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半A不B”的构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半A不B”的构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半A不B”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格式,其研究对句法语义学以及语言教学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构式语法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视角,详细分析了“半A不B”构式构件的句法和语义特征,归纳总结出构式义的四种关系类型。

关键词: 构式 半A不B 构件 构式义

前言

Goldgberg对构式下的定义是:“当且仅当C为一个形义配对体<Fi,Si>时,它就是一个构式,此时‘形’的某一方面或‘义’的某一方面不能从C的组成部分中严格预测出来,也不能从其他先前建立的构式中预测出来。”①也就是说,构式义不是其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也不能从现存的其他构式所推知,对构式的解释除了“组合原则”外,还必须结合“整合原则”。

“半A不B”构式由“半……不……”框架和嵌入式成分A、B构成。“半”和“不”构成了形式上的逆对,但嵌入A、B之后形成了“半A”与“不B”平列的构式,“不B”一般对“半A”起补充强调作用。“半A不B”构式的语义并不是“半A半B”,也不是“半A不B”。我们在理解该构式时,必须把它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如:

(1)吃了一顿半饥不饱的共产式的“大锅饭”之后,全连基本上粮尽水绝了。

例(1)在“半饥不饱”的语义结构中,“不饱”意味着至少有一点是“饥”的,“半饥”则是对“饥”的半肯定。

结合邵敬敏②罗列的三条构式标准,我们归纳了“半A不B”构式的三个主要特点。具体如下:

第一,该结构有两个不变项和两个可变项组成。不变项“半”和“不”构成框架,起到定位以及标记作用;可变项“A”和“B”都可从相关的词汇中选择和替换的。整个构式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第二,该构式的语义的特点是整体性。整个结构的意义不是组合成分“半A”和“不B”的简单加合,而是变项与不变项组合之后呈现出的一个新的意义。这一新义是在该构式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而不能直接从几个成分的语义中获得解释。

第三,该结构的语用功能跟语境联系紧密。“半A不B”构式在语言交际中具有自己独特的感彩,这种特殊功能是普通短语无法承担的。

参照以上标准,我们排除了以下几种情况。

(1)许多菲律宾人相信针灸,比如用针灸治疗半身不遂、中风等。

(2)记者的来访让唐永龙吓了一跳,低着头半天不说话。

(3)而她却将半烂不堪的桃子削了削,留给自己吃。

(4)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例(1)中“半身不遂”不是“半……不……”框架和A、B构成的,而是主谓结构,因此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例(2)中A是单音节词,B是动宾短语,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例(3)中“半A”与“不B”构成一个状补结构,因此排除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外。例(4)中A与B为相同语素,它属于“半A不A”构式,虽与“半A不B”构式属于同一构式家族,但“半A不A”构式也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有学者专门对其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把它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

本文的大部分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在现代汉语语料库搜集到1131条有关语料,经过筛选和核实,我们选取了其中169条有效语料。从这些语料中,我们提取出41种语式(语言中的具体的、实体性表达式称为“语式”,含有能产性的抽象性结构称为“构式”③),如半软不硬,半明不暗,半新不旧等。另外从《汉语大词典》和《辞源》中另查找到5条语式,分别是半间不界,半青不黄,半文不白,半三不四,半筹不纳。

一、“半A不B”构式的构件分析

认知构式语法遵循完形心理学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基本原理,认为构式不是由其成分简单组合而成的,构式语义解释的运作机制主要还是“整合原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组合原则”。既然构式是一个“形义配对体”,那么其结构形式的描写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A、B的语法层级

构成这一构式的A和B在语法形式上主要是语素和词。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的主要作用是构词。词是比语素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④

1.A与B是语素

构成这一构式的A和B是语素。如:半情不愿、半知不觉、半零不落、半明不白。

我们发现这四个词语中A和B可以组合双音节词语,即情愿、知觉、零落、明白。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双音节词语拆分成两个语素嵌入到格式中。但是在我们所搜集到的语料中,这种类型只限于以上四条语式。

2.A与B是单音节词

构成该构式的A和B也可以是词。如:半睡不醒、半生不熟、半凉不热、半红不青。

其中“睡”、“醒”是相关的动词,“生”、“熟”是相反相对的形容词,“凉”、“热”是相关相反的形容词,“红”、“青”是相关的形容词。

(二)A、B的词性类型

1.A、B为形容词或相应语素(包括区别词)

半硬不软 半新不旧 半生不熟 半旧不新

这类词主要用于描述事物的性质状态。如:

