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南宋遇林亭窑黑釉描金诗文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南宋遇林亭窑黑釉描金诗文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是一件广东民间收藏的南宋黑釉描金盏,直口,斜腹,浅圈足,口沿部有圈棱。施黑釉,釉层较薄呈酱色,外腹釉层接近盏底,底足无釉,露灰色胎。盏外腹无纹,盏心有描金图案,金彩已脱落,仅残留纹饰痕迹(图1)。

南宋时闽北一带窑场林立,除了自北宋即享有盛名的建阳水吉镇的建窑外,泰宁、建宁、武夷山等地均烧造黑釉瓷器,形成一个庞大的窑系。其中擅长烧制黑釉,并以描金绘图为装饰手法的,则是坐落于武夷山中的遇林亭窑。此黑盏碗心内以大蒜汁调金画出武夷山地图一幅,图内标有九曲溪水、罗汉石、天柱峰、更衣台等景点,风景区现今仍存。在五曲溪边特别画出一座类似庙宇的建筑物,旁注“文公精舍”。盏内口沿以下书写诗文一首:“五曲此高云气深,长将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G乃声中万古心。”该诗为朱熹所作《九曲放棹歌》中之《五曲》。这类描金盏也是遇林亭窑传统的产品之一。从画面中地理位置看,“文公精舍”应该就是朱熹读书授课之“武夷精舍”,为何注成“文公精舍”?是否历史上确实曾经使用过这个称谓,还是窑工们因尊重朱熹而特意如此标注的?

朱熹字元晦,江西婺源人,寓建阳,庆元六年(1047年)卒,年七十一,嘉定初,谥“文”。因此,这件瓷盏上描绘的“文公精舍”应指朱熹授课的精舍,其使用了朱熹的谥号,可知该盏生产的时间必在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之后。

遇林亭窑盛干北宋,延至南宋,南宋中期后逐渐衰落。此盏上的“文公精舍”款也给遇林亭窑瓷器断代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过去常将遇林亭窑描述成建窑的“姊妹窑”,这个说法值得商榷。建窑黑釉兔毫盏在北宋一举成名,带动了周边的窑场也大量生产黑釉盏。但是,由于建窑所在地区瓷土、釉料成分特殊,使得黑釉兔毫盏几乎成为建窑的专利产品,周边其他窑口均未能做出能与之媲美的兔毫盏,因此这些窑口的窑工们则另辟蹊径,想方设法创造出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品,遇林亭窑黑釉描金盏就是这种技术传承与技术革新的结果:既然无法使得黑釉自然产生兔毫丝,何不人为地采用描绘形式来制作类似的兔毫丝盏?因此说必然是先有建窑黑釉兔毫盏,再有遇林亭窑黑釉描金盏,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同时,建窑的烧制年代由唐及五代、北宋、南宋,在北宋时就已相当兴旺了,而遇林亭窑的大部分产品(包括黑釉描金盏)均为南宋产品,所以,将建窑与遇林亭窑比喻为“父子”或者是“师徒”关系似乎更为贴切。

相关链接:北宋末年中原兵燹四起,相传北方一位姓林的烧窑师傅南逃到武夷山,一日遇雨,便在风雨亭避雨,恰巧在此遇到两位同姓林的朋友,一为建州水吉窑制陶师傅,一为风雨亭四周山场的主人,三人决定在此建造窑场。窑场建成后,烧制出的瓷器大受好评,三人为纪念相遇,便将相聚的风雨亭更名为“遇林亭”。遇林亭窑址坐落于武夷山莲花峰西北面,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窑址属顺山坡而建的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龙窑,目前建有窑址博物馆和遗址保护区。

遇林亭发掘的一号窑址长75.2米,宽约2米,专烧制黑釉、青釉瓷,一次能烧出5万多件瓷器。二号窑址长113米,建造于1号窑炉对面的山坡上。主要烧制黑釉瓷器,并以碗、盏类为主,能一次性烧出8万多件瓷器。该窑不仅产量惊人,同时也烧制出不少精品。过去固缺乏标本,不能明确描金黑盏的产地,只能从器形、色釉上判断为建窑系产品。1998~2000年,考古部门对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出土了描金、银彩工艺的黑釉茶盏,装饰内容有山水、花鸟、武夷山图等,解决了建窑系中描金、银彩黑釉盏的产地问题,证明遇林亭窑在宋代烧制这类特殊的黑釉茶盏。

责编 耕 生