稿、涂色、渲染、勾线(勾金线和贴金箔),画完去框,举行开光仪式。然后四边装上缎边或绢边,背面衬布,上下皆上棍轴,轴两头安铜或银质轴头,唐卡两边从上披下两副丝幔,用以遮挡灰尘和灯火油烟,最外边缝上两条与丝幔等长的棉缎缀带,宽4~5厘米,既是装饰,又可挡住丝幔。一幅较大的、构图比较繁杂的唐卡,要经过两三个月的细心描绘,有的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但大都是师傅构图勾线和贴金,徒弟施色。

三、唐卡艺术在藏传佛教文化中的发展与演变

唐卡艺术鉴于它本身的宗教属性,所以也和塑像一样,是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和流传蓬勃发展起来的。早在赞普松赞干布与笃信佛教的尼波罗(现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成亲后,开始尊崇佛教,并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大力弘扬佛法,于公元762年建成了首次供奉佛、法、僧三宝俱全的桑鸢寺,并推广了七户养僧制度,佛教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随着藏传佛教的广泛流传,唐卡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藏区很多地方出现了师徒相承,父子相传的专业画师队伍,绘画技艺也更加成熟,形成了一些画派。

把藏族绘画分成三画派(嘎赤、 门赤、庆赤)与外来三画派(加赤 、加嘎尔赤、帕波尔赤)。

藏族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卡又是藏族文化中有名的一种宗教(佛教密宗)艺术品。它是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四、唐卡艺术的传承发展及影响

唐卡作为藏族文化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在其上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还吸收和借鉴了大量周边国家与地区的艺术绘画形式,并融合了藏族的民间艺术,至今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的开放与发展,唐卡这种艺术形式不仅会被我国其他民族的人民所接受,而且也会逐步传播到国外。随着藏学热门的不断升温,唐卡也日益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唐卡收藏升温给从事唐卡绘制的艺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益,对推动藏族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目前青海同仁地区注册的唐卡画师已达到2000多人,从事热贡艺术的艺人达4000多人,从同仁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出,唐卡艺术的发展在近年取得了较大成绩。

唐卡在世界绘画史上是一个独特而严谨的画种,它不是任何画家都能涉足的领域。因为它更多属于宗教――宗教的语言、佛法的符号,修持者观想的坛城净土,法力的指令,修行者的依据,解脱的殊胜方便法门,辟邪的吉祥物,祈福的法宝,这一切形成了唐卡绘画艺术的殊胜之处;与世俗的绘画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从唐卡绘画的整体布局到每一种设色、每一笔线条,都具有表法的性质,都必须依据经典上的尺度,不可丝毫逾越。所以历史上的唐卡绘画大都由高僧大德修行成就者亲自绘制完成。唐卡艺术是佛教普度众生方面的法门,佛教认为普通民众不识字,所以,佛家就以绘画的方式,告诉民众离苦得乐的方法。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哲理,告诉大家生活中就有佛法的人生理念。唐卡艺术是佛教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给予民众福乐,即消除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障和所知障,圆满众生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八万四千法门之一。唐卡绘画艺术是佛教方便智慧之门的开启,是辅助完成佛教修持者的修学和体证,是殊胜的个体生命的修持过程。唐卡绘画的这一殊胜使命承担着至高无上的功德。

现在甘南一代销量最快的唐卡有释迦牟尼、胜乐金刚、白度母、绿度母、财神等。唐卡的画幅大小不等,大的几十米长,小的仅有手掌大小。现存于世的最大唐卡,是布达拉宫所珍藏的长达50米的两幅巨型唐卡,每年藏历二月三十日,这里会举行盛大隆重的法会,核心仪式之一就是在晒佛台上悬挂出这两幅稀世珍品,供信徒们瞻仰膜拜。

[参考文献]

[1]德吉卓玛.圣殿中的莲花[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2]王露、孙之常.唐卡[M]. 北京:文物初版社,1985.

[3]瑰宝[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0.

[4]张明,扎嘎.的手工业和艺术品[M]. 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