(1)我跑上前去,摘了一把杏子,边走边吃,半生不熟的杏子吃到嘴里,又涩又酸,我又跑到河边喝了几口水。

(2)克朗肖躺在这个半明不暗的房间里,居然还能着手校对清样。

例(1)中“半生不熟”是对杏子成熟程度的描述。例(2)中“半明不暗”描述了房间的昏暗。

2.A、B为动词或相应语素

半醉不醒 半情不愿 半睡不醒 半知不觉

这类词主要描写动作行为方式。如:

(3)“我们会到哪里?”半情不愿的官吏问道,“我们不能那样。”

(4)他们抓住了这个机会,默默地接受了它,半知不觉地促使它实现。

例(3)中,“半情不愿”语义指向官吏提问时的态度。例(4)中,“半知不觉”描写了“他们”实现过程中的方式或状态。

其中A、B为形容词或相应语素的情况比较多,动词或相应语素相对较少。其它词类则很难进入该构式。

(三)A、B的位置关系

“半A不B”构式中A、B的位置关系不是任意的,一般有固定的顺序。这种固定的顺序其实是人的认知顺序规律的反映。人的认知顺序可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类。⑤A、B语序主要遵循以下规律的制约。

第一,认知事物的客观先后顺序。

(5)俱乐部灯光黯淡,点着中国灯笼;一个乐队正在半暗不明里奏着一支柔和的乐曲。

例(5)句中,作者进入俱乐部第一个印象就是灯光黯淡,然后才看到灯笼。“半暗不明”虽然是对俱乐部里光线不明的描写,但“明”与“暗”的语序则体现了作者对外界感知的先后顺序。

第二,排列事物的主观先后顺序。

(6)半男不女的师洋和半男不女的高娅媛!强!绝配!(百度贴吧)

例句中的“师洋”为男性,“高娅媛”为女性,但同用“半男不女”来修饰。可见“男”、“女”的顺序在这个结构中是固定的。这是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语言上的反映。体现中国尊卑观念的“男女”进入“半A不B”构式时,A、B的语序倾向于与已有词语中的A、B的语序相同。

“半A不B”构式的排序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表达中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序。据此,我们也可将“半A不B”构式形式分为固定型和灵活型。

在固定型中,A与B的语序是凝固的,不可随意换位。A一般是人们认识上显著的、能先引起注意的成分。如半男不女、半文不白。

在灵活型中,A与B的语序相对松散,可随表达重心的变换进行调节。如:

(7)她卖掉了一件黑缎、银狐皮滚边的大氅,换来的只是一件半旧不新的棉上装。

(8)寻思自己缺一条被子,锁住缺衣裳鞋帽,先挑一条半新不旧的麻花被。

此时,A、B交换位置,构式的整体意义一般不变,但会受到说话人强调成分变化的影响。如例(7)中“半旧不新”强调“旧”,与前文的“黑缎、银狐皮滚边的大氅”进行对比。例(8)中的“半新不旧”则把重心放在“新“上,与“挑”的语义指向有关。

相较于固定型,灵活型对语境的依赖性更为明显,使用频率反而较低,且数量较少。

二、“半A不B”构式的语义分析

(一)“半A不B”构式中A与B的语义关系

沈家煊认为应该在反义词中区分“相反词”和“相对词”。“相反”指在一个概念域内,只有A和B两个端点,没有中间状态。概念域因此不是一个连续体。例如在“性别”这一概念域内,非男即女,非女即男。“相对”指在一个概念域内,由一端到另一端是渐变的、连续的程度之差,两端之间有中间地带。例如在长度这个概念域内,“长”和“短”是相对而言,程度有别。⑥根据沈的观点,我们分析了A与B的语义关系,具体情况如下:

1.A、B相近

即A、B为近义词。如:

半呆不傻 半精不熟 半凉不冷

2.A、B相对

即A、B为相对反义词。如:

半凉不热 半红不黑 半温不凉

3.A、B相反

即A、B为绝对反义词。如:

半真不假 半男不女 半死不活

4.A、B相关

即A与B既非近义也非反义,语法类别相同但意义不同。如:

半老不俏 半听不理 半张不理

(二)“半A不B”的构式义类型

作为一个典型的构式,“半A不B”构式是语义融合的整体,由“半A不B”框架的意义和嵌入成分的意义合起来表示整体的意义。从上文分析可知,A、B的语义关系是多样性的,因此“半A不B”构式的意义也不是单一的。我们将该构式的语义类型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有不同的色彩意义。

1.加合型

加合型中,A、B的语义一般相近、相关,它们的色彩意义较浓厚。此时,“不B”对“半A”起强调和补充作用。如:

(9)他暗想,他还从来没见过这么不讨人喜欢的孩子。瘦得活脱脱像之皮包骨的兔子。看起来也缺心眼,半呆不傻的。

(10)各位君子,各位看客,小人初来汴梁,人地生疏,承蒙青眼看待,对小人半精不熟的武艺,谬加称赏,使小人愧不敢当。

例(9)中的“半呆不傻”可以表述为既呆又傻,半精不熟其实指既不精又不熟。前一个是从他人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后一个是自己的自谦之词。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当A和B都具有消极意义时,构式义为对A、B的肯定,可表述为既A又B。当A和B都具有积极意义时,构式义为对A、B的否定,可表述为既不A又不B。

这种类型肯定消极义,否定积极义,因此有明显贬义色彩。

2.突显型

从意义关系看,突显型中的A、B是相反词。A、B所处的概念域只有两端,没有中间状态。并且,A、B词义以理性意义为主,没有强烈的褒贬色彩。此时,“半A不B”的意义表现为突显A或突显B。如:

(11)我可不喜欢半阴不阳、毫无生气的街道,住在那种地方,整天价看不到一个人影儿。

(12)祈老人见多年的老伙伴半死不活地躺在床上,想放声大哭。

例(11),从“毫无生气”和“看不到人影”等信息,我们可以肯定“半阴不阳”语义偏向于“阴”,强调街道的破落与偏僻。例(12)中“半死不活”还是活着的,只是强调“老伙伴”健康状况不佳,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例(11)中,“半阴不阳”语义上带有贬义色彩。例(12)中,“半死不活”的色彩为中性。

对于这种类型来说,A和B本不带有明显的感彩,但它们进入“半A不B”结构后,整体呈现出消极或中性色彩。

3.中间型

中间型中,A、B为相对反义词,也就是说A、B处于一个连续的概念域内,A、B之间存在一段连续体。这时“半A不B”表示A、B两种状态同时存在,构式的表达义在A和B之间,当然中间域不是指绝对的50%,语境不同,语义倾向不同。如:

(13)奶豆腐色如冻儿,韧如筋儿,半干不湿香溢味厚。

(14)这些低矮的屋檐下就都飘出带点甜味而又呛人的炊烟(所烧的柴草都是半干不湿的)。

例(13)作者描述奶豆腐的色泽看起来像果冻,嚼起来有韧劲,说明“半干不湿”的奶豆腐是介于干与湿的状态中。例(13)与例(14)都使用了“半干不湿”,但例(14)中的“半干不湿”,其语义明显指向“湿”。

在感彩方面,该类型集中了加合型和突显型的特点。不过中间型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大,其色彩义要结合具体语境作具体分析。

4.凝固型

此类型多为收录在词典中的熟语,其意义是A、B语义的引申义。如:

(15)院子里梧桐叶子每天都无精打采、半三不四地低垂着。

半三不四与无精打采意义相同,已经脱离了“三”、“四”的原义。类似的还有半间不界,意为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在查阅词典时,我们发现此种凝固型多为贬义词。

结语

本文主要从构成成分和语义类型两个方面对“半A不B”结构进行考察。在构件分析部分,我们主要探讨了A与B的词性,并且发现A、B位置的相对固定这一特性。在语义类型方面,我们根据A、B之间的语义关系,把“半A不B”构式分成四种类型,分别是加合型、取舍型、中间型和凝固型。

注释:

①Adele E.Goldberg,著.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②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2011(3):219.

③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44.

④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11-112.

⑤游淑娟.“半A半B”格式的认知分析.广州・暨南大学,2009(12).

⑥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148-149.

参考文献:

[1]高健.“半A不A”格式语用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2009(8):71-72.

[2]甘莅豪.“不A不B”的构式义与语义的消极倾向―基于认知与语用分析[J].修辞学习,2008(2):56-60.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九卷本[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12):51-52.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2):119-130.

[5]李卫中.与“不”相关的格式的考察[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12),21(6):69-72.

[6]李卫中.与“半”字相关的格式的考察[J].殷都学刊,2000,(3):106-109.

[7]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8(2009.8重印),707-717.

[8]邵敬编.现代汉语通论(第二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2011.1重印):111-148.

[9]邵敬敏,黄燕旋.“半A半B”框式结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3),40(2):124-128.

[10]邵敬敏.汉语框式结构说略[J].中国语文,2011(3):218-227.

[1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5):148-149.

[12]王寅.构式语法研究(上卷):理论思索[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3):44-365.

[13]游淑娟.“半A半B”格式的认知分析[D].广州:暨南大学,2009(12).

[14]Adele E.Goldberg,吴海波译.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15]Adele E.Goldberg.Constructions:A new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language[J].外国语,2003(3)(